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詩圣”杜甫,英國有“故事圣手”毛姆。
毛姆寫故事的手法有多精彩?英國作家西里爾·康諾利如是評價:
如果一切都消失,仍然會有一個講故事的人的世界……這毫無疑問就是永恒的毛姆世界,一旦我們走進這世界,就像走進柯南道爾的貝克街一樣,懷著快樂的、永遠回到家的感覺。
柏拉圖有句名言,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
毛姆創作的這部《月亮與六便士》成書于1919年,如今過去100多年,這部作品在世界文壇史上依舊長盛不衰,它影響的遠不止一個時代。
一本書首先攫住人們眼球的就是書名,《月亮與六便士》書名的來歷有一個小故事:
有個朋友跟毛姆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
如此一來,整部作品想要傳達的主題思想,通過書名得到有效呈現。
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代表現實,理想和現實的故事即是書中藝術和生活的矛盾。
藝術是什么?
毛姆之侄羅賓·毛姆說,藝術家的職責是讓生活變得更完美,或是使生活變得扭曲。
在我看來,藝術是表達生活的一種方式,而藝術本身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人通過舞蹈表達舞者的藝術,有人通過音樂表達樂者的藝術,而書中主人公史崔蘭(注:翻譯版本的不同)則是通過畫畫表現畫家的藝術,他把一生的藝術使命寄托于繪畫,最終在畫布上繪出了靈魂深處的壯美藍圖,完成了身為藝術家的使命。
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我讀到了一個癲狂的藝術家的生命史,我還讀到了愛情,婚姻,人性。
一、幸福愛情的解釋:愛塔憑什么贏得了史崔蘭的心?
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書開篇寫道:幸福的家庭有同樣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這句名言經久不衰,一語道破幸福家庭的真相,而愛情是家庭的一個子集,自然幸福的愛情都是相似的,不幸的愛情各有各的不幸。
主人公史崔蘭一生有過三個女人,原配妻子史崔蘭太太,朋友的老婆布蘭奇,土著女人愛塔。
40歲那年,史崔蘭撇下妻子,只身一人從倫敦去了巴黎,史崔蘭太太在守寡中度過余生;
47歲那年,史崔蘭在巴黎和布蘭奇同居,三個月后,布蘭奇遭遇史崔蘭的始亂終棄,吞服草酸自殺。
50歲那年,史崔蘭在塔希提島和愛塔結了婚,他們相處融洽,和諧美好,直到史崔蘭死于麻風病。
01史崔蘭太太的愛:滿足于物質的虛榮和體面
史崔蘭太太有一副好聽的嗓音,還有一項了不起的本事,她總能避免宴會桌上大伙的談話冷場。
毛姆戲稱史崔蘭太太是巴結社會名流的人當中最沒有惡意的女人,因為史崔蘭太太天生有顆泛濫的同情心,但這顆同情心只是她想在文藝界闖出名堂的武器,被人濫用而不自知。
也因此,史崔蘭太太與沒有社交天賦,凡夫俗子之流的史崔蘭先生形成鮮明對比,他不以史崔蘭太太的身份為傲,只以勤勞能干的家庭主婦,令人敬佩的兩個孩子的母親為榮。
即便如此,一家四口的生活還是能輕而易舉維持表面的體面和富足,若一直幸福到老,未必是難事,遺憾的是,史崔蘭太太從未與丈夫有過心靈上的溝通交流,她并不曾了解過他,也沒在他身上花費過多時間。
所以當史崔蘭身上的藝術使命突然降臨,他義無反顧掀翻了平靜的生活,丟下老婆跑去巴黎畫畫。
史崔蘭太太極力隱瞞這一真相,她寧愿外界傳言史崔蘭跟女人跑了,也不肯讓人相信自己的丈夫是投身于藝術。
因為,作為女人,她有信心熬垮另一個女人,但她卻打不敗那個稱之為理想的東西。
誠然,和史崔蘭太太這樣的女子,過世俗的平凡生活未嘗不好,只是史崔蘭追求的是理想,而非物質。
02布蘭奇的愛:靠食物沒法拴牢一個人
布蘭奇為什么會愛上史崔蘭呢?
史崔蘭曾說過一段無恥而又經典的語錄:女人能夠原諒男人對她造成的傷害,卻永遠不能原諒男人對她做出的犧牲。
這段話就是布蘭奇拋棄丈夫史特洛夫,轉身投奔史崔蘭最好的理由。
布蘭奇原是羅馬某位王子家的家庭女教師,被這家的少爺勾引懷孕后,布蘭奇被趕了出來,走投無路的她想要自殺,史特洛夫救下她,兩人結了婚。
史特洛夫全心全意愛著布蘭奇,布蘭奇卻被史崔蘭的魅力征服而愛上了他。如史特洛夫愛自己那般,布蘭奇在史崔蘭身上花費了自己的全部心思。
布蘭奇每天給史崔蘭買食物,收拾屋子,洗衣服,顯然史崔蘭才是她心中的男主人,可布蘭奇越是燒出可口的飯菜,越是整理出一塵不染的居室,史崔蘭越想逃。
因為,這樣的日子早已在前一個女人身上受夠了,他越來越發覺,布蘭奇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將自己拴得更緊,所以逃離是唯一的答案。
因此,布蘭奇被史崔蘭始亂終棄的源頭不是因為她一開始愛上他時的名不正言不順,而是她愛的目的,她想占有他,而他似乎并沒有愛上過她,所以最后的分離是必然。
布蘭奇心如死灰,服下草酸自盡而亡。
布蘭奇永遠不會明白,靠食物是沒法拴牢一個人的。
03愛塔的愛:既相互依存,又給予自由
史崔蘭前兩段愛情,一個活守寡,一個自殺殉情,一段比一段慘烈。
就在我以為史崔蘭會孤獨終老時,一個叫愛塔的女孩出現了。
17歲的愛塔,是個沒有一點白人血統的土著姑娘,她自重,勤勞,很早就迷上了史崔蘭,即便沒有婚宴,沒有證婚人,她也愿意跟他一起生活。
史崔蘭接受了這個純潔,溫順的姑娘,他們在愛塔的地盤定居了,那是一處位于山坳,人跡罕至的人間仙境。
他們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干活,之后愛塔做家務,帶孩子,史崔蘭則隨心所欲地畫畫,這種平靜而又幸福的生活在史崔蘭染上麻風病后戛然而止。
史崔蘭想要重返叢林,愛塔痛哭,這個因遇見史崔蘭而脫胎換骨的女人說了一段無比堅決的愛情宣言:
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你要是不要我了,我就在房子后面那棵樹上吊死自己。
同樣是為愛自殺,布蘭奇和愛塔的結果截然不同,因為前者是為了占有他強健的身軀,而后者是為了守候他殘缺的病體。
患難見真情,愛塔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溫順的姑娘,她對自己和史崔蘭的關系看得很透徹。
“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
當她再次重申這種關系時,剛毅的史崔蘭動搖了,淚水溢滿他的眼眶,順著雙頰慢慢往下流,他終于承認,女人也是有靈魂的。
愛塔的愛,是相互依存而又自由獨立的。
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假如這句話只有前半句,那無疑是一種依附關系,正是有了這種“你”和“我”的對立,才表明史崔蘭和愛塔之間是相互依存的。
偉大的藝術家又是怎么愛上這個土著女人的呢?
史崔蘭說過4個字:“她不管我。”
愛塔不干涉史崔蘭的創作,給予他百分之百的自由,而自由是藝術家的氧氣,他獲得了足夠的氧氣,完成了靈魂深處的創作。
回過頭去看,三個女人對史崔蘭的愛,唯有愛塔這種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獨立的方式,贏得了史崔蘭的心。
愛情最好的方式,莫不是既相互取暖,又獨自美麗。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愛讓陌生的兩個人產生聯系,但這種聯系不代表百分之百的關聯,每個個體依舊需要守護自己的獨立性。
因為,相愛的前提是獨立。
二、天才藝術家的使命: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們卻抬頭看月亮
在普通人眼里,搞藝術的人不是“瘋子”就是“傻子”。
他們的瘋狂往往表現在拋棄原有的家世,人際關系,不過富日子,甘愿過窮日子,不要光鮮亮麗的職業,只要畫畫,舞蹈,音樂……
他們的“傻”就更有特點了,只搞藝術,不掙錢,不要錢,不為錢。
在天才藝術家眼中,藝術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痛苦掙扎的靈魂得以安歇。
一部《月亮與六便士》,我窺探到了三位天才的人生抉擇,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們選擇抬頭看月亮。
01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
《月亮與六便士》的創作是以法國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背景,加以杜撰而造就的名著。
因為書中有真實人物的影子,加之又以第一人稱“我”為媒介串聯起整個故事,讀此書時我如臨真境,一度以為歷史上真有一名偉大的畫家名叫史崔蘭,但其實他是高更的影子。
1848年生于法國巴黎的高更,與梵高,賽尚并稱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
高更年輕時做過海員,當過股票經紀人,25歲開始學畫,10年后成為一名職業畫家。
1886年,高更離開巴黎去了一個小鎮作畫,次年又橫渡大西洋登上一座小島作畫,島上的自然風光給他的藝術創作以啟發,他越來越追求心靈的內容。
三年后,日益厭倦文明社會的高更,在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島歸隱。
1897年,貧困交加的高更企圖自殺,1901年高更離開塔希提島前往馬克薩斯群島,兩年后去世,結束了他藝術而又悲慘的一生。
02書中主人公史崔蘭
史崔蘭是一名出色的股票經紀人,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一雙健康漂亮的兒女,但這一切在他40歲那年化為烏有。
史崔蘭辭去股票經紀人的職務,撇下妻子和孩子,只身一人去了巴黎學畫畫,他對這一瘋狂舉動沒做任何解釋,只說了一句:“我不畫不行。”
上帝在那一刻將他選中,賦予了他藝術的使命,若不能畫畫,不如直接要了他的性命。
背負著親人的不解,親戚的咒罵,陌生人的嘲諷,史崔蘭一頭扎入繪畫的藝術洪流中,將自己灼燒得遍體鱗傷也不在乎。
通過繪畫這種藝術呈現方式,史崔蘭找到了超越精神世界的方式,臨死前,已經瞎掉的史崔蘭在墻壁上完成了一幅鴻篇巨制。
在那幅作品中,他完完全全地實現了自我表達,使飽受痛苦折磨的靈魂得到了安息。
03醫學院學生亞伯拉罕
毛姆在書中第50章節穿插了一個名叫亞伯拉罕的醫學生的故事,再一次強調了天才是多么的與眾不同。
以致,常人用世俗的眼光判定他們親手毀掉了自己的生活。
亞伯拉罕有著非同一般的天賦,他把醫學院的所有獎項拿了過便,順利成為實習內外科醫師,之后被選為醫院的正式醫生。
就在財富和榮譽等著亞伯拉罕的光明大道上,他走上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亞伯拉罕借度假之便搭乘一條船,去了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的地方,余生都在那里定居。
眾人震驚,謠言四起,接替亞伯拉罕職位的人認為他腦子壞了,人生徹底完蛋了。
沒人知道,亞伯拉罕發現了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在那里,他結婚生子,滿足于小小的職位,獲得了自由的快意。
天才藝術家注定此生孤獨,因為他們終其一生不被生他們的那個時代所理解,然而他們又是信任的,因為,天才藝術家總能找到實現自我的獨特方式。
如書中布魯諾船長所言:
我沒告訴你我也算是個藝術家嗎?我意識到自己體內也有同樣的驅使著他前行的那種欲望。
不過他的實現方式是畫畫兒,我的則是生活。
人生是一門藝術,蕓蕓眾生的我們,有沒有找到實現自我的方式呢?
什么是成功的生活?什么又是失敗的一生,由誰來定義,我想,答案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定義自己的人生,你賦予人生何種意義,你便會活出何種樣子。
月亮不一定比六便士高貴,六便士也不一定不精彩,你會成什么樣子,取決于你賦予生活的意義。
三、人類愛與恨的抉擇:人類的悲歡不相通,人類的感情都類似
有人說,世上沒有好人和壞人之分,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有人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人類的感情到底有多復雜?至少在天才藝術家史崔蘭身上,我就讀到了大家施予過他至少三類感情。
01人們愛他
史崔蘭太太自然是愛自己的丈夫的,她操持家務,養育兒女,把家布置得溫馨舒適,得知史崔蘭跑去巴黎時,她說過一段話,如果史崔蘭厭倦了小三,她依然會全心全意接受他的歸來。
維持家庭的穩重和完整,就是一個平凡女人的愛意,這一點我不懷疑。
布蘭奇也狂熱地愛上了史崔蘭。
她為他喂藥,擦身體,鋪床,做可口飯菜,收拾畫室。在史崔蘭要離開時,她甚至寧可拋棄丈夫也要跟著史崔蘭。
就算食不果腹,喝西北風她也不在乎,她愛得太瘋狂,以致失去自我。愛一個人愛到失去自我,離結束也就不遠了。
17歲的愛塔也迷上了史崔蘭,即便史崔蘭比愛塔大了30多歲。
年齡的差距根本沒法阻擋愛情的力量,她無怨無悔跟定他,她生,是他的女人,他死,她為他收尸。
愛情的相濡以沫,至死不渝,我在愛塔身上看到了。
02人們恨他
史崔蘭跑去巴黎學畫時,他給妻子提過離婚,離婚的話史崔蘭太太就不用守寡了,但史崔蘭太太拒絕了。
她怨恨自己的丈夫,史崔蘭太太寧可余生帶著恨意而活,也不肯讓史崔蘭輕輕松松走上追求藝術的道路。
史崔蘭太太守了半輩子寡,也恨了史崔蘭半輩子。
布蘭奇和丈夫史特洛夫都恨過史崔蘭。
布蘭奇在愛上史崔蘭時有多狂熱,那么在愛上史崔蘭之前,她便有多恨他。她對史崔蘭的恨和愛一樣,都是受欲望驅使,所以在愛而不得后,她由愛生恨,愛有多深恨就有多重,恨到不惜親手殺死了自己。
無疑,被人搶走愛妻的史特洛夫也恨過史崔蘭,甚至想跟史崔蘭拼死一搏,雖然他曾拼命救過史崔蘭的性命。
或許恨比愛更叫人懼怕,如若不能自我和解,消融恨意,下場便會如布蘭奇一般,被恨所毀滅。
03人們同情他
人們愛過史崔蘭,也恨過史崔蘭,但更多的人是同情他。
同情不是強者才有,人人與生俱來。
史特洛夫為史崔蘭做了那么多事,史崔蘭卻將史特洛夫傷得那么慘,可是史特洛夫選擇了寬容。因為他看懂了史崔蘭的畫,讀懂了史崔蘭天才的藝術,他深深的同情史崔蘭。
在塔希提島,飯店老板娘提亞蕾同情在島上游蕩的史崔蘭,幫他撮合了和愛塔的婚事,這樣史崔蘭有固定的地方畫畫。
布魯諾船長同樣對史崔蘭寄予深深的同情,因為他讀懂了史崔蘭的追求,那份為了追求美而不惜粉碎自己世界的根基的力量,感染了船長。
為史崔蘭免費醫治的庫特拉斯醫生,由原先的不同情,到后來被史崔蘭忍受人類的苦難的勇氣所折服,被史崔蘭的天才之作所震撼,他對史崔蘭的感情早已遠不止同情。
人們為什么會同情史崔蘭?
不是因為他常常食不果腹,也不是因為他終年一貧如洗,而是因為人們在他身上,在他的畫作里看見了人類的真相,看見了自己。
與其說是同情,不如說是感嘆人類的渺小,感嘆自身的脆弱。
人類的愛恨悲歡在一個人身上便可集齊,可以由愛到恨,也可以由恨到愛再到恨,還可以是愛恨交加,更可以是人人都具備的同情。
我想,同情不是憐憫,而是相同的感情,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但人的感情都類似。
一部《月亮與六便士》,我讀到三種人生的啟示。
毛姆,一個偉大的講故事的人,他站在當代人夠不著的高度,參悟愛情,頌揚藝術,剖析人性,他帶給人類的遠不止于此。
上帝的磨盤磨得很慢,卻磨得很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