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高俅,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北宋末年權臣”、“北宋末年四大奸臣之一”、“《水滸傳》里的高太尉”、“高衙內義父”、“蹴鞠”等標簽。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高俅曾經是北宋大文豪蘇軾的書童,而且一生對蘇軾知恩圖報。
在《水滸傳》中,高俅原本只是一個市井流氓,因為踢得一腳好球(那時叫“蹴鞠”)而被當時的皇帝宋徽宗欣賞,因而在官場平步青云。后來,高俅先后加害林沖、殺害盧俊義、毒死宋江等眾多梁山好漢,成為十惡不赦的大奸臣,與蔡京、童貫、楊戩被施耐庵合稱為“四大奸賊”。
不過,在正史當中,鎮壓宋江起義軍的并不是高俅,而是北宋名將張叔夜。而且,正史當中,高俅并不是奸賊,和《水滸傳》中的“四大奸賊”對應的其實是北宋末年“六大奸賊”。這6人分別是: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其中蔡京為“六賊之首”。
那么,真正的高俅究竟什么樣呢?
根據南宋官員、學者王明清所著《揮塵后錄》(“總一百七十條,無一事一字無所從來”,大抵皆為耳聞目睹,有“不愧實錄”之譽)的記載,高俅寫得一手漂亮字,擅長抄寫謄錄,原是蘇軾的小史(相當于小秘書、書童一類的角色)。從這一點看,我們可以推測,高俅的人品應該不至于太差,否則蘇軾不可能讓他擔任自己的書童。
公元1093年(元祐八年),蘇軾從翰林侍讀學士外調到中山府,于是將高俅推薦給了他的朋友王都太尉王詵做親隨。
王詵是北宋畫家,是宋英宗趙曙的女婿(公元1069年,宋英宗趙曙將其第二個女兒——蜀國公主下嫁給左衛將軍王詵為妻),也就是宋神宗趙頊的妹夫,端王趙佶(后來的宋徽宗)的姑夫。后來,高俅就是因為偶遇了當時的端王趙佶,才得以發跡。
《揮塵后錄》記載,有一次,王詵讓高俅送一把修鬢角的篦子刀到端王府。當高俅到達端王府時,端王趙佶正在踢蹴鞠。巧的是,球剛好落到了高俅面前,于是高俅趁機大秀球技,踢出了一腳漂亮的“鴛鴦拐”。端王趙佶見了之后大喜,遂將高俅收為親信、留在身邊。趙佶繼位為宋徽宗后,高俅更是因此節節高升。
雖然在大家眼里,高俅在官場中是一路扶搖直上、平步青云,但是,背后也是經過一番苦心安排和經營的。由于宋朝在仕進制度上采用“揚文抑武”的政策,高俅想要擠入文官圈子無異于天方夜譚(有宋一朝,擔任縣令以上的文官基本上都具有三考出身的進士資格),所以宋徽宗決定安排高俅走相對容易的武臣升遷體系。
但是,武官任用也有制度,沒有邊功,就不得為三衙的長官。為此,宋徽宗特意將高俅送到守衛邊境的大將劉仲武軍中“掛職鍛煉”,以便為以后的升遷打下基礎。后來,劉仲武軍正巧在邊境打了幾個勝仗,而這幾個勝仗也就成為了高俅日后升遷的資本。
毫不夸張地說,高俅之所以能擔任殿帥、掌管禁軍,就是因為在劉仲武軍中建立了所謂的“邊功”。根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古籍)的記載,高俅掌管禁軍后發明并主持了軍隊的爭標競賽。在競賽前既有四彩舟,又有大旗、獅豹、蠻牌、神鬼、雜劇之類吹吹打打、花樣百出的表演,讓宋徽宗看了感到十分滿意。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不難發現:高俅確實善于逢迎,所以才能在官場中平步青云。但是,在這些記載中,并沒有發現高俅在任期間有明顯劣跡。
當然,沒有明顯劣跡不意味著高俅就沒有過錯。當時宋朝軍政廢馳、禁軍戰斗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俅根本不懂軍政。在掌管禁軍長達20年的過程中,高俅不知如何提高軍隊戰斗力,只懂在軍隊訓練上玩花架子討宋徽宗高興。此外,高俅還曾被大臣上書揭發,他在掌管禁軍期間將軍營的地皮建成私宅,還把部分禁軍當成私役。這些事情,高俅都難辭其咎,而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除了在《水滸傳》中,高俅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奸臣之外,包括《宋史·奸臣傳》、《東京夢華錄》、《揮塵后錄》在內的歷史記載中,都沒有高俅是奸臣的記載。因此,高俅充其量只能算一個不學無術、阿諛奉承的小人,而他之所以被人當成“北宋末年四大奸臣之一”完全是《水滸傳》,或者說是作者施耐庵的功勞。
此外,根據史料記載,高俅此人除了善于溜須拍馬、曲意逢迎之外,并不怎么壞,而且懂得知恩圖報。
前面我們講過,高俅曾在劉仲武軍中待過一段時間,并且因所謂“邊功”得到升遷、官至殿帥。但是,高俅離開劉仲武軍后,并沒有忘記劉仲武昔日的提攜之恩,他依然和劉仲武家保持著密切聯系,并且在劉仲武打敗仗時主動替他說了好話,使劉仲武的仕途沒有因此受到影響。不僅如此,劉仲武死后,高俅還極力向宋徽宗推薦其子劉锜擔任大將。
對于蘇軾,高俅同樣知恩圖報。當蔡京等人殘酷迫害蘇軾及其家屬時,高俅及時對蘇軾一家伸出了援手。不僅如此,高俅對蘇軾的子弟也十分照顧。史載,高俅“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恤甚勤”,頗為時人贊許。
公元1126年,高俅在開封因病逝世,時人對他的評價是“大節無虧”。也就是說,高俅有過錯誤,但是總體上還算是一個好人,而不是《水滸傳》中的“四大奸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