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包一次餃子,已經成了規定動作。
這次休息回家,兒子說想吃肉餡兒餃子。往常都是包韭菜雞蛋、胡蘿卜木耳雞、香菇白菜之類的素餡兒餃子,難得孩子想吃肉餡兒,怎么能不滿足?
周六在超市買了一些豬腿肉,直接加工成肉沫。在家門口又買了一些胡蘿卜,想想覺得不夠豐富,又配了幾朵香菇。這樣一來,應該還不錯。
我是調好了餡兒后,開始準備晚飯。我是預計晚飯以后“加班”包餃子的。這是一個耗時耗力的活計,不下定決心,可不敢輕易開工。
與此同時,蔣先生在廚房小陽臺和面,樓下是小區里的籃球場。他坐在小板凳上,將面盆放在地上,一下一下用力揉搓,一邊跟我嘮著家常,一邊看著樓下打球的兒子。
醒面、晾餡兒的功夫,我們吃完晚飯。或者說,我們吃晚飯的功夫,面也醒了,餡兒也涼了。
晚飯后,兒子在廚房刷鍋洗碗,蔣先生溜到大陽臺書桌旁,不知道是處理工作,還是躲懶。我忙著收拾桌了,準備包餃子。
一個個面球球躺在了菜板上,再撒上干面粉,一個一個搟將開來。我想著有一種單手搟皮的手法,總不清楚技巧在哪,順嘴一問:“源份,你會不會到手搟皮呀?會的話,過來教教我。”
這時,蔣先生在客廳那頭的陽臺,回復了我一句不想干的話:“這輩子走過最多的路。”我還沒想明白,就聽兒子在背后接上了一句“就是媽媽的套路。”瞬間了然,不禁哈哈大笑。
我的確經常跟他“碰瓷”,但這回我當真是想學一下單手搟面呀。他既然過來了,那就一起干活吧。我負責搟皮,他負責包。沒想到他包出來的第一個??,驚艷到我了。
我不禁感嘆,“沒想到你包的餃子,這么好看呢!”這時兒子刷完碗筷,也過來了,看到他爸包的餃子,淡淡的說:“媽媽,永遠不要小看任何一個人。”
孩子飽含人生哲理的話,讓我再次想起一句話——“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這讓我又一次對他刮目相看。
兒子的加入,我會輕松很多。今年來,但凡在家包餃子,都是他負責搟皮兒,我負責包。今天有蔣先生幫忙,效率應該會更高的。
對于一個男孩兒來說,會一點生活技能還是挺讓媽媽暖心的。兒子很小就會搟面皮,像是天賦,沒有經過教學,一上手就搟得有模有樣,那時大概四歲多吧,從他嫻熟的拋餃子皮的動作,我能看出他奶奶的影子。
婆婆很能干,經常一個人又是調餡兒又是和面又是搟皮兒又是包,速度快而且包的好看。我想大概是小時候,經常看著奶奶包餃子,不知不覺就領悟了。這是不是也印證了,教育孩子,身教比言傳更有效?
包餃子的過程持續了兩個小時左右。中間我們具體聊了什么,我已經想不起來,但是一家三口在一個周末的晚飯之后,圍聚一起包餃子,卻是難得的溫馨。
丈夫孩子的陪伴,常常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幸福的女人,也許是我想要的不多,也許是他們給我的愛足夠,我真的常常感到滿足和幸福。
這也是為什么周六發生的事,在周一的晚上,放著要整理的分享稿不思考、要交的二十大報告學習心得不構思,仍要記錄?我想,大概是想讓文字幫我記錄生活的溫暖。因為生活不在于經歷,而在于記得,而文字,就是最樸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