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兒子學校足球聯賽半決賽,我調整了工作,親自到場為孩子們加油、助威。賽制變化,在2:1小贏了一場后,今天直接遭遇了年級足球最強班;10比1慘敗。看到包括兒子在內的男孩子們一個個運動后漲紅的小臉,流著汗的額頭,沮喪、落寞的眼神,喊破嗓子失望、遺憾的拉拉隊,想對孩子說點什么?
兒子說,回到教室他就哭了。我說:“恩,你感覺很難過?”兒子點頭。“媽媽今天在現場,特別能理解你,還有別的感受嗎?”我讓孩子在“情緒臉譜圖”上尋找,兒子說:“無助,生氣、受傷、慚愧。”(引導孩子說出感受。)
我說:“難過是因為輸了比賽?”兒子點頭:“還大比分輸,我們連一個進球都沒有。”
“那無助是?”
兒子說:“對手太強大了,他們配合很好,技術和體力也都比我們好;開場一分鐘就進一個球,我們真的感覺好像沒有什么辦法。”
“那生氣是?”
“輸了還要按照教練的要求,感謝對手。他們朝我們做鬼臉。”兒子委屈的說。
“還感覺到慚愧?”我接著問。
“恩,覺得自己表現不好,3次射門機會沒有進。”兒子說著,我坐到他旁邊,并擁抱他。此時孩子需要一個大大的擁抱,他不需要你去安慰他:不要傷心,有什么好難過的;此時,空洞的鼓勵“下次努力,爭取打贏。”對孩子也沒有實際的意義。
當我們說:“別難過,輸場比賽有什么好哭的,男子漢要堅強。”我們其實是在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沒有對錯、合適與否之分,它只是客觀的反應出身體在當下的狀態;它不是行為和舉動,并不需要我們立馬去糾正或者讓其停止;它也不應該被批評和指責,而是需要被認可和準許。當我們長期忽略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哭著對你說:“我的玩具熊腿斷了。”我們說:“不就是個玩具嗎,別難過,媽媽再給你買一個。”孩子會認為悲傷、難過、沮喪這些情緒都是不對的,于是漸漸跟成年人一樣壓抑自己的感受,不再跟你說他的感受。
有的時候,為了讓孩子不哭,不忍心看到孩子傷心,我們還會采取誘惑“別哭了,媽媽給你買個冰淇淋”,這也許可以暫時讓孩子忘記傷心,停止哭泣;可是,下一次再遇到難過的事情,沒有人給孩子買冰淇淋呢?或者下一次孩子跟你要5個冰淇淋呢?
心理學家,拿了情緒臉譜圖,有哭的,笑的,去學校讓孩子們來識別;發現那些學校小霸王,愛欺負人的,大多數分辨不清這些表情。他們會把一個看起來很生氣的表情認為是很正常。因為這些孩子從小就被人忽略感受,他就會去忽略別人的感受,以至于他們不知道自己行為的界限。
引導孩子說出感受,并與之共情,理解和接納了孩子的感受之后,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跟孩子一起看我在現場拍到的照片和小視頻:
兒子的分析:“發界外球沒力。”“不敢上前搶斷,盯球不防人。”“我居然站在那兒不動,拼搶不積極。”“控制不住球。”……孩子更愿意告訴你,而不是被你告訴。
傾聽之后,既然話遞我嘴邊了,我說:“兒子,那天媽媽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句話,現在想說給你聽。“
“什么話?”兒子好奇。
“海闊天空的人生是一步一步用腳印丈量,一點一滴用汗水浸染出來的,而不是說了太多,站著不動,想得很美!”兒子笑著點頭。
最后為兒子的班主任李老師點贊。年級聯賽,體育老師就不專為某一個班指導了,而是裁判。此時咱們這位女性語文老師為了班級榮譽充當了臨時教練,在球門旁邊站著,數次被球擊中也沒有撤離“前線”。在比賽中為孩子們加油、鼓勁,也許她不懂足球技戰術,但是中場休息的時候,她一邊給孩子們擦汗,遞水,一邊說著“足球是團隊運動,不要只想著自己進球,要配合。”但是當比賽結束,班級大比分落敗,她卻沒有責備或者立馬說教,“孩子們,辛苦了!”當隊員們落寞的準備散開,李老師說:“隊員們來合個影啊!”一班之主,坦然的接受失敗。
人生就是如此啊 ,既要有迎向光明、成功的胸懷,也要有面對挫折的能耐。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在場外和李老師交流,老師說最近孩子們學習也相對不積極,被動,等。
回到教室,當孩子們感受好點, 用最新鮮、最真實的、最切身的事實和感受,跟孩子分析努力與成功的關系。是的,孩子們想贏,可是沒有一種能力僅僅是天賦使然,它需要付出努力,當孩子意識不到積累對成長的意義的時候,我們需要牽著他們的手,帶他去感受、去獲取。
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意味著失敗率是99%。反復嘗試100次,失敗率就是99%的100次方,約等于37%,最后我們的成功率應該是100%減去37%,即63%。只有持續的100次嘗試,100次復盤,才有可能獲得更穩定的63%贏面。 ? ?
這一堂情感課、逆商課,我們的目標是什么? 是立馬讓孩子不悲傷、不沮喪?我們有長生不老藥嗎?能保證孩子永遠不面對失敗與挫折?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情緒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人可以有任何情緒;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去直面情緒,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這個過程中,我要讓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愛,被理解,是溫暖、鼓勵;而不是被忽略,被威脅,被過度保護,被一味的說教。
作為家長,我們最好是做一名園丁,想象我們養了一盆美麗的花,哪怕再期待它趕快開花,也不能代替它成長;多施點肥,多澆點水,就能行嗎?養過花兒的都知道,植物的生長靠的是光合作用,我們只能科學、耐心澆灌,如何找到孩子自我生長、自我美好的強大力量和內驅力,是新時代家長面臨的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