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中有如朱自清先生那般“頗不寧靜”之感,雖然沒有朱先生憤懣不滿地強烈,沒有想要超脫現實而不能地低沉,沒有撫慰先生的清華園中的荷塘月色,但我似乎也找到了我的“荷塘月色”,找到了我內心的平靜居所。
在關于好與善的問題上,起碼從我這個時代接受的教育上講,善良待人、做個好人是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但在許多時候,這個時代卻又不再需要好人。當然,不是表面意義上的不需要,而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已經不能在這個社會上更好的生存。對,只是簡單地生存。
當一個社會缺少什么的時候,它就會極力地宣揚什么。我們原先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在社會的發展中一次次完善,當然也有的在一次次倒塌重建。而矛盾也就蘊含其中。“好人有好報”,卻又“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善有善報”卻又“人善被人欺”,當然,對于善惡的評判不可能一成不變以及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是在普遍認可下的善惡觀與行為之下,依舊呈現出好人多磨難的狀況,在好與壞、善與惡的個人認知下,我們可能更加認可:善是最終的意義,至于過程,可能某些惡并不能完全避免。
我很不認同“沒有壞人,怎么能凸顯出你是個好人呢?”這樣的言論,那如果人人都是好人,難道還要逼迫他人成為壞人,去做惡事嗎?說到底,不過是個人的選擇。好與壞,不過是不要愧對自己的本心就好。做個好人,永存善良,這是我們的根與源,至于引發的其他效果,順其自然就好。就像我至今依舊討厭所謂的善意的謊言,寧愿選擇不說或是模棱兩可,也不愿意違背本心。而那些表面上有多壞,手段上有多欠考慮,若都是以善為發源,以內心的真摯為情感,并且依舊將善落到最終的結局,這樣的善,已經是很不容易。附加講求因果,至于何時的因種下,何時的果結出,本就不可預料,只有在發生時可能才讓人有所感發。
昨晚,是回到老家的第一晚,我睡了最近難得的一個好覺。不是那種看手機看到實在困得不行而勉強入睡,而是主動放下手機的安然入眠。原來,周圍一切可以如此安靜。沒有車水馬龍般街道的喧囂,沒有燈火通明般明燈的閃晃,在黑暗中,放大了人的恐懼,但也讓人在黑暗中真正看清自己、平緩內心,在這里,仿佛身體中的血液都放慢了流動的速度,閉上眼睛什么都想不起來,什么也不用想起。至于那些困惑自己的問題,使自己感到煩憂的困境,不過是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自我感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