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5日,第一次讀這本書《給未來的記憶》。印象很深刻,在去吃飯的路上,翻起這本書就讀,興趣盎然。本書是偉大的精神分析師——河合隼雄,寫的有關他小時候、讀書時期、當教師時期、留學時期及精神分析學習時期的各種經歷。當然,讀這本書之前,我確實不知道這個人。讀到共鳴處才會覺得,跨時域、跨地域、跨文化,也能有些情緒感同身受。
里面第一篇講的是《逝去的弟弟》,那句“不能扔了他,不能扔了他”,現在想想都覺得心疼。記得小時候,奶奶住我家,大姑姑因為什么原因去世了。奶奶就經常一個人在那兒坐著,默默地抹眼淚。我當時小,并不明白,親人去世的感情是什么樣的。只知道奶奶很疼我,奶奶不開心我就跟那兒陪著。我畢業第一年的冬天,那時還在廣州,有一天中午部門聚餐,三姑姑給我打電話,說奶奶走了。我不記得自己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就記得我掛了電話給我媽打電話,什么都沒說,拿著電話在那兒哭。那天下午上班,寫了篇日志,關于奶奶的,寫了之后就刪了。有些掛念,記在心里即可。第二天就約深圳的姐姐一起回浠水,大雪封路,各種火車票根本買不到,只能兜兜轉轉幾趟車,回浠水。進了那個熟悉的屋子,感覺自己是蒙的,描述不出來自己的情緒。親人們都很悲傷,我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感覺不到自己的情緒。由于大表哥沒回來,我還得掌旗,帶奶奶入土。有人提醒我說,不能回頭看,一定要向前看。多年以后,那幾天的記憶還是很深刻。但悲傷是什么樣的,我不太清楚。關于奶奶的記憶很多,那種隔代的溺愛,讓人覺得純凈和溫暖。
河合隼雄小時候的很多故事,都能讓我想起我小時候。比如,“男孩子,一樣可以哭”;比如,撒了一個謊,就要用其他的謊來圓。小時候的苦惱很單純,怎么應付大人,怎么應付課業,怎么快點兒長大。那時候覺得,那些大孩子好厲害,我也要快快長大,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可現在長大了,真的懷念小時候的單純美好。
河合隼雄的父親和母親,是有大智慧的父母,能給他在大是大非大方向上定調。知道兒子不想去軍校,不需要問什么原因,就回絕了兒子入軍校的事情。在那個戰爭年代,這樣的做法并不容易。中國和日本的父親,在家庭里都如脊梁一般,支撐著這個家里的一切。小時候,我喜歡跟在父親的后面,會很有安全感。我現在長大了,也希望能夠成為脊梁一樣的男人。
諺語有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小時候就能看出來這個人長大了什么樣子。有這樣的父母,有那么些厲害的哥哥,河合隼雄肯定能成為厲害的人物。但他上大學的時候,也會有迷茫的時候,甚至休過學。當方向不清晰的時候,是應該停下來,看看遠方的路該怎么走。我上大學的時候,也有想過休學。確實不知道人生的路該怎么走了,確實感覺要走的路和想走的路差距有些大,但還是耐著性子走下來了。有時候,不想想得太明白,覺得有些事情就想不明白,或者糊涂點反而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得最愜意,需要勇氣和智慧。我覺得自己這兩點都缺乏,于是就過成現在這樣,有諸多想去改變的東西,但是需要時間。
河合隼雄覺得當教師的時光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時光。目前為止,我覺得小時候那種單純的時光是我最好的時光。當年最排斥當醫生,現在想想,其實我還蠻適合當醫生的。人生的成就就那幾個關鍵的決定,過而不悔。
這本書后面的留學和心理學學習研究的歷程,因為對心理學沒有過多地了解,也就當故事看看了。其實,我對心理學很感興趣,但是不知道從何學起。我也希望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本事,讓我更了解人性和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