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陽明心學43――良知之燈
? ? ? ? ? ? ? ? (2020年3月9日)
? ? ? 聽讀陽明先生《寄李道夫》一文,對于學習陽明心學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三個方面感悟頗深。
? ? ? 第一,為什么難于傳播?陽明心學是圣人學說,是很好的學問,為什么難于傳播呢?正如陽明先生所說:“聞者往往詆以為異”,聽到的人往往詆毀為異端學說。試想想,誰會去相信異端學說呢?
? ? ? 當時的社會,都信奉程朱學說,陽明心學只是才開始傳播,并沒有多少人認識它的價值所在。根本的是人們從事學問的人少,既使極少從事學問的人,也是為了求取功名。不利于功名的學問,誰去學呢?就是現代社會,更是如此,真心學習陽明心學的又有幾人呢?誰能說沒有博仁導師組織的這個團隊,互相提攜著學習,能堅持下來的呢?就我來說,不是為了什么功名之心,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內在素質而學,并逐漸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去。在學習的過程中,日漸感覺到陽明心學是個很好的學問,是知行合一更加適用的學問,也從中感受到了對提升自身素質有很大好處。就是這樣,如果沒有團隊的互相砥礪支持,還有堅持不下去的動搖之心。何況于,沒有學習過的人,怎么不“詆以為異”呢?
? ? ? 一種新的學說的誕生很難,真正傳播于世更難。因為這里面,既有認識的過程,還有傳播再認識的過程。就是因為這樣,陽明先生才感嘆:“此學不講久矣。”對于李道夫先生的“獨執事傾心相信”,產生“何啻空谷之足音”的贊譽就不足為奇了。
? ? ? 第二,誰來傳播?放到現在來認為,陽明心學是以歷史檢驗的好學問,陽明先生之所以被稱之為“圣人”,就是因為他的學說就是圣賢之學說。真正好的東西是有強大生命力的,時間欲久欲彌新。
? ? ? 博仁導師打了一個電燈的比喻很有道理。電燈是外國人愛迪生發明的,而在我國偏遠的山區都用上了電燈。為什么?就因為它能給人類帶來光明,帶來方便,所以大家都能接受并使用。
? ? ? 陽明心學也是諉良知的心燈。它給人類帶來的光明不亞于黑夜中的電燈。只要人們認識到它的好處,就一定會必揚光大,走進每個人的心中。當然,前提是人們要真正認識到它的好處。象我這種半瓶子醋,還沒有真正認識陽明心學,所以時時產生動搖之心,這也是我必須努力上進的地方。
? ? ? 在陽明心學的傳播過程中,雖然任重而道遠,因為它是好的學說,也因為他能真正地為人類帶來光明,是指引人們前行的“心燈”,所以生命力是強大的。才開始偉播的人也許很少,只要堅定地走下去,并在于人多人少,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正如陽明先生所說:“誠得弘毅如執事者二三人,自足以為天下倡。”博仁導師在講解中說:“只要有一人真正地在傳播,也就是全世界的人都傳播了。”有道理。因為博仁導師的引領,我們不是一群人一群人地走在了良知的大道上了嗎?陽明先生泉下一定有知,也在開懷大笑吧。
? ? ? 第三,如何傳播?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如果介紹不當,也很難讓別人接受。陽明心學是人所共知的好學說,可真正傳播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讓人接受并踐行的。一味地向別人介紹說:“這是好東西,要吧?”別人會認為我們是神經病,是很難接受的,越這樣賣力地去推介,往往適得其反,讓人反感不學,反而會讓人家認為好的東西還要這樣推介嗎?“好酒不怕巷子深”,讓人產生還不是好酒呀。
? ? ? 正如陽明先生所說一樣,“仆誠甚為執事喜,然又甚為執事憂也。”就好像人被困大海波濤里面,必須先救他上岸,然后再給衣穿給飯吃;如果將衣食投到大海波濤中,是加重他溺水,他將不認為對他好而感激你而認為對他不好而怨恨你。
? ? ? 怎么辦呢?就應象陽明先生所說:“隨機導引,因事啟沃,寬心平氣以薰陶之,俟其感發興起,而后開之以其說,是故為力易而收效溥。”我就有這種感覺,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明顯。
? ? ? 比如,這次考試中,孩子前段時間在家學習相當認真,相當刻苦。不用他說,我看了就一定會有大的成效。在測試成績出來時,我看到他的成績確實比上次進步了很多。就是這樣,我還對他說:“你這個成績,離高考還有很大差距,想考個好大學有難度,還需繼續努力,加勁。”我說的本來是有道理的,也符合他的現狀。
? ? ? 但是,妻子對我說:“你這樣說,只會打擊他學習的積極性,你應當鼓勵他前段學習的勁頭,鼓勵他直往前沖,如果你這樣說,雖然有道理,他一聽差距很大,不學了怎么辦?,急于求成是沒有用的。”
? ? ? 我反思妻子的話,是很有道理的。有時候“有道理不如有效果”。如果我那樣說了,雖然很有道理,但是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也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在壓力下學習,是很難學好的,也很難傾心而學的。他自己本身看到自己的成績就知道了自己的差距所在,也肯定下決心去努力沖刺。他期盼的是得到前段時間努力的肯定,而我卻轉向于加大他的壓力。本身他認識到了自己的差距,并自我加壓了,我再向他施壓,真的會適得其反;如果我夸他前段時間的努力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不但開心、高興,也會減輕心理的負擔,而輕裝前行,不是更好嗎?與妻子相比,我真是有很大差距。
? ? ? 心再好,“急于見功之心,便是欲速之為累,不可不察”,學習學問就應循循善誘,才會有效。不正是陽明先生說的“而后開之以其說,是故為力易而收效溥”嗎?
? ? ? ? ? ? ? ? 兗州,陳濤,2020.3.9.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