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導盲犬小Q》在日本上映,這部根據日本作家石黑謙吾長篇小說《再見了,可魯》改編的電影,一上映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有情有義的小Q的成為了一只感動了一億亞洲人的狗。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條叫做小Q的拉布拉多犬,它和4個兄弟姐妹一出生,主人就希望能將它們送去訓練所成為導盲犬,由于血統問題,訓練所一而再拒絕,在主人的堅持下,選中了天賦異稟的小Q,小Q被送往寄養家庭長大到一歲,然后到訓練所完成所有學習和考試,最終成為視障人士渡邊先生的導盲犬,陪他度過了一段難忘的人生旅程。
1?
1000只狗里
只有3-5只最后能成為導盲犬
2018年有數據顯示,我國有2000多只大熊貓,但服役的導盲犬卻不到200只,可以說,導盲犬比大熊貓更稀有。
雖然我國的狗狗有很多,但是能成為導盲犬的卻是少之又少,要成為一只導盲犬,是先天天分+后天努力的的結果。
國際上訓練導盲犬,主要的選擇是金毛和拉布拉多這兩個品種,因為它們天性溫順親人,是導盲犬的理想選擇,這在第一步就淘汰了大部分狗。電影里的小Q,就是拉布拉多品種,一出生就軟萌可愛,和人非常親近。
要想成為一只導盲犬,可謂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電影里的小Q,總共經歷了4關,才成為了渡邊先生的導盲犬。
第1關,就是在小狗生下來40天左右進行資格測試,小Q的第一任主人水戶太太在多和田訓練師的指導下,通過制造噪音的方法來進行篩選,水戶太太的掌聲響起,其他四個兄弟姐妹都立馬涌向了主人,只有小Q沒有驚慌失措,在原地待了一會兒后慢慢走過來,昂著頭像在問“怎么了”。
它的特別,就像它腹部飛翔的花紋一樣,讓人醒目。冷靜,是一只導盲犬最基本的品質,它憑著天賦在兄弟姐妹中脫穎而出,帶著水戶太太的希望,成為了一只預備導盲犬。
通過了第1關測試后,小Q被送到了社會家庭,來到了仁井太太家,進行為期一年的社會化訓練,這是為了讓導盲犬充分接受人類,信任人類。仁井先生給它買小熊玩具,仁井太太帶著它漫步在櫻花樹下,小Q在這里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平和的時光。
在一般的社會化訓練中,如果導盲犬發生暴躁咬人的事故,是要直接淘汰的,電影里的小Q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它通過了第2關測試。
社會化家庭生活結束后,小Q們會來到訓練基地,被集中飼養起來,接受嚴格枯燥的專業訓練,每天重復著成百上千次上下臺階,轉彎,障礙物等訓練,直到100%通過才算合格。
訓練基地的一年里,艱苦又繁忙,除了學會接受命令,還要學會主動拒絕危險的命令,一旦出現危險,還要舍身保護盲人。
它們必須性格沉靜,能把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分開;
還必須有耐心,能夠長久地等待;
它們甚至還要違背天性進行訓練,在工作期間必須“憋尿”,吃喝拉撒都不行;
它們必須時刻保持專注,不能分心,因此有10%的導盲犬都會患上近視;
它們沒有自己的童年生活,沒有被主人寵愛的日子,只有吃著單調的食物,完成單調的訓練。
在訓練基地的第3關結束后,小Q也算是一只合格的導盲犬了,它即將迎來自己的新主人 - -中年失明的渡邊先生。
渡邊最開始不愿意接受一只笨狗帶自己走路,在經過一次試驗后,他改變了想法,試著去和小Q相處,通過了導盲犬的最后一關考核后,渡邊先生領著小Q回家了,小Q也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導盲犬生涯。
以上4關,每一步都在淘汰導盲犬,在1000只狗里,能訓練出3-5只已經是很不錯的了,這就是導盲犬珍貴的原因。當我們在大街上看到導盲犬帶著盲人上街,您可能不知道,這只導盲犬用了3年時間,經歷了4次淘汰,才最終站在了主人身邊。
2?
導盲犬不僅是盲人的眼
更是心靈的擺渡人
在小Q成為渡邊先生的專職導盲犬之前,渡邊先生平時都是用一根棍子帶路,他說學會用這根棍子他用了8個月,能看出來,他是堅韌的,也是頑固的。
小Q第一次領著渡邊先生去上班,小Q的職業要求走在路邊,可渡邊先生固執的走在車道上,造成了當天史無前例的大堵車,雖然小Q是對的,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真是個固執的大叔。
渡邊先生的固執是可以理解的,作為一個雙目失明的人,看不見世界,就相當于失去了所有的依賴,他還沒有辦法完全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一只狗,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式反應,所以他只能相信自己的直覺,他恐懼周圍的一切,因為這一切都會對他造成傷害。
所幸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小Q得到了渡邊先生的信任,他們互相陪伴,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平凡的日子。
蕭煌奇唱“你是我的眼,帶我領略四季的變換”,作為導盲犬,小Q不僅是渡邊先生的眼,更是他頑固內心的擺渡人;對渡邊先生來講,小Q不只是導盲犬,更是一個好伙伴。
他帶小Q走在安靜的巷子,聞著百合的香味,用收錄機記錄著當時的平和喜悅;
他坐在墻邊跟小Q說著自己的心事,糖尿病又來折磨我啦,就像對老朋友那樣;
他在辦公室夸獎小Q聰明,讓小Q領著同事體驗一番,當小Q走遠,他又著急把它喊回來,不愿它離開太遠。
渡邊先生因腎衰竭住院后,小Q被領回訓練所等了3年,渡邊先生最后一次來到小Q身邊,給它帶上“工作套裝”,讓小Q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30米的路程。
在渡邊先生的葬禮上,有人笑也有人哭,只有小Q一直盯著自己的主人,好像在說自己的主人睡著了。它給了渡邊一段溫暖愉快的時光,讓渡邊先生度過了失明后最快樂的2年,去了很多以前想去而不能去的地方,它忠誠地守候著自己的主人,他們彼此溫暖。
對視障人士來說,導盲犬已經不只是帶路的工作犬,而是朝夕相處,幫助打開心扉的朋友,更是隨時在線陪伴的家人。
一般的普通人無法感受到盲人的世界,電影里的訓練師雖然認識很多盲人,但就像渡邊先生說的:“你無法知道它們是什么感覺”。當盲人知道自己的不同后,他們會不自覺地封閉自己,從此生活在陰影里,甚至家人都沒辦法幫助他們,但是導盲犬能。
現實中,一名叫呂冠霖的男教師在10年前因視神經病變,幾乎喪失視力,那時他便把自己標簽為麻煩的人,直到5年前他遇上導盲犬Ed,狗狗一千多個日夜的陪伴,讓他重拾自信,解開了心結,得知Ed要退休后,他在社交媒體發文:因為有你,才讓我人生看不見的這十年走得越來越寬。
所以說,導盲犬不僅是領路,更能幫助視障人士走出心理陰影,這才是導盲犬的真正作用。
3?
社會的文明
應是盲人能體面地走在盲道上
在影片里,我們看到日本有主動給導盲犬訓練基地打電話的女主人,有愿意撫養小Q長大的仁井夫婦,還有專門訓練導盲犬的機構,進行嚴格的訓練,一直到交給受益者手里,都是免費的。
電影里,小Q幫助的對象不是有權有勢的人,而是住所比較寒磣的渡邊先生,殘障人士也不是一定都要去街上乞討賣藝,他們還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為更多人發聲,為社會的進步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看得出來,日本社會對殘障人士的照顧體系已經很完善,他們通過一個又一個的自發組織,讓殘障人士也能和普通人一樣享受生活。
在日本,導盲犬基地屬于慈善機構,訓練一只導盲犬平均需要20萬人民幣,這些資金基本來自于政府支持和民間資助。但在中國,不論是制度還是意識,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很多人都只見過賣藝乞討的盲人,從來沒見過在街上體面行走的盲人。
目前,世界各國都有像電影里的導盲犬基地,美國現在正在為殘障人士服務的導盲犬大概有6000只,英國4000只,日本澳大利亞各1000只,中國不到200只。
好在這幾年,導盲犬培訓等相關機構開始起步,在2006年,畢業于日本廣島大學動物行為學的博士王靖宇成立了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導盲犬訓練基地”,幾年來,這里培訓出的170多只導盲犬,為很多視障人士帶來了光明。
但是,導盲犬的訓練專業性強,時間長耗資大,每只的成本大約在15-20萬,訓成后都是無償捐獻給視障人士,在大連導盲犬成立的前幾年時間,一直都是處于虧損狀態,狗狗們經常吃不飽飯看不起病,后來他們在公益平臺發起了導盲犬項目,有了固定資金來源,才逐漸穩定下來。這是一條艱難又漫長的路。
除了導盲犬訓練難度大,導盲犬在社會中的接納和認知程度也是個大問題。
武漢的王先生帶著持證導盲犬坐地鐵,卻被工作人員攔下,理由是沒有佩戴防護罩,但對于防護罩是什么,工作人員也不清楚,只知道不讓導盲犬上車就行。
合肥的第一只導盲犬Evay帶著呂女士乘公交,司機卻說“你要帶狗上,我就不開車!”,出租車也直接拒載。
而在大都市上海,導盲犬好不容易帶著主人進了地鐵站,卻遭到陌生人不停地挑逗,狗狗正在工作并沒有搭理他,這男子還變本加厲,踢導盲犬后腿,還說:這狗脾氣怎么這么好。
這些導盲犬或許始終都不會明白,自己通過辛苦訓練,一路考核選拔,兢兢業業為人類服務,為什么還要遭受排擠?
中國有1700萬盲人,他們的生活需要導盲犬的幫助,但即使有少量導盲犬的幫助,他們的出行卻依然困難重重,門難進車難上,各種限制傷害了對生活抱有一絲希望的視障人士,也傷害了他們和狗狗的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修訂指出,導盲犬可自由進出大眾運輸及公共場所,不得拒絕導盲犬進入,或提出其它附帶條件。
大家在公眾場合看到服務犬的時候,最好做到不撫摸、不投食、不呼喚、不拒絕,除此之外還需多給它們一些理解和尊重,特別是不要趁它工作的時候挑逗它欺負它。
我們希望看到更多視障人士,體面又自信地牽著自己的導盲犬,走在盲道上,這才是文明社會該有的樣子。或許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這一天會慢慢到來。
電影里的小Q,從出生起就被家長關心呵護,不管在哪里,都受到了悉心的照顧,這份人和狗傳達出來的親情讓人動容。
這部電影就像一杯平淡的白開水,緩慢講述了導盲犬小Q從出生到離去,短短十幾年的生涯。它窮盡自己的一生,守護主人,呵護人類。沒有嘩眾取寵,也沒有刻意煽情,但卻有意無意擊中了我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你可能只是一只普通的導盲犬,卻是最好的一個”,影片的最后,訓練隊長帶著小Q最后一次去渡邊先生家時,看著凄涼的景象時對小Q如此說。小Q心里或許也是這么想的吧,自己雖然是一只普通的導盲犬,卻也有幸和渡邊先生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小Q教給我們愛和忠誠,它這一生,也算是值了。
圖源:劇照&網絡
-或許你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