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
正常心理活動的功能
正常的心理活動具有如下功能:
- 保障人順利地適應環境,健康地生存發展。(生物/生理功能)
- 保障人正常地進行人際交往,在家庭、社會團體、機構中正常地肩負責任,使社會組織正常運行。(社會功能)
-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規律性。(認知功能)
變態心理學把喪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動稱為異常。
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的區分
標準化的區分
李心天(1991)對區分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提出如下四類判別標準。
(一) 醫學標準
在這種標準下,精神障礙是軀體疾病。
(二) 統計學標準
(三) 內省經驗標準
內省經驗涵蓋兩個方面,一是病人的內省經驗, 如病人自己覺得有焦慮、抑郁或說不出明顯原因的不舒適感,自己覺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等等;二是觀察者的內省經驗, 如觀察者把被觀察的行為與自己以往經驗相比較,從而對被觀察者做出心理正常還是異常的判斷。
(四) 社會適應標準
心理學的區分原則
----------------定性區分的依據----------------
(一) 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一致性原則(或同一性)
精神病的幻覺、妄想不具有統一性與同一性
(二) 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或一致性)
(三) 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
病與非病三原則
常見心理異常的癥狀
癥狀學習要點:
- 癥狀的特點;
- 代表的疾病;
- 鑒別診斷。
認知障礙
感知障礙
(一)感覺障礙(disorders of sensation)
感覺過敏
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覺閾限降低而對外界低強度刺激產生的過強反應。此癥狀多見于神經癥或感染后虛弱狀態患者。感覺減退
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覺閾限增高而對外界刺激的感受遲鈍。此癥狀多見于抑郁狀態、(神經病患者常有意識障礙)。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也常有感覺減退。內感性不適
指軀體內部性質不明確、部位不具體的不舒適感,或難以忍受的異常感覺(游動感)。此癥狀多見于精神分裂癥、抑郁狀態、神經癥和腦外傷后綜合征。
(二) 知覺障礙(disturbance of perception)
- 錯覺(illusion)
錯覺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帶有固定傾向的、對客觀事物歪曲的知覺。病理性錯覺不能接受現實檢驗,在意識障礙的譫妄狀態時,錯覺常帶有恐怖性質。 - 幻覺(hallucination)
幻覺的特點是:無對象性的知覺,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觀事物引起,并且對此堅信不疑。幻覺是一種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癥狀。
幻覺違背了主客觀世界的一致性
直接、真實、形象、明確、具體
(1) 根據感覺器官的不同,幻覺可分為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幻觸和內臟性幻覺。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是幻聽,幻視次之,其他種類的幻覺較少出現。
①幻聽?;寐牥ㄑ哉Z性和非言語性幻聽。在臨床上,言語性幻聽比非言語性幻聽更為常見。幻聽見于多種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器質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礙等。
②幻視。缺乏具體形態和明確結構的幻視,叫作原始性幻覺,如見到閃光、火花等。幻視也可以同外界事物的形象一樣。幻視可見于精神分裂癥、腦器質性疾病和高燒患者。
③幻嗅?;眯岬幕颊叱P岬疆愇陡校缡簟⑤喬购蟮臍馕兜取;眯岢R娪诰穹至寻Y,顳葉癲癇或顳葉腫瘤也有時可見。
④幻味。幻味的患者在食物或水中,常嘗到某種特殊的怪味道。幻味主要見于精神分裂癥。
⑤幻觸?;糜|的患者常感到皮膚或黏膜上有蟲爬、針刺、電灼等異常感覺?;糜|常見于精神分裂癥和癲癇等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⑥內臟性幻覺。內臟性幻覺的患者的軀體內部有性質很明確、部位很具體的異常知覺。內臟性幻覺多見于精神分裂癥或嚴重抑郁癥發作。
(2) 按體驗的來源,幻覺有真性幻覺和假性幻覺兩種。
(3) 按產生的特殊條件,幻覺又有功能性幻覺、思維鳴響、心因性幻覺等。
①功能性幻覺。功能性幻覺是指在某個感覺器官處于功能活動活動狀態的同時出現的幻覺。功能性幻聽與正常知覺同時出現、同時存在、同時消失,兩者互不融合。 功能性幻覺多見于精神分裂癥,有時見于氣功所致精神障礙或其他精神障礙。
②思維鳴響,又稱思維回響(thought-echo)。思維鳴響是特殊形式的幻覺,其表現為患者能聽到自己所思考的內容。思維鳴響多見于精神分裂癥。
③心因性幻覺。心因性幻覺是指由強烈的精神刺激引發的幻覺,幻覺的內容與精神刺激的因素有密切的聯系。此幻覺僅見于應激相關的精神障礙、癔癥等。
(三) 感知綜合障礙
患者在感知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如大小、長短、遠近時產生變形。該癥狀分為"視物顯大癥", "視物顯小癥",統稱為視物變形癥。
另外,還有一種感知綜合障礙,患者認為自己的面孔或體形改變了形狀,自己的模樣發生了變化,因而在一日之內多次窺鏡,故稱為"窺鏡癥"??梢娪诰穹至寻Y和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思維障礙
思維形式障礙(disorders of the thinking form)
思維形式障礙包括思維聯想障礙和思維邏輯障礙。常見的癥狀有如下幾類。
1 思維奔逸
思維奔逸是一種興奮性的思維聯想障礙,主要指思維活動量的增加和思維聯想速度的加快?;颊弑憩F為語量多,語速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詞匯豐富,詼諧幽默。 這一癥狀嚴重時,患者在談話的內容中夾雜著很多音韻的聯想(音聯)或字意聯想(意聯),即患者按音韻相同的詞匯或意義相近的句子的聯想而轉換主題。多見于躁狂狀態或新疆障礙躁狂發作。
2 思維遲緩
思維遲緩是一種抑制性的思維聯想障礙,與上述思維奔逸相反,以思維活動顯著緩慢、聯想困難、思考問題池里、反應遲鈍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語量少,語速慢,語音低沉,反應遲緩。
3 思維貧乏
思維貧乏的患者思想內容空虛,概念和詞匯貧乏,對一般性的詢問往往無明確的應答性反應或回答的非常簡單。回答時的語速并不減慢,這是思維貧乏和思維遲緩精神癥狀鑒別的要點之一。
4 思維松弛或思維散漫(思維松散)
思維松弛或思維散漫的患者的思維活動表現為聯想松弛、內容散漫。在交談中,患者對問題的敘述不夠中肯,也不很切題,給人的感覺是 "答非所問".
5 破裂性思維
破裂性思維的患者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 思維聯想過程破裂,談話內容缺乏內在意義上的連貫性和應有的邏輯性。嚴重的破裂性思維,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不但主題之間、語句之間缺乏內在意義上的連貫性和應有的邏輯性,而且在個別語句之間也缺乏應有的連貫性和邏輯性,言語更加支離破碎,語句片斷,毫無主題科研,稱為語詞雜拌(word salad).
這是精神分裂癥特征性的思維聯想障礙之一,對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6 思維不連貫
如果語詞雜拌不是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出現的,而是在意識障礙的情況下出現的,則這時候的精神癥狀就不能稱之為破裂性思維,而應該稱之為思維不連貫。
雖然破裂性思維時的語詞雜拌在臨床現象學方面很難與思維不連貫時的語詞雜拌進行區分,但是兩者在臨床上的嚴格區分卻是非常重要的。區別兩者的要點在于后者是在意識障礙的情況下出現的。
思維不連貫多見于腦器質性和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有意識障礙時。
7 思維中斷(block of thought)
思維中斷的患者無意識障礙,又無明顯的外界干擾等原因,思維過程在短暫時間內突然中斷,常常表現為言語在明顯不應該停頓的地方突然停頓。這種思維中斷并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
8 思維插入和思維被奪
患者在思考的過程,突然出現一些與主題無關的意外聯想,患者對這部分意外聯想有明顯的不自主感, 認為這種思想不是屬于自己的,而是別人強加給他的,不受其意志的支配,稱思維插入。若患者在思考的過程中突然認為自己的一些思想(靈感或思想火花)被外界的力量掠奪走了,稱思維被奪。兩者多見于精神分裂癥。
9 思維云集
思維云集又稱強制性思維,是指一種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強制性的大量涌現在腦內,內容往往雜亂多變,毫無意義,毫無系統,與周圍環境也無任何聯系。這些內容往往突然出現,迅速消失。
強制性思維與思維插入和思維被奪的區別在于,思維插入和思維被奪時,患者還有屬于自己的、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維活動。而在強制性思維時,患者認為他的思維活動已經完全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已經沒有屬于自己的思維活動了。強制性思維多見于精神分裂癥,也可見于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思維內容障礙
1.妄想(delusion)
妄想是一種脫離現實的病理性思維。
(1) 妄想的特點
①以毫無根據的設想為前提進行推理,違背思維邏輯,得出不符合實際的結論。
②對這種不符合實際的結論堅信不疑,不能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進行知識教育以及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糾正。
③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為參照系。
(2)妄想的種類
①關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關系妄想的患者把現實中與他無關的事情認為與他本人有關系。例如,患者認為電視里在演他和他們家的事,因而關閉電視機。關系妄想多見于精神分裂癥。
②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迫害妄想)被害妄想的患者堅信周圍某人或某些團伙對他進行跟蹤監視、打擊、陷害,甚至在食物和飲水中放毒等謀財害命的活動。受妄想的支配可有拒食、控告、逃跑或傷人、自傷等行為。被害妄想多見于精神分裂癥和偏執型精神障礙(又叫妄想性精神障礙)。
③特殊意義妄想(delusion of special significance)。特殊意義妄想的患者認為周圍人的言行、日常的舉動,不僅與他有關,而且有一種特殊的含義。
④物理影響妄想(delusion of physical influence)。物理影響妄想的患者認為自己的思維、情緒、意志、行為受到外界某種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縱,患者不能自主,稱影響妄想。如果患者認為這種操縱其精神活動的外力是由某種先進儀器所發出的激光、X線、紅外線、紫外線等(均為物理因素),就稱物理影響妄想。物理影響妄想多見于精神分裂癥。(與物理因素有關)
⑤夸大妄想(delusion of grandeur)。夸大妄想的患者常??浯笞约旱呢敻?、地位、能力、權利等??梢娪谇榫w性精神障礙躁狂發作、精神分裂癥和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如麻痹性癡呆。(夸大自己的社會外延)
⑥自罪妄想(delusion of sin)。自罪妄想又稱罪惡妄想,患者會毫無根據的認為自己犯了嚴重的錯誤和罪行,甚至覺得自己罪大惡極,死有余辜,應受懲罰,以至拒食或要求勞動改造以贖其罪。自罪妄想主要見于情緒性精神障礙抑郁發作,也可見于精神分裂癥等其他精神疾病。
⑦疑病妄想(hypochondriacally delusion)。疑病妄想的患者會毫無根據的堅信自己患了某種嚴重軀體疾病或不治之癥,因而到處求醫,即使通過一系列詳細檢查和多次反復的醫學驗證都不能糾正其歪曲的信念,稱疑病妄想。嚴重的疑病妄想,患者認為“內臟已經腐爛了”,“本人已不存在,只剩下一個軀體空殼了”, 又稱虛無妄想(nihilistic delusion)。疑病妄想多見于精神分裂癥,也可見于更年期(包括男/女性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礙。
⑧嫉妒妄想(delusion of jealousy)。嫉妒妄想的患者堅信配偶對其不忠,另有外遇。因此,患者跟蹤監視配偶的日常活動,甚至檢查配偶的內褲等,想方設法尋找所謂的證據。嫉妒妄想多見于精神分裂癥、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更年期精神障礙等。(主觀上認為有,客觀上沒有)
⑨鐘情妄想(delusion of being loved)。鐘情妄想實際上是一種被鐘情妄想,患者堅信某位異性對自己產生了愛情,即使遭到對方的嚴詞拒絕,也會認為對方是在考驗自己對愛情的忠誠。多見于精神分裂癥。
⑩內心被揭露感(experience of being revealed)。內心被揭露感又稱被洞悉感,其患者認為其內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家人之間的隱私,未經患者語言文字的表達,別人就知道了。很多患者不清楚別人是通過什么方式、方法了解到他內心想法的。
被洞悉感的產生,常見的有兩種情況:一是患者雖然堅信上述想法正確,但是卻說不出自己怎么會有這種想法以及根據什么才有這種想法的;二是患者在其他精神癥狀的基礎上做出的病態的推理和判斷。多見于精神分裂癥。
(3)除上述常見的妄想外,根據妄想內容的不同,還可以分出很多其他種類的妄想,如被竊妄想、變獸妄想、非血統妄想等。不同的精神障礙盡管都可以出現妄想,但是在妄想的結構和內容上是有區別的,這些區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疾病本身的特點,分析這些特點對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與其他精神癥狀的關系,可以將妄想分為原發性妄想(primary delusion)和繼發性妄想(secondary delusion)兩大類。
2.強迫觀念(obsessive idea)
強迫觀念又稱強迫性思維,是指某一種觀念或概念反復的出現在患者的腦海中。患者自己知道這種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謬的,并力圖加以擺脫。但是,事實上常常是違背患者的意愿,想擺脫,又擺脫不了,患者為此而苦惱。
強迫觀念可以表現為反復回憶某些事情經過(強迫性回憶)、反復思索某些毫無意義的問題(強迫性窮思竭慮)、反復對高層建筑物的層數進行計算(強迫性計數)、總是懷疑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強迫性懷疑)、腦中總是出現一些對立的觀念(強迫性對立觀念)。強迫觀念常伴有強迫動作。
強迫性思維與強制性思維雖是一字之差,但臨床意義完全不同,必須注意鑒別。強迫性思維多見于強迫癥,強制性思維多見于精神分裂癥。
3.超價觀念
超價觀念是一種在意識中占主導地位的錯誤觀念。它的發生雖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實基礎,但是患者的這種觀念是片面的,與實際情況有出入。只是由于患者的這種觀念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才堅持這種觀念不能自拔,并且明顯的影響到患者的行為超價觀念多見于人格障礙和心因性精神障礙患者。
注意障礙、記憶障礙與智能障礙
(一) 注意障礙(disturbance of attention)
注意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感知覺、思維、記憶、智能活動等之所以能夠正常進行,均需要注意的參與,因此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動共有的屬性。注意對判斷是否有意識障礙(特指對周圍環境的意識障礙)有重要意義,意識障礙總是伴隨有注意障礙。
臨床上常見的注意障礙有注意減弱和注意狹窄
1.注意減弱(hypoprosexia)
注意減弱是指患者主動注意和被動注意的興奮性減弱,以至注意容易疲勞,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從而記憶力也受到不好的影響,多見于神經衰弱癥狀群、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及意識障礙時。
2.注意狹窄(narrowing of attention)
注意狹窄是指患者的注意范圍顯著縮小,主動注意減弱,當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時,不能再注意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見于有意識障礙時,也可見于激情狀態、專注狀態和智能障礙患者。
(二)記憶障礙
1.記憶增強(hypermedia)
記憶增強是一種病理的記憶增強,表現為病前不重要的事情都能回憶起來。見于情緒性精神障礙躁狂發作,也可見于偏執狀態。
2.記憶減退(hypomnesia)
記憶減退在臨床上較為多見,可以表現為遠記憶力和近記憶力的減退。腦器質性損害患者最早出現的是近記憶力的減退,患者記不住最近幾天,甚至當天的進食情況,或記不住近幾天誰曾前來看望等。病情嚴重后遠記憶力也減退。例如,回憶不起本人經歷等。主要見于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3.遺忘(amnesia)
對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時期內的經歷不能回憶,稱為遺忘。順行性遺忘是指患者不能回憶疾病發生以后一段時間內所經歷的事情。逆行性遺忘是指患者忘掉受傷前一段時間的經歷。它的長度是指由受傷一刻開始,直至受傷前最后一件能清晰回憶的事情為止。典型的逆行性遺忘對腦外傷性精神障礙的診斷有參考價值。除上述腦器質性損害所引起的遺忘外,還有心理因素引起的遺忘,成為心因性遺忘癥(psychogenic amnesia)。這是指對生活中某一特定階段的經歷完全遺忘,通常與這一階段發生的不愉快事件有關,可見于癔癥。
4.錯構(paramecia)
錯構是記憶的錯誤,對過去曾經歷過的事情,在發生的時間、地點、情節上出現錯誤的回憶,并堅信不疑。多見于腦器質性疾病。
5.虛構(confabulation)
虛構患者在回憶中,把過去事實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說成是確有其事。多見于腦器質性疾病。需要指出的是,當患者同時出現記憶減退(特別是近記憶力減退)、錯構、虛構以及定向力發生障礙時,則稱之為柯薩可夫綜合征,又稱遺忘綜合征,多見于慢性酒中毒性精神障礙以及其他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三) 智能障礙
智能包括注意力、記憶力、分析綜合能力、理解力、判斷力、一般知識的保持和計算力等??傊悄苁且粋€復雜的、綜合的精神活動。臨床上將智能障礙分為精神發育遲滯和癡呆量大部分。
自知力障礙
自知力(insight)是指患者對其自身精神病態的認識和批判能力。神經癥(neurosis)患者通常能認識到自己的不適,主動敘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療,醫學上稱之為有自知力。精神障礙患者隨著病情的進展,往往喪失了對精神病態的認識和批判能力,否認自己有精神障礙,甚至拒絕治療,對此,醫學上稱之為無自知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來判斷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礙(定性)、精神障礙的嚴重程度(定量)以及療效的重要指征之一(評估療效)。
情緒障礙
以程度變化為主的情緒障礙
(一)情緒高漲(elation)
情緒高漲的患者經常面帶笑容,自訴心里高興,患者自我感覺良好,就像過節一樣。因而精力充沛,內心充滿幸福感,睡眠減少,愛管閑事。同時,自我評價過高。情緒高漲時,患者的動作行為有感染力,經常能引起周圍人的共鳴。如果思維奔逸、情緒高漲、動作增多(三高)同時存在,則構成躁狂狀態,多見于心境障礙躁狂發作。
(二) 情緒低落(depression)
情緒低落的患者經常面帶愁容,表情痛苦悲傷。自訴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過多)?;颊咦兊孟矚g獨處,原因是患者由于思維遲緩對社會交往變得顧慮重重。如果思維遲緩、情緒低落、動作減少同時存在,則構成抑郁狀態,多見于心境障礙抑郁發作,也可見于器質性和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如腦卒中后抑郁等。
(三) 焦慮(anxiety)
焦慮的患者在缺乏充分的事實根據和客觀因素的情況下,對其自身健康或其他問題感到憂慮不安,緊張害怕,顧慮重重,猶如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即使多方面解勸也不能消除。常常伴有憋氣、心悸、出汗、手抖、尿頻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嚴重的急性焦慮發作,稱驚恐發作(panic attack).驚恐發作一般持續幾分鐘到半小時左右。焦慮和驚恐發作多見于焦慮神經癥、驚恐障礙。
(四) 恐怖(phobia)
恐怖的患者遇到特定的境遇(如參加集會)或某一特定事物(如看到家人或剪刀等尖銳的物品時),隨即產生一種與處境不符的緊張、害怕的心情,明知沒有必要,但卻無法擺脫。脫離這種特定的環境或事物時,緊張、害怕的體驗隨即消失。 多見于恐懼神經癥。
恐懼有回避行為,焦慮一般不回避。
關于焦慮
1894年,Ferud發表了一篇論文,主張從神經衰弱里分出一個特殊的綜合征:焦慮神經癥,這標志著近一個世紀以來大規模研究焦慮的開始。Freud將焦慮分為三類:
- 客體性焦慮(恐懼)。
- 神經性焦慮。
- 道德性焦慮。
A.Lewis(1967)基于文獻復習和臨床實踐,認為焦慮作為一種精神病理現象具有如下五個特點:
- 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病人基本的內心體驗是害怕,如提心吊膽、忐忑不安,甚至極端驚恐或恐怖。
- 這種情緒是不快的和痛苦的,可以有一種死亡來臨或馬上就要虛脫昏倒的感覺。
- 這種情緒指向未來,它意味著某種威脅或危險,即將到來或馬上就要發生。
- 實際上并沒有任何威脅和危險,或者,用合理的標準來衡量,誘發焦慮的事件與焦慮的嚴重程度不相稱。
- 與焦慮的體驗同時,有軀體不適感,精神運動性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亂。
歸并簡化焦慮癥狀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 與處境不相稱的痛苦情緒體驗,典型形式為沒有確定的客觀對象和具體而固定的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文獻中常稱為漂浮焦慮(free-floating anxiety)或無名焦慮。
- 精神運動性不安。坐立不安、來回走動,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現為不自主的震顫或發抖。
- 伴有身體不適感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以性質改變為主的情緒障礙
(一) 情緒遲鈍(emotional blunting)
情緒遲鈍的患者對一般情況下能引起鮮明情緒反應的事情反應平淡,缺乏相應的情緒反應。情緒遲鈍多見于精神分裂癥早期以及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二) 情緒淡漠(apathy)
情緒淡漠的患者對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緒波動的事情以及與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關系的事情,缺乏相應的情緒反應?;颊邔χ車氖虑槟魂P心,表情呆板,內心體驗缺乏。情緒淡漠多見于精神分裂癥衰退期(后期)以及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三) 情緒倒錯(parathymia)
情緒倒錯的患者的情緒反應與現實刺激的性質不相稱,或是患者的情緒反應與思維內容不協調。例如,遇到悲哀的事情卻表現歡樂,遇到高興的事情反而痛苦。
腦器質性損害的情緒障礙
- 情緒脆弱
- 易激惹
- 強制性苦笑
- 欣快
意志行為障礙
意志增強
意志增強是指意志活動的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礙表現不盡相同。
意志缺乏(adulia)
意志缺乏表現為患者缺乏應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行為被動,生活極端懶散,個人及居室衛生極差。嚴重時患者甚至連自衛、攝食及性的本能都喪失。意志缺乏多見于精神分裂癥精神衰退時,也可見于癡呆患者。
意志減退
意志減退指患者的意志活動減少。常見于下列兩種情況:
- 抑郁狀態
- 意志減退
精神運動性興奮(psychomotor excitement)
精神運動性興奮分為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和不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兩種。
精神運動性抑制(psychomotor inhibition)
精神運動性抑制主要表現在如下十個方面。
(一) 木僵
木僵的患者表現為不言不語、不吃不喝、不動,言語活動和動作行為處于完全的抑制狀態,大小便潴留。木僵多見于精神分裂癥緊張型,稱之為緊張性木僵(catatonic stupor)。除緊張性木僵外,臨床上還可見到抑郁癥的抑郁性木僵,心因性精神障礙的心因性木僵以及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的器質性木僵, 這四種情況雖然都表現為木僵狀態,但是其病因、治療、預后各不相同,應該重視加以鑒別。
(二) 違拗(negativism)
違拗的患者對于別人要求他做的動作,不僅不執行,反而做出與要求完全相反的動作,稱作主動性違拗。
(三) 蠟樣屈曲(waxy flexibility)
蠟樣屈曲的患者不僅表現為木僵狀態,而且患者的肢體任人擺布,即使被擺放一個很不舒服的姿勢,也可在較長時間內像蠟塑一樣維持不動。
(四) 緘默(mutest)
緘默的患者表現為緘默不語,也不回答問題,但有時可以用手勢或點頭、搖頭示意,或通過寫字與別人進行交流。多見于精神分裂癥緊張型和癔癥患者。
(五) 被動性服從(passive obedience)
被動性服從的患者會被動的服從醫生或其他人的命令和要求,即使是完成別人所要求的動作對他不利,患者也絕對服從。
(六) 刻板動作(stereotyped act)
刻板動作的患者會機械、刻板的反復重復某一單調的動作,常與刻板言語同時出現??贪鍎幼鞫嘁娪诰穹至寻Y緊張型。
(七) 模仿動作(echopraxia)
模仿動作的患者會無目的地模仿別人的動作,常與模仿言語同時出現,多見于精神分裂癥緊張型,以木僵為主要臨床表現。同時有違拗、蠟樣屈曲、緘默、被動性服從、刻板動作、模仿言語、模仿動作等精神癥狀中的幾個癥狀,就構成緊張性木僵癥候群,是緊張癥性綜合征的一部分。緊張性木僵和緊張性興奮單獨或交替出現,就構成緊張癥性綜合征的全部內容。 模仿動作多見于精神分裂癥緊張型,也可見于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等其他精神障礙。
(八) 意向倒錯(parabulia)
意向倒錯的患者的意向活動與一般常情相違背,導致其行為無法為他人所理解。意向倒錯見于精神分裂癥清純型。
(九) 作態(mannerism)
作態的患者會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做作的姿勢、動作、步態與表情。例如,做怪相、扮鬼臉等。作態多見于精神分裂癥青春型。
(十) 強迫動作(compulsion)(也叫強迫行為)
強迫動作的患者會做出違反本人意愿且反復出現的動作。例如,強迫性洗手、強迫性地檢查門是否鎖好等。強迫動作多見于強迫癥,也可作為強迫狀態的一部分見于精神分裂癥。(強迫觀念也叫強迫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