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是搬來紐約的第二個月整,又是陰雨綿綿的一天,像兩個月前的那天一樣。
? ? ? 在來美國的兩年多時間里,我來過很多次紐約。因為高中時兩個很好的女朋友都定居在這個城市,所以每次來之前,我都是提前要她們中的一位給我留個床位,然后訂上廉價的大巴票,收拾行李,出發。大概是這樣的經歷太多,紐約對于我來說并非所謂美東最重要的旅游城市,而是除波士頓以外,在美國第二個親切而熟悉的城市。
? ? ? 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自由女神像、登上帝國大廈、摸到華爾街銅牛,已經是我第七次來紐約時的事兒了,盡管它們都是美國旅行攻略上最“應該”做的事兒。今年五月,爸媽和老孫來美國參加我的研究生畢業典禮,第一站就是紐約。這次全家旅行也終于讓我去這些最耳熟能詳的景點打了卡,讓我看待這座城市的角度更多樣了一些。以前每次來紐約,基本就是和好友聚一聚吃一吃,逛逛博物館,看看特展,壓壓馬路,買買東西。說起來好像什么都沒干似的,那前六次來紐約到底都給我留下了些什么記憶?
? ? ? 第一幅畫面大概是行走在紐約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人們。New Yorker這個詞很有名,它代表的不僅是一本雜志,更是紐約這座特別的城市塑造出來的這群人。他們來自全球各地,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身材,不同的家庭背景與教育背景,不同的穿著打扮,不同的收入,不同的生活習慣…卻都以非常肆意地態度共存在這座大城市里,對自己展示出來的一切以無所畏懼的姿態出現。這是一種自由,一種獨來獨往的自由。在紐約街頭,經常可以看到造型很大膽的人。大家絲毫不理會季節與性別帶來的約束,跟從自己內心深處的喜好打扮著自己,完全不擔心,或者說不在意有人會Judge自己。(插一句,恕我一直以來都沒能找到Judge這個詞最佳的中文翻譯…)紐約有一個物美價廉的連鎖健身房,叫Planet Fitness,每個月只需交10刀的會員費就可以使用健身房內基本的健身器材。提到這個健身房,是因為Judgement-Free Zone這個詞在這個健身房出現的頻率非常高。It doesn’t matter if your legs have never seen a squat machine before. We believe how you work out is totally up to you. (摘自Planet Fitness官網)我想,No Judge就是紐約傳遞給大家的一種價值觀吧:尊重每一種生活方式,尊重每一種狀態下的他人與自己。
? ? ? 第二幅畫面是紐約龐大、復雜而且經常出故障的地鐵系統。綠色紅色橙色藍色…不同顏色的線路,有的以數字命名,有的以字母命名,有的是快線(Express Train),有的是慢線(Local Train),有的入口刷卡進去后發現只能去特定的方向,比如uptown,如果需要去downtown方向的小伙伴就只好出站從另外的入口再花2.75刀刷卡進一次地鐵站了…紐約地鐵遍布紐約五個區中的四個區,曼哈頓,布魯克林,皇后區和布朗克斯。由于已經存在了一百多年,它的老化程度非常厲害,經常需要修修補補。加之安全措施不夠完善,沒有國內先進的站臺屏蔽門,一不小心就有人主動或被動地掉下站臺,所以紐約地鐵經常出現延誤的狀況。只要是在紐約坐過幾次地鐵的人,對乘務員及時廣播突發狀況就不會陌生。口音各異的乘務員們語速超快地更新著地鐵運行狀況,例如臨時的線路調整或者某些站可能不會停,提醒著乘客們及時改變去目的地的策略。可以說每天都有無數的可能性在阻止著你去往目的地…每次遇到延誤,也就是聽到臟話最頻繁的時刻。英語,西班牙語,普通話,粵語…各種語言的臟話夾雜在紐約地鐵里表示著對延誤的憤怒與無奈。最可怕的是紐約地鐵除了站臺附近,一般的行進過程中都是沒有手機信號的,所以如果遇到突然的延誤,乘客們通常沒有辦法及時告知老師或老板。不過,大部分在紐約生活的人對這種情況早就見怪不怪甚至非常通融了。因此,地鐵延誤也成為了New Yorker們對于遲到的一個最佳借口。現在的我,對于Google map告訴我一個小時可以到的路途,早已經習慣了提早半小時出發,畢竟在地鐵上安心地看會兒書或者打會兒游戲要比想著完了完了要遲到了來得坦然一些。
? ? ? 第三幅畫面是紐約的各個博物館,尤其是藝術博物館。前段時間,有個國內的朋友來紐約玩,表示了對紐約博物館的失望。她和我是本科同學,畢業后去了英國念碩士,學習的博物館學。在歐洲的一年里她走過了太多博物館,也研究了太多博物院,按照她的話來說就是:看過了太多好的,覺得Met(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里展出的都是歐洲不要了的渣渣。聽到這個評價,我實在是尷尬卻又沒辦法為Met辯駁,因為事實就是如此。當年的英法德手握巨大的軍力和財力,把世間最好的珍寶都運回了家。不過,對于在歐洲只去過英國的我而言,Met、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海姆還有惠特妮已經很足以讓我汲取養分了。雖然門票不如英國的博物館們親民,但我還是很感謝Met可以donation(自覺捐贈)的這個舉措,Moma的Free Friday Night(周五晚五點開始免費),還有每個月的第一個周末憑BOA(美國銀行)的銀行卡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們。憑著這些優惠政策,我像個饕餮之徒一般,很多很多次花著很少很少的錢領略著藝術世界里的各種表達。這種通過在各種作品中游走去體會不同情緒的行為,使我感到愉悅而安心。
? ? ? 第四個畫面是紐約皇后區的法拉盛。這是繼曼哈頓downtown中國城之后紐約的第二個中國城,由于沒有曼哈頓寸土寸金的限制,這個中國城的占地面積非常大,簡直和國內的小縣城是一樣的規模。法拉盛的風土人情和國內也很像:建筑風格,店面的裝修與陳設,售賣的產品與服務…除了英文店名和國內不允許出現的一些詞匯與組織(你懂的…),法拉盛在我看來就是中國。因為要顧及到來自祖國各地同胞們的口味,法拉盛的中國超市里能買到很多我在長沙的超市里都買不到的食物,比如廣東的腸粉、粿條,還有柳州的螺螄粉。我在法拉盛還可以吃到有國內煙熏火燎味道的燒烤,盡管需要花國內四倍甚至五倍的價錢,但畢竟在嘴巴特別饞的時候有了個去處與念想。大部分生活在法拉盛的中國人都是早年寬松的政策下通過各種渠道移民來的美國,以福建人和廣東人為主。他們多數還保持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生活與穿著習慣,看著中文報紙與電視,打著麻將,現在也跟著國內的風潮跳起了廣場舞。他們大多數人家里的裝修布置也保持著那個年代的特色,泛著偏紫色的白光水晶燈,涂著透明亮漆的柜子,只有在廚房里才突兀地放著和整體風格不怎么搭調的面包機和咖啡機,估計也是因為他們的下一輩快速地接受并喜歡上了這些文化吧。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都沒有去過幾次曼哈頓,更沒有去過美國的其他城市,半輩子就在紐約的中國人的圈子里生活著。我有時候在想,他們盡管在這個國際化大城市生活了這么多年,但New Yorker肯定是談不上了,那他們對自己是如何定位的呢?
? ? ? 第九次遇見紐約,是我整理好大包小包,從波士頓坐著皮卡搬來這里。
? ? ? 我知道這個城市有一萬個值得吐槽的點,但我知道我愛這個城市。
? ? ? 我希望當我老了以后,回想起自己二十幾歲的最后幾年中有一段在紐約的時光,會覺得當年的自己是多么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