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辦”女生,就是指經常嚷嚷著“天哪,怎么辦怎么辦”賣萌…的女生。
因為我和小N女生境況差不多,以后也肯定是要在一起生活和學習的,我倆就提前在QQ相識了,雖未謀面,但是彼此已親熱地商定好互相就是伴兒了,要及時分享學校重要通知和信息給彼此。
眼看那個令我倆棘手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了,要為此做些準備和行動了。我暗暗等待著,盤算著到時要怎么跟學校溝通,想到離那個規定日期更近的日子再行動,應該有更大把握能得到肯定答復。
等待中,QQ那邊傳來了小N女生的連環信息,
“%@#…&*…@!%#…”
摘取出來關鍵信息就是“我不知道咋辦”,我安慰著她不要著急,我們一起解決,分別聯系一下學校來匯總信息。
起初我倆在打電話中都碰了一鼻子灰,某一科接聽電話的老師太繁忙了吧,態度并不好。掛了電話我倆一對電話結果,互相吐槽著受到的冷遇,但吐槽非但沒有解決問題還徒增了負面的情緒,沒有解決的問題還要繼續解決。
隔天再一次撥打同一個電話,我決定換一種方式來詢問,保持一百分的耐心來溝通,這次的效果就好多了,初步得到了有用的信息。這時小N又來吐槽;“接聽電話的人態度為什么還那么惡劣,XX真是不耐煩,你有結果了嗎,嗨我沖沖地說了句謝謝就撂電話了!”
打了一兩次電話,我倆得到的反饋開始不一樣了,我開始詫異難道接我倆電話的不是同一個人嗎? 幾次三番過去我猜一定是溝通的方式不一樣導致的,從小N和我平時的交流就可見一斑。
接下來的小半個月里,隔三差五焦灼的小N就要發語音來詢問我進展怎么樣了,我還是耐心告知她,學校讓再等一段時日才能給答復。事情要通過打幾個不同科室的電話,甚至要打多次來辦理,起初商量好要互換信息現在變成每天她問我答。
每一次的交流都要點開她一條條帶著紅點點的語音消息,而聽完N條消息后的重點就是
“該怎么辦呀”,
“我真的很忙,實在不知道怎么辦了”
“為什么我打不通電話啊…這可怎么辦”
……
這漸漸讓我不勝其煩。
孔子說,看到別人的不足時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缺點,如果自己有要改之,如果沒有要避免發生。
我在想明明聯系的方式是一樣的,小N似乎遇到的阻力要多一些?她的問題為什么不能如愿解決而且她還一直在吐槽呢?對她的了解就僅限于線上,但從這線上的溝通讓我想到是不是她的溝通方式有問題。在不見面的情況下和對方做好電話溝通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面對面有面對面溝通的藝術。而電話和線上的溝通其實一樣也需要注意些技巧。
1. 電話、語音溝通是能透過語氣傳達出你心情的,你焦急的語速語調容易引起對方的煩躁感,對方不知道你實際情況,只能通過語氣產生對你的初步印象-愉悅或不愉悅,你語速過快,情緒激動,不能快速簡潔地表達出內容,對方便會對你不耐煩,而你要通過這通電話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那就很容易碰壁、挨懟。因此打電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控制適中的語調語速,你的微笑是能傳遞給電話線另一端的人的,禮貌的語言柔和的聲音會給對方留下親切感,如果你要辦事那么就會事半功倍。
2、打電話要會選擇合適的時間,給辦事機關打電話就要在機關上班時間打,你下班了給辦事機關打電話,人家也下班了,所以不要怪別人不接電話。給親朋好友打電話則要考慮對方的習慣,是否對方在工作時間或是在吃飯和睡覺,避開這些可能困擾到對方的時間給對方打電話,讓對方愉快地接聽你電話。
3、非必要時候,微信最好還是不要發語音的吧。發語音的很方便,聽語音的看著一條條的語音就頭大,可以一目十行快速抓取的文字信息,卻要點開斷斷續續的兩秒、十幾秒來聽真的有點浪費時間,而且語音容易夾雜個人的說話習慣,聽話者要聽很多不必要的信息,以及被迫感受你語音里帶的情緒 。所以微信聊天請多換位思考,不必要時不要發連、環、語、音、消、息。
? 不做“怎么辦”女生,遇到問題不知道怎么解決時要保持冷靜,吐槽和發泄不滿只會干擾你做事思路,能獨立思考解決時就要靠自己,因為自己解決了一件事情既有成就感又給自己積攢了經驗,這太重要了!自己不能解決的要學會尋找求助對象,明確找誰怎么辦如何辦,一步一步去做,辦法總會有的,要相信事情總能解決。
這看起來很像是一篇在說別人的壞話而有夸自己嫌疑的文嚒?
Noooo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