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輸綠漲橫陂,
直塹回塘滟滟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
緩尋芳草得歸遲。
? ? 北山,就是南京的鐘山。1076年,王安石56歲,愛子去世,新政阻力重重,新政派內部又起紛爭,他請求罷相,去金陵當了個名為江南簽判的小官,實際一直未赴任,第二年徹底辭官,過起了閑居生活,居所剛好處于金陵城東門與鐘山主峰之間,距兩地各七里,因名“半山園”。1084年的一天,他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蘇軾從黃州(今湖北黃岡)貶至汝州(今河南汝州),經過南京,前來拜訪。兩人放下了昔日的恩怨,同游鐘山,詩酒唱和。如果兩人沒有曠世的廣闊胸襟,想來無以成此佳話。因為蘇軾曾是王安石新政的主要反對者,王安石則對蘇軾的仕途設置重重障礙,不僅如此,蘇軾的父親蘇洵曾經公開撰寫《辨奸論》,罵王安石為“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面喪首而談詩書”,這簡直是人格污辱了。但此時的王安石早已放下了,他邀請小他15歲的蘇軾一起在南京隱居,尚有政治抱負的蘇軾婉拒了,卻從此對王安石的人格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稱其“不知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送別蘇軾不久,王安石即寫下了這首《北山》。
? ?北山輸綠漲橫陂,就是鐘山將綠意輸送過來,橫池漲滿春水。陂作池塘解時,現在讀如“杯”,可能今人覺得不押韻,有的就將它改成“池”字了。陂在表示地名時,讀如“皮”,如“黃陂”。可能陂作池塘解時,古音也讀“皮”,這樣就與“時”、“池”押韻了。蘇東坡對此詩的和詩,首句末字也是“陂”,證明王安石當時用的就是“陂”,不是“池”。直塹回塘滟滟時,塹是溝渠,回是彎曲,滟滟是水波閃動的樣子。這里直塹回塘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手法,是指不管大大小小、曲曲折折的池塘水溝,都波光粼粼。
? ?這前兩句,給人一種大地回暖、春水漲溢、蒸蒸日上的氣象。后面卻是筆鋒一轉,寫到了落花。世間萬法,皆盛極而衰、盛中有衰。就花本身來說,繁花開盡,即有落英繽紛,就整個春天來說,北山輸綠、橫池滟滟時,花已開始飄零。但王安石寫落花絕不是在傷春,而是久久地坐在那里“細數落花”,花葉飄零,我要細細數個明白。在數落花的同時,他還去尋找芳草,但不是急切地尋找,而是緩尋。細數落花,緩尋芳草,這真是不喜不悲、無懼無憂的禪境。這樣的境界,既要有像王安石這樣大起大落的人生歷練,又要有他這樣飽學之士的大智慧,最后還得他的才情與妙筆才能寫得出來。
? ?蘇東坡顯然也被這首詩打動了,他就此和了一首:“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要是早個十年,我可能真的陪你一起隱居了。這是蘇東坡對王安石的恭維與尊重。作別荒陂旁老病落寞的王安石,想來蘇東坡的內心也有些許的凄涼。這首唱和詩遠不及王安石的原詩有詩意,但總算給王安石與蘇東坡在南京的這段經歷劃上了一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