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微信十周年,微信之父張小龍進行了一番演講,再一次向大家闡述了他非凡的產品觀。然后昨天微信推出 8.0 版本,又引起了大家廣泛的討論。有太多人嘆服龍哥的純粹與超前,然而也有人大肆批判。
「微信垃圾」、「人人都可以教張小龍做產品」的聲音早已網絡上不絕于耳,同時「產品之神」之類的稱贊也數不勝數。兩邊誰都不服誰。
我個人是很崇拜龍哥的,龍哥有多牛逼已不用我贅言,但這里我不是想說服與我不同觀點的人,因為我覺得這兩種觀點并不是矛盾對立的,恰恰相反,我覺得這兩種觀點是和諧統一的。
其實不僅僅是「張小龍和微信」有這種極致贊美和極致批判的現象,某電影、某演員、某本書、某首詩,等等,所有的事物都會有擁護者和批判者。「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固然是一方面,但其背后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你以什么身份去感受」。
作為一名「用戶」,我自然有權利發表自己的不滿,也應該說出自己的不滿。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是完美的,缺陷之處自然會有人指出,太正常不過了。
可作為一名「同行」,對我來說就不是好與不好那么簡單了。我會思考:若我是這個產品/作者制作者,我能做得比他更好嗎?這個缺陷我該怎么去彌補?這個優勢我該如何去保持?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不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就好像我作為一名觀眾在臺下觀看臺上的人跳舞,我可以說「跳得爛」、「辣眼睛」,沒任何問題,我就是來欣賞表演的,我覺得不好那就是不好,我有不爽的權利。可如果我是一名舞者,我知道在臺上有多不容易,我知道臺上那個人得付出多少,我會欣賞和分析臺上人的動作,就算有些地方跳錯了,我也會努力學習那些跳得好的地方。我的目的不是評價那名舞者,我的目的是精進自己的舞藝。
是啊,人人都可以教張小龍做產品,人人都可以指出問題,可張小龍和微信有且僅有一個。當我設身處地去想去思考,我覺得我和龍哥差距太遠太遠了,他身上可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
所以我覺得并沒有什么「批判者」和「擁護者」,只有「臺上」的舞者和「臺下」的觀眾。到底是哪個身份去感受,并沒有優劣之分,也沒有對錯之別,都是自己的選擇。
愿我們都能在「臺下」看得快樂,也愿我們都能在「臺上」跳出優美的舞姿,讓觀眾看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