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3年的《恐怖直播》,到今年的《蚯蚓》,韓國這種對人性、對社會、對法治暗諷和反諷意味極其濃烈的電影,從我的心頭滾過,從來都是可以掀起滾滾熱浪的。而越是這種題材的電影,也越是可以告誡那些心中暗合“外國的月亮總是比較圓”的人:同一片天空下的人性,既可以丑到毀滅,也可以美達重生!而在不公的“正義”面前,總會有人堅定不移地選擇與其同歸于盡。
我不準備花大的篇幅來講述電影的情節。那些別樣的人生,在你觀影的同時也是你在體會和感受。如果說看完《蚯蚓》,有些東西會讓我靜下來沉思,那便是三個既無法忽視,又不能輕易解決的問題。
1、是什么?讓未成年人在施暴時,覺得自己是有保護傘的!
李子若(女主角)以其獨有的音樂天賦考取了貴族藝術學校,在其以寬廣的音域在新生中嶄露頭角之后,校園霸凌便成了她的夢魘。貧窮以及這個年紀少不了的自尊心,都不應該成為他人對子若施暴的理由。但習慣了仗勢欺人的同學如果想欺負一個人,理由是不是合理還有那么重要嗎?就這樣,侮辱、輪奸、脅迫援交等等手段都讓子若失去了一個為人的基本自尊。也許在那些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所敬畏”是才是他們必須要上的第一課!只有對生命和規則心存敬畏,才能從根本上剝開那虛無縹緲,且從來都不能真正保護他們的“保護傘”。
2、法律即正義?
法律約束人,執法仍為人!弱者的聲音得不到傳達,法律就儼然是正義而不公平的最大代表了。小人物的聲音,匯集不起來的是多數。如果說弱者只能在以暴制暴和委曲求全中取其一,那么慘烈的結果無需言說,也足以讓人為之不值。事實上這類問題的存在從來都是值得探討的,我喜歡戲劇或者影視作品用夸張的手法去激化原本存在,卻引不起重視的矛盾。法律是不是正義這個話題沒有討論的價值,但法律能不能伸張正義,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卻仍有校正的空間。
3、同歸于盡了的正義?
我們用自己的眼光去丈量別人的時候,往往都很難客觀公正地理解當事人的心理。子若的父親投訴無門,以暴制暴絕對是作為父親的他在絕望中的選擇。看武俠片長大的我們并不乏英雄情結,看到殺人償命的結果也樂于拍手稱快。為什么一直以來,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們都沒有壓抑的感覺?簡言之,就是好人(主角)死不了,最起碼在與壞人的對決中贏取了勝利。那什么又是“同歸于盡了的正義”?在我看來,就是正義與邪惡的“雙輸”!你沒有辦法為報了仇的父親喝彩,你更無法坦然接受這種想輒心情沉重的結局。
影片的結尾,沒有告訴我們父親怎樣了。我覺得,留白往往比直給更有力量。這種力量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多了一個人思考,便多一份改變的可能。至少,正與惡,不能同歸于盡......
? 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傆衅谄?,可以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