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arnabas|圖/網絡
因為H兄弟突然間就走了,對我們這群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震驚的事,同時也給我們有很多的反思。
有人說:愛惜自己,就是愛身邊人的一種負責任的體現;有人說:要珍惜身邊的人,花更多時間陪伴他們;也有人說:珍惜時間,不要總以為還有很多時間……
我最近一周,莫名地頻繁出現在我面前的全都是關于“行動”的主題:
你一定得認識到自己想往哪個方向發展,然后一定要對準那個方向出發,要馬上!你再也浪費不起多一秒的時間!——《麥田里的守望者》
趁早!丟臉的話,還是趁早的好。如果什么都不做,可能永遠也不會有丟臉的挫敗。當然,也永遠不會有驚喜。趁早,計劃。趁著,行動。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
是啊!人生太短,趁早行動,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秒鐘會發生什么事!
昨天上午,跑完了最后的10公里,我算是完成了第一個「40天完成一個小目標」的計劃:11點睡6點起+10公里基礎訓練。
當然,40天結束了,并不意味著我就不再跑步與早睡早起,而是借著這40天,我已經適應了跑步與早睡早起的習慣,并把它內化為一個長期習慣,因為我已經嘗到了甜頭:白天精力比以前好,晚上也睡得特別好,跑步出汗也帶來身心的愉悅。透過行動,我享受到了跑步與早睡早起帶給我生理與心理上的正面反饋。
一想到我這個曾經極討厭跑步,去年9月份跑500米就還氣喘吁吁必須休息,因為行動和堅持,現在已經可以跑10公里,起點如此之低的人,我就覺得,沒有什么人不能跑步了!
一切都始于第一步,起點低不要緊,關鍵邁出第一步……
開始「40天完成一個小目標」,我的動機很簡單:其一是想有更好的身體狀態迎接我們家二寶的降生;其二就是想透過自己的嘗試,慢慢把「40天完成一個小目標」變成一個大家可以一起玩的東東,讓一群想做更好自己的小伙伴們,透過持續的行動,改變自己,產生真正的價值。
唯獨沒有想到,跑步的過程中,竟然可以學習到許多的東西,更沒想到,原本只是把跑步當做健康的途徑,并不喜歡跑步的我,竟慢慢可以享受跑步,喜歡上跑步。
下面,簡單分享一些我在第一次「40天完成一個小目標」的收獲:
1、一件事要成功,必須動機明確,行動計劃清晰,再來點外力刺激。
促使人行動的理由:追求快樂或逃避痛苦。這是來源于弗洛伊德提出的“痛苦—快樂”理論。
我非常清楚我為什么要跑步和早睡早起,也制定了清晰的行動計劃,另外有幾個朋友參與了我的打卡行動,有獎懲制度。
動機和結果讓我產生追求快樂的沖動,而打卡輸錢則給了我一些逃避痛苦的作用,所以我最終堅持下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就有兩位戰友的「40天完成一個小目標」,因動機不明確或行動計劃不太合理而「陣亡」,各送了100元給我了。
有人在我的付費社群問我:怎么樣才能早睡早起?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我的回復如下:
「首先我覺得你要先問自己:“我為什么要早睡早起?”這個是動機,也是內因,就是why。搞清楚這個問題,你就有了早睡早起的動力。比方我建立11點睡6點起床的動機是希望有個健康的身體。
然后再問自己:“我早起后要做什么?” 這是what。如果早起后無所事事,可能很快就會繼續睡回籠覺了!我早起之后,周二、四、日是跑步,其他時間是禱告、讀圣經和默想。
最后就是根據你的why和what制定行動方案了,這是how。我自己的體會就是:1、早起才能早睡。因為生物鐘的改變需要時間,早睡可能會面臨失眠,第二天一定要強迫自己按著已經定好的時間起床。一開始可以先微調,例如,比平時早起半小時,早睡半小時;2、選擇一個你喜歡的運動,透過運動,會產生身體的疲勞感,會幫助你有睡意,早睡,并且睡眠質量會提升。」
2、目標要有「可達到性」,一開始不適應是正常的
「設定一個目標,并且能保持期待」的一個關鍵,就是這個目標具有「可達到性」&對你有一點挑戰,并在做的時候讓你感到有些甜頭(有正面反饋),這樣的目標完成率應該是比較高的。
我第三次跑的時候,比之前增加了1公里,身體就起了反應:喉嚨干渴。習慣了之前的節奏,一開始不適應是很正常的,不適應感有時是預示著要突破,這個時候,再堅持一下下就突破啦!
3、挑戰會不期而至,用目標去回應。
第四次跑之前,身體略感不適,又有微雨,內因外因,突然有點打退堂鼓,想換成今天其他時間去跑步。但是果斷掐掉這個念頭,穿上防雨衣出發。有挑戰是正常的!端看我們是用直覺來反應,還是用目標去回應。
第九次跑是跑5公里,最后一公里跑得幾乎想死,多次想停下來,那個時候是靠著目標的刺激和意志力撐完它。
跑步如此,夢想也許也如此吧,最艱難的時候,也許并不享受,這時靠的是愿景和信念的力量。
4、從轉移注意力減輕跑步痛苦,到享受跑步。
我之前真的不喜歡跑步,覺得太累,所以我嘗試把「需要做但又不享受的事:跑步」與讓你「享受的事:聽講座」結合在一起,轉移我的注意力,在某種程度上減輕我肉體的辛苦。然而,如果一直是這樣的方式,是很難長久堅持,唯有真的熱愛享受,我才有可能持續地跑下去。
于是我努力做了一個嘗試:嘗試忘記跑步的目標,忘記配速,忘記時間,就是憑著身體感覺跑……讓自己單單沉浸在跑步本身,充分去感受自己的身體感覺,去與自己的身體對話,嘗試了幾次,找到最舒服的節奏,竟然慢慢地開始享受跑步。
或者,與其說是享受跑步,更是享受自己,欣賞自己,為自己每一點點的進步感恩。而跑步,就是讓自己獨處,了解自己的身體,傾聽自己內心的機會。
那么,除了跑步,也許其他的事情也可以吧,等我再去嘗試嘗試。
5、目標太大產生畏懼,把它分解成幾個小目標
第十一次跑是7公里,這是我曾跑過的最高紀錄,也僅有2次。所以一開始我就刻意想跑慢一點,跑完第3公里時,我在心里不斷給自己一個這是【剛開始】的暗示,以期讓自己適應是在跑4公里的心理狀態。
驚訝發現這確實有些效果,心理是剛開始跑的狀態,身體已經是跑了3公里的熱完身狀態,于是第4公里的速度竟然比第3公里快了半分鐘,并且感覺是輕松的。
有些時候,目標太大可能一開始就會讓人產生畏懼心理,把它分解成幾個小目標,可能更容易完成。
每完成一個小目標,看著身后的里程碑,然后帶著重新開始的心態,會更充滿動力。
6、你想象中的困難常常遠大于實際困難
第十五次跑是10公里,這也是我第一次跑10公里,全程都是在雨中!
有意思的是,看似挺大的雨,跑起來就感覺不到那么大的!
這像不像當你敢于直面挑戰時,要比你在挑戰面前畏畏縮縮,感覺挑戰沒那么困難呢?
我們想象中的困難,常常是遠大于實際困難的!
是啊!人生就像一場長跑,出生為始,終點未知。
因為終點未知,我們更要趁早行動了,因為誰也永遠都不知道下一秒鐘會發生什么事!
對我而言,「40天完成一個小目標」將是我不斷探索自己、嘗試新想法,并付諸行動的一個機會。想到了,就去行動!
那么,你呢?有沒有什么事,是你想做,卻一直沒有去做的呢?
拜托,凡事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