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做家長太難了!
不但要花錢給孩子上學,還得車馬勞頓來回接送,回到家還有可能陪讀陪到心梗、腦梗,吼孩子把自己給吼聾了,拍桌子把手給拍骨折了……
要是這樣孩子還“不爭氣”,就真是氣得牙癢癢。
但是孩子的“行為”總和背后的“情緒”密切相關,行為上犯錯的孩子需要被如何對待?父母總是以為自己能夠準確的理解和判斷孩子的行為,但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就一起聊聊和這個問題緊密相關的“情緒認知”。
情緒認知,在孩子6歲以前正在慢慢建立,孩子在學習開心的時候可以干什么,難過了可以干什么。我發現一個現象,在孩子6歲以前,大家都會很關注孩子的打架問題。
一般父母們發現孩子打架,就馬上一聲喝令或者用其他方式就讓孩子停下來,但是往往不得其果,還可能導致行為的改變周期尤其漫長,其實這是方法不得當。
事實上,6歲以前,80%的孩子打架的原因都是源自于他不知道他怎么表達他的情感,我們并沒有教會孩子怎么樣表達感情。
02
比如我的小侄兒,在三四歲的時候就特別喜歡打人,我讓他的爸爸做了一個兩周的記錄,看看這個孩子在打人的時候都發生了什么事,一定要記錄下來。
后來才發現,孩子是開心也會打人,生氣也會打人,難過他也會打人,他把這個動作作為他唯一的一個釋放自己情感的方法。
于是我們就教他了,當你生氣的時候,你除了打人,還可以跺腳。當你開心的時候,你可以鼓掌......慢慢地幫助他去練習,結果一個月之內就解決了孩子打人這個事情。
孩子犯錯的時候,不光是針對于行為去做阻撓,給孩子的行為貼上一個自以為是的判斷,而是我們要去研究孩子,觀察他并且幫助他。
03
孩子的生理心理的發育決定了他們所犯的錯和成年人的錯誤之間有明顯的區別。孩子們的錯誤基本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種是違反了提前被告知的規則,例如沒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大小便后要洗手,玩過玩具之后沒有放回原位等等。而這些要求和規則是父母或者老師已經告知孩子的。
第二種就是因為好奇,因為自己所積累的經驗不夠而產生的“錯誤”行為。比如說用顏料在墻上畫畫,比如說跑得太快而摔跤。 這些是屬于孩子對自己行為會產生的結果預估不足或者對危險性和破壞性不了解而導致的錯誤。
04
當你的孩子還處于幼兒階段,可以嘗試用以下方式處理:
1、在沒有造成危險的情況下,請先冷靜5秒,分析孩子行為屬于以上提到的何種類型的錯誤。
2、如果孩子違反了提前被告知的規則,請在只有你們在一起的并且保證他的注意力集中的場合,讓他清晰的明白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我們講述的語言需要準確態度需要溫和,這樣才能避免他的理解混亂。
3、如果是因為他對自己行為的評估不準確所導致的錯誤。我們更加沒有必要惱火,而是需要讓充滿好奇的孩子明白為什么他這樣做就錯了.
并且在他的行為中能夠告訴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需要提高的,畢竟,我們都不希望一個孩子對于這個世界的初始好奇心就被我們抹殺了。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關注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以及這一系列的情緒認知帶來的行為模式。人的成長是一個系統,環環相扣,每一個方面的發展都會影響與其相關聯的內容。
很多時候,并非是父母做錯了什么,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科學愛孩子。因為,好父母從來都不是天生的,是學來的。
所以,我也希望父母們能通過學習,創造有利于孩子發展的成長環境,而不是盲目的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