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若論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首推西楚霸王項羽,一生戎馬,所擊者服,所當者破,英雄氣概冠絕宇內。
然垓下一戰,四面楚歌,項羽烏江不自渡,最后自刎而死,留得千古霸王之名,令多少文人騷客唏噓懷悼……
一、虞兮虞兮奈若何
劉邦率各路諸侯兵,合圍項羽于垓下,此時,劉邦諸侯聯軍約五六十萬,項羽楚軍當有十萬之數。
韓信率三十萬部隊先與楚軍交戰,初次交鋒并未獲勝,再戰而勝楚軍。
項羽兵少糧盡,晚上聽到漢軍四面皆楚歌,即楚人唱的歌,讓項羽以為,漢軍已經全部攻陷了楚地,故而軍隊中才會有這么多的楚人。
項羽半夜起來飲酒消愁,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面對危局,項羽悲歌慷慨,自為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歌起舞,同樣歌曰: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凄楚婉轉的歌聲,無可奈何的局面,讓八尺高的項羽泣數行下。
二、絕境之中,斬將刈旗
漢軍的四面楚歌,迫得項羽半夜突圍,只有麾下壯士八百余人跟隨。
漢軍天亮之后發覺項羽突圍,派騎將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擊。
項羽渡過淮水,身邊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到得陰陵,迷失了道路,問一個田間老父,老父說往左走,項羽向左,卻陷入大澤之中,以故而漢軍追及。
項羽引兵至東城,此時身邊只剩二十八騎跟隨,而漢之追兵有數千人馬。
眼見漢兵包圍上來,深陷絕境之中的項羽,對手下的二十八名壯士言道: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雖則絕境,然不失霸王本色!就算今日要戰死,也要和諸位一同痛痛快快地戰斗一場!
看我為大家突破重圍,斬殺敵將,砍掉敵旗,要證明,不是我打不過,是天要亡我項羽啊!
于是項羽令手下二十八人,對著四面重重包圍的漢兵,分列四隊,豪氣沖天地說道:
“吾為公取彼一將。”
項羽大呼,當先沖入漢兵之中,所遇漢軍皆一觸即潰,項羽如入無人之境,斬掉漢軍一名將領,二十八壯士同樣四面出擊,沖入敵陣之中……
漢軍中赤泉侯追擊項羽,被項羽瞋目而叱,人馬俱驚,忙不迭地退避到了好幾里地之外。
項羽左沖右突,斬殺漢軍數十百人,手下二十八名壯士再次聚于項羽身邊,只犧牲了兩名。
項羽意義風發,問道手下只剩下的二十六人,問道:“何如?”手下皆拜服,說正如大王所言!
三、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行至烏江江邊,烏江亭長有船停在江邊,勸項羽渡江,說江東雖小,也足以稱王。
想及從天下霸王,落得如此地步,項羽笑著說道: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天要亡我,我渡江又有什么意義?想當初率江東子弟八千人西向爭雄,而如今孤身落敗而還,又有什么面目見江東父兄?就算亭長不說,我難道就不會愧于本心么?
項羽不自渡,而是將自己騎了五年的馬,賜給了亭長,為它留一條生路……
于是,項羽與跟隨在自己身邊的人下馬步行,和漢軍短兵接戰,僅項羽一人,再次斬殺漢軍數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傷。
于交戰中項羽看到漢騎司馬呂馬童,覺得面熟,問是故人否?呂馬童一看是項羽本人,立即把項羽給指認了出來。
力戰之后的項羽,對呂馬童說道:
“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汝德。”
聽聞漢軍用千金買我的人頭,封邑萬戶,現在,我就成全了你吧……
西楚霸王項羽,乃自刎而死……
后世太多的人在爭論,爭論為何明明有船,項羽卻不肯渡過烏江?
若項羽渡江而退至江東,是否還有東山再起之時?
然而,爭論歸爭論,歷史卻不會重演……
倘或換做劉邦,我想,毫無疑問地,劉邦肯定會渡船而去,哪怕丟下自己的親隨,孤身一人,也會逃走。
畢竟,劉邦是個可以嫌車慢而推下自己親生骨肉的人;是個可以自己騎馬逃跑而手下步行跟從的人;是個可以假裝使者,跑進帳中奪取兵權的人,是個可以背棄盟約,當進則進的人……
倘或,項羽最后沒有自刎身死,而是投降于劉邦,后世又怎得這樣一個英雄形象?
正因為是他楚霸王項羽,寧折不彎,所以不肯渡江而去……
每每念及項羽率二十八人,沖入數千漢軍之中,斬將刈旗,如入無人之境;念及項羽贈馬于烏江亭長,寧愿渡馬而不自渡;念及烏江江畔,一場于絕境之中爆發的酣暢淋漓的戰斗,方明白為何項羽即便是在楚漢之爭中敗了,也被后世奉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