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感官,一部分是知覺,認知。
人類在感官和外界接觸了之后,大腦獲得了知覺和認知,這就是感知。
感知受習慣的影響
小時候上學,需要經過幾戶養豬人家的豬圈。開始走經過的時候,都要手捂著鼻子,因為真的很臭的豬屎味。但是慢慢走經過久了,就會慢慢的感覺沒那么臭了,甚至到了后來都會習慣這個味道,不用捂著鼻子。
我們一開始聽到一個笑話的時候,會哈哈大笑。但是如果經常聽同一類的笑話,那么逐漸地,我們也會覺得“沒有那么好笑了”。
習慣性,也就是在一個日漸熟悉的環境下,我們對于環境的敏感度也會慢慢降低。而且隨著熟悉感的增加,我們也慢慢地不怎么留意過程的細節,只是按照熟悉的方式,去做一些我們需要去處理的事情。
你去超市買東西,你可能記得自己已經付過錢了,然后直接走出超市。假如回頭有人問你,你是在哪一個收銀位置付款的,你可能沒有記得這個事情了。
但是假如有一天,超市做了收銀位置的調整,從超市的東南向,轉移到超市的西北向,那么,當你在東南向找不到收銀的位置的時候,你就會突然又開始對周圍的環境進行覺察,去找收銀的位置的指示牌,找到收銀的位置。
習慣會降低我們感知的敏銳度,讓我們按照熟悉的模式感知世界。
根據人類的這一特點。產品設計的概念框架,需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如果破壞了穩定性,而沒有讓用戶知道,用戶就有可能會按之前的操作習慣點擊,導致錯誤的產生,沒有達到用戶使用網站的目標。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在設計彈窗頁面的按鈕的時候,如果有兩個按鈕,左邊是取消,右邊是提交,如果突然有一個頁面兩個按鈕調換過來的時候,那很有可能,用戶會不怎么留意左右的按鈕,按之前的左邊取消,右邊提交進行操作。
為了讓人們能進入網站,不費力思考,不經常犯錯,我們會讓網站的頂層結構保持一個穩定的概念模型。所以,我們看到所有的網站都會有一個固定的導航,它們的結構, 在一定階段內會維持穩定,這樣用戶在第一次進來之后,每一次進來就知道,他到了哪里,他可以在哪里操作,他可以操作什么。這種穩定性,能給用戶產生一種“真是一個交流順暢的老朋友啊”的感知。
假如網站有意地更新一些新的內容而調整結構,也就是概念模型可能會有所變化,穩定性產生改變,那么在破壞穩定之前,需要提前告知用戶,讓用戶有一個新調整的概念框架的設計模式。一般,網站在改版了之后,為了讓用戶能快速地熟悉網站一些新的特征點。網站會需要提供新修改的內容的提示。
[后續補充don't make me think關于網站創新考慮的兩個要點]
書名:《認知與設計》作者:Jeff Johnson
文\帥春風(微信公眾號:帥帥春風,產品經理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