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筆記 《華杉讀透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華杉讀透孫子兵法] [兵法] [格局拓展] [思維]
第五章 兵勢第五
“勢”,就是創造“勢所必然”。我只要造成那勢,就必然得到那結果。
曹操注解說:“用兵任勢也?!币帽涂縿?。形和勢的關系是什么呢?前面說了,做事先看形,做起來就靠勢?!靶巍笔菍嵙?,是戰略。
勢呢,也不能簡單地說是戰術,或者說是執行。經常被引用的荀悅的話:“夫立策決勝之術,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形者,言其大體得失之數也;勢者,言其臨時之宜,進退之機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實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術不同也?!边@里對形的議論是準確的,但是將“勢”理解為根據事態發展變化的“臨時之宜,進退之機”,這不是《孫子兵法》講的勢。
孫子講的勢,更是人為地制造出一種勢態,俗話說“造勢”,就有點這個意思。造勢,然后“任勢”,用這種制造出來的勢態去驅使團隊,甚至呼天喚地。孫子更強調通過造勢去影響人的心志,所以荀悅所講的情——其心志可否——在《孫子兵法》中其實也包含在勢里面,不管他心志行不行,只要給他造成那個勢,他不行也得行!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就是把士兵造成置之死地之勢,他的心一橫,也就拼死作戰了,
《孫子兵法》里講的“勢”,如果說要用現在的話來講的話,
- 一是講戰術,
- 二其實主要是講管理。
組織架構與指揮系統,是永遠的課題 兵法講這個,就沒人愛聽了。但能不能打贏,主要秘密都在大家不愛聽的,打瞌睡的部分,不在人人都興奮的那部分。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
管很多人跟管很少的人一樣,是因為有“分數”,就是編制?!胺帧保褪欠殖砂?、連、團、師、軍之類,看你怎么分?!皵怠?,就是每個編制單位多少人。編制搞好了,組織架構搞好了,管很多人就跟管很少的人一樣,和運用自己的手臂一樣方便。
整個現代管理學,就是從軍隊管理發展起來的。這“分數”兩個字,怎么分,多少數,那學問大了去了。你看好多公司,成天都在研究組織架構,老也研究不明白。而且業務發展變化越快,對組織架構的變革越多。所以這《勢篇》第一句就是講管理,組織架構問題。分數和形名,和第一篇《計篇》,“五事七計”里的第五事——“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基本相通。曹操注解“曲制”,是“部曲、旗幟、金鼓之制”。分數就是部曲之制,后面要講的形名就是金鼓之制。
“斗眾”,就是開打了,指揮一支大軍作戰,跟指揮一個小分隊一樣,靠什么呢?靠“形名”。曹操注解說:“旌旗曰形,金鼓曰名?!毙蚊褪翘柫?。“形”,顧名思義,是視覺號令,旗幟、狼煙都是“形”;“名”,是聽覺號令。名字是喊來聽的,《說文解字》里,“名”,來自于“冥”,指晚上。晚上看不見,不知道對面來的是誰,就問:“誰呀?”對方答應出自己名字來。所以名字是用來喊的,不是寫紙上看的,是聽覺號令。部隊晚上用的口令、暗號,也屬于“名”。
組織架構與指揮系統,是組織永遠的課題,一個架構,時間長了就不適應了。公司一發展,原來的架構又不行了。所以不停地要搞組織變革,權限,
但能不能打贏, 主要的秘密都在大家不愛聽的、 打瞌睡的部分, 不在人人都興奮的那部分。
“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兵法》被人誤讀最多的一句話
三軍之眾,之眾,可使必受敵而不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以正合,以奇勝”,是《孫子兵法》里被誤讀最多的一句話。最大的誤讀,就是以奇勝的“奇”,不念qí,念jī,是個數學詞匯,奇數、偶數的奇,古人又稱為“余奇”,多余的部分。正兵安排好了,余下來的就是奇兵,關鍵的時候用。簡單地說,就是預備隊。
曹操注解說:“先出合戰為正,后出為奇”,
“奇”,“正奇”,就是一個先后概念。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牌都打完了,留一張在手上,關鍵時候打出去。兩軍對陣,先以正合,正兵合戰,雙方主帥在后面看著,看到關鍵的時候,投入預備隊——奇兵——決勝,這就叫出奇(jī)制勝。但是大家現在都念出奇(qí)制勝,jī就成了qí,將錯就錯了。
所以戰勢不過奇正,而奇正的變化卻無窮無盡。奇正互相轉化,就像圓環一樣無始無終,無窮無盡。
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
奇正之間怎么相互轉化呢?其實很簡單,已經投入戰斗的,是正兵;預備隊,是奇兵。預備隊投上去,就變為正兵了。正在打的部隊撤下來,又變成奇兵。
《孫子兵法》有三個地方被人誤讀最多的,
- 一是《計篇》,前面說了,“計”是計算衡量,不是奇謀巧計,不是詭道。
- 二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人都想去知彼,不知道主要問題是不知己。
- 三就是“以正合,以奇勝”,都想貪巧求速,奇襲得勝,實際上孫子的“以奇勝”、出奇制勝,雖然也是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但這是分戰法的排兵布陣,不是講奇襲。
仗是怎么打的,從正兵奇兵角度去看,好多仗怎么打就看懂了
戰勢不過奇正,簡單地說,就是分戰法,就是分兵,分為正兵、奇兵,配合著打,而且正奇是動態的,隨時相互轉換的。不要把所有的兵力放在一塊兒,不要把所有的牌一下子打光。在戰前,就要分配正兵、奇兵兩只兵力,互為掎角,相互配合。交戰的時候,也不要把所有的部隊一下子派出去,一定要留一張牌在手里,要有預備隊。先打出去的是正兵,后打出打出去的是奇兵??吹絼贆C出現的時候,把奇兵打出去,這叫出奇制勝。
.我們用以前學過的案例,再從奇正的角度學習一遍。
先講韓信破趙之戰,韓信以一萬兵力,在井陘擊破號稱二十萬的趙國軍隊。韓信出井陘口之前,趙軍謀士廣武君給主帥成安君建議分兵,說井陘道路狹窄,綿延百里,您給我三萬奇兵,先去埋伏,等韓信進了井陘,您深溝高壘不要出戰,我在后面絕了他后路,斷了他糧草,十天就餓死他,送他人頭到您帳下。成安君不聽:“我二十萬仁義之師,怕他什么,不用跟他搞這些詭計,等他來打!”韓信接到諜報,成安君沒有采納廣武君必勝之計,這才敢進兵。后來韓信見了廣武君,說如果用您的計策,我已經被擒了。他這是客氣話,他不會被擒。因為如果趙軍用了廣武君計策,他就不會來,他想別的招,或者等著,不打。這就是先勝后戰,不勝不戰。他有諜報知道這計策沒被采納,他才來。韓信有沒有分兵呢,他分了。離出井陘口還有三十里,他半夜先分了兩千奇兵出去,分配了任務,如此這般。大清早出了井陘口,他先派了一萬兵力背水列陣。趙軍望見大笑,沒見過這么列陣的,我們一個沖鋒,不就把他們沖水里去了么?漢軍也認識到這一點,咱們背后是水,無路可逃,只有殊死作戰,這就是“背水一戰”成語的來歷。
兩千奇兵半夜已經派出去了,清早把一萬人的背水陣列好,韓信這才把自己的大將旗鼓儀仗列好,自己大張旗鼓,耀武揚威從井陘口出來,開始表演。所以我們看見韓信把兵分了三支,半夜先派出去一支兩千人,背水列陣一支一萬人,自己帶了一支,史書上沒說多少人。我們看哪支是正兵,哪支是奇兵,怎么轉換,怎么打。趙軍看見韓信大將旗鼓儀仗,都紅了眼,立功就在眼前,擒賊先擒王,開營出擊,韓信接戰。所以這時韓信的兵力是一正兩奇,先出為正,后出為奇。他自己帶的那支部隊先打,是正兵。還有兩只預備隊等著,背水列陣的是一支,奇兵;半夜派出去現在不知道躲在哪兒的是另一支,奇兵。趙軍有沒有分正奇呢?開戰前他沒分,沒有分兵去堵井陘口,都在這大營里。現在有沒有分呢,有!出營來作戰的是正兵,沒有出營的預備隊是奇兵。
韓信的下一步,就是要把他營里的奇兵也調出來,叫他空營。兩軍交戰,“大戰良久”,還是趙軍人多,韓信看似支持不住了,開始敗退,而且退得比較狼狽,大將旗鼓儀仗也丟地上了——這是為了引誘趙軍來搶——自己退入水邊軍營中。然后又率水邊那一萬人殺出來,殊死作戰。這時韓信的兵不是一正兩奇了,是一正一奇,他自己帶的部隊,和水邊的預備隊合兵一處,一處,是正兵。半夜那兩千人是奇兵,還沒出來,在等勝機,勝機出現,再出奇,制勝。勝機靠什么呢,就靠韓信丟在地上的大將旗鼓儀仗,趙軍看見儀仗,兩個反應,一是已經勝了,韓信兵敗如山倒,全被咱們攆到水邊了,再一沖就都喂魚了;二是戰利品,得到韓信儀仗,是巨大的榮耀和賞賜,要去搶功勞!勝機出現,該出奇,制勝了,趙軍的奇兵——留在軍營里的預備隊——就傾巢出動了。
這時候趙軍沒有奇兵了,手里的牌全部打出去了。但韓信手里還有一張牌沒打呢!韓信等的就這一刻,他的勝機出現了,出奇制勝的時候到了,半夜派出埋伏的兩千奇兵,出發時一人帶了一面漢軍紅旗,沖擊奪了趙軍軍營,就干一件事,把趙軍旗幟拔了,插上漢軍紅旗。最后這一階段,韓信的正奇又是怎么轉換的呢?那兩千奇兵,變成了正兵,打出去就是正,沒打的就是奇。正兵奪了敵營,敵人敗退,其實還沒敗,但是心里敗了,要退,一退就真敗了。敵人敗退,守住營不能讓他退回來。這時韓信水邊的部隊變成奇兵。敵人要來解決軍營的問題,看后面鼓噪,自己的軍營已全部插上漢軍紅旗,老窩給端了,要回師奪回軍營。韓信部隊從后面追上來。趙軍前不得入營,后無戰心,就崩潰了。韓信此戰,破趙軍二十萬,斬了成安君,生擒了趙王歇。
從此戰中我們就看到了正奇之用,韓信始終有正有奇,趙軍則有正無奇。如果趙軍營能有兩千人備著,漢軍兩千人也攻不進去。但是韓信丟盔棄甲,甚至自己的大將儀仗都丟得滿地狼藉,營里的趙軍就以為戰斗已經結束,再不沖出去搶戰利品,就上不了功勞簿了。
用足球賽來理解正奇之用,控球的就是正兵,跑位的就是奇兵。球一旦傳出去,正奇就轉換,接到球的變為正,剛才傳球的變為奇。球場就是戰場,到處都是,分分秒秒都是奇正轉換。奇正之變,不可勝窮。
韓信破趙之戰,再分解一下戰陣中的奇正轉換過程,一共轉換了三次:
所以我們看到正兵奇兵,不是一次規定好,誰是正,誰是奇,而是隨時在變,彼此相用,循環無窮。韓信排兵布陣,是正奇之用,戰陣中的伍長、卒長呢,也是正奇。就在戰陣中,每一個戰斗單位,都有正有奇。從微觀上講,正奇就是戰術配合,不是一窩蜂沖上去亂打,而是有章法,有先后,有配合。所以孫子說戰勢不過
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正兵奇兵,并不是大部隊才用。項羽到了烏江邊,只剩二十八騎,這二十八騎,也不是一起沖殺,而是分為兩組,一正一奇,首尾相助,這是戰斗的基本原理。
這一段里,還有一句話,“兵法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以石擊卵的虛實之道,因為《勢篇》之后,專門有一篇《虛實》,就留到下一篇再講了。
把動作搞簡單了,動手就那一下子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guō)弩,節如發機。
湍急之水能將巨石沖走,是借助水勢;鷹隼迅飛猛撲,以至能將鳥雀捕殺,這乃是靠掌握發動的時機和距離。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的兵勢是迅猛的,他的行動節奏是短促的。險峻的兵勢就像張滿的弓弩,短促的節奏就像猝發弩機。
這里的關鍵是“其勢險,其節短”。勢險和節短,關鍵把握節短?!岸獭保褪墙?,距離近、時間短?!皠蓦U”,是積累的勢能最大,力量最大,“節短”,是釋放能量的距離最短、時間最短,那就能準確命中而且有最大殺傷力。李筌注得最本質:“矢不疾,則不遠;矢不近,則不中?!比绻闵浼牧α坎粔虼螅俨粔蚩?,你就射不遠。但是,如果你離目標不夠近,你就射不中!
善射者不靠百步穿楊
從小聽的都是百步穿楊的故事,兵法則告訴你不要指望百步穿楊,要十步之外射簸箕,那樣才能射中、射穿。就像獵豹媽媽教小獵豹獵羚羊,不能在百步之外發動追擊,要悄悄地摸到五步之內,然后從草叢中一躍而起,最重要的是一躍就撲倒它。一下沒撲到,它一跑,就不一定追得上了。
勢險和節短,是我們設計任何工作方案的基本原則, 就是前期準備、策劃很充分,最后動手事很少很簡單很有效。最怕說一個年度方案,說了兩小時還沒說完,先這樣,然后再那樣,這邊如何如何,那邊如何互動配合,整個一巨大的交響樂,少了一個樂手都不行。最后這事肯定弄不好。我們要把一張弓,拉得滿滿的,摸到獵物眼皮底下,射出致命一擊。<u>戰,要一戰而定;擊,要一發而中。所有的工夫,都在研究這一擊,蓄積這一擊的能量,打磨這一擊的箭頭,選擇這一擊的時間地點,而不是亂箭齊發。因為準備好的,其勢險、其節短的一擊,能保證必中,而且只需要射一箭。而亂箭齊發,不僅射不中,一大堆人,每一支箭,都要花錢花精力。 </u>
這就是《孫子兵法》的一貫思想。
勇還是怯,不是人的問題,是勢的問題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混混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紛紛紜紜,看似混亂卻有條不紊,混混沌沌,陣容圓整無懈可擊。
曹操注解說:“旌旗亂也,示敵若亂,以金股齊之。車騎轉而形圓者,出入有道,齊整也。”
這一段都是講“動敵”。讓敵人感覺我很混亂,很弱小,很膽怯,實際上我很齊整,很強大,很勇敢。
王皙注解說:“將欲內明而外暗,內治而外混,所以示敵之輕己者也?!笨傊菫榱似垓_敵人。
混混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這是講陣法。
怎么形圓而不可敗呢?杜牧引用了《握奇文》的解釋,就是我們前面說到的黃帝兵法:“四為正,四為奇,余奇為握,先出游軍定兩端。”這叫“陣數有九,中心有零,大將握之不動,以制四面八陳”。軍隊一共分九個部分,四部正兵,開仗時先出擊的;四部奇兵,預備隊,看戰勢發展變化,關鍵時投入戰斗制勝的。還有個零頭,叫握兵,握在主帥手里的,不動?!秾O子兵法》后面有一句,叫“不動如山”,這主帥不能動,主帥一動,往前動是勝利了,戰斗結束了;往后
往后動那就是全軍潰敗了。所以就算敵人殺到主帥面前,有那握兵上去抵擋,主帥是不能動的,帥旗是不能倒的,主帥一動,帥旗一倒,軍心就倒了,那就大家都逃吧。當然該逃的時候也得逃?!跋瘸鲇诬姸▋啥恕?,是布陣的時候,游軍舉著各個部隊的旗幟,先定地界,哪支部隊站哪兒,游軍插上旗幟,定好地界,各部隊在各自旗下各就各位。四為正,四為奇,這就是傳說中的《八陣圖》,不是諸葛亮的發明,首創是黃帝和他的大將風后,又叫《風后八陣兵法圖》。《握奇文》,又叫《風后握奇文》,孫子的用兵思想,也是繼承了風后的思想,后來諸葛亮的《八陣圖》,包括唐太宗還編成大型歌舞劇《秦王破陣樂舞》,原型都是《風后八陣圖》,距今四千五百年歷史了。
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
曹操注解:“皆毀形匿情也。”這些都是假裝給敵人看,隱藏我軍實情的。讓他看見亂,其實是治;讓他看見怯,其實是勇;讓他看見弱,其實是強。亂生于治,要軍紀治理非常嚴明,才能做到表面亂糟糟,實際井井有條;怯生于勇,
要有超出一般的勇敢,才能上去假裝敗退吸引敵人;弱生于強,要有超強的實力,才敢示弱讓敵人傾巢來攻。
所以,“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這里包蘊著另外的意思----大治之前,不妨大亂,而一直以勇示人的,往往顧慮在累多,勇怯之間的轉換也在悄然變換。這里是一個轉換的思想。像陰陽。---Cory 讀感
治還是亂,是分數問題。分數,《勢篇》第一句講過了,“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分,是分別,數,是人數,是組織架構,部曲行伍,每一部隊分別人數多少。
勇還是怯,是兵勢問題。所謂“驅市人以戰”,如果要把沒經過軍事訓練的人驅使去作戰,他怎么能勇敢呢?那就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戰就得死,在這個形勢逼迫下,就每個人都變成亡命徒了。怎么讓士兵勇敢,韓信就讓他們背水一戰。所以勇還是怯,不是人的問題,是勢的問題。
強弱,是一個示形的問題。劉邦派使者去看匈奴冒頓。冒頓全給他看老弱病殘,人是老弱病殘,馬也是老弱病殘。劉邦就上當了,結果三十萬大軍,在白登為冒頓包圍,差點回不來。
最后總結: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所以,善于調動敵人的人,無論向對方展示出什么樣的軍形,敵人總是聽從;給予敵人一點小利,敵人就必然會來奪取。用小利去誘動敵人,再用強兵勁卒去對付它。
擇人任勢,任三個勢:氣勢、地勢、因勢
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這里粗讀,有這樣的感覺,善戰者,求勢而不是一味責人。但建立這樣的價值觀以后,還是要擇人,這很重要,人是最大的資源和變量。而任勢首先要理解人性,人性就像木頭和石頭一樣。外部環境安全則人心平靜,外部有大的威脅變動,則人心浮動。方則止,圓則行,則是說了兩層意思,一層是要想讓人行動起來,需要有方圓就是規矩,價值觀和做事的流程。第二層要通達人性,知道方止圓行的道理。
俗話說,形勢比人強,勝負之道,在于怎么造勢,這得主帥自己研究,而不求之于下面的人。什么事沒干好,你不能罵下面的人不行,執行力太差,或者強力逼下面的人去干,是你自己沒安排好。即便是人不行,也是你自己沒選對人。
所以優秀的領導者,求之于勢,不責怪下面人。能夠造好勢,選對人。
杜牧注解說:“善戰者先量度兵勢,然后量人之才,隨短長以任之,不責怪說下面人不成器。”就是在對的地方,用對的人。地方不對,人不對,都是領導者自己不對。
李世民的大將李靖說,兵有三勢,一是氣勢,二是地勢,三是因勢。氣勢是什么,首先是你內心強大,然后別人也認為你強大。李靖說:“將輕敵,士樂戰,志勵青云,氣等飄風,謂之氣勢?!边@叫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氣壯山河,就真有山河一般的力量。我們平時在工作中、談判中,都有體會,關鍵是氣勢,氣勢就是權力,如果別人見了你,就先讓你三分,你就先賺了三分。氣勢不是虛的,是真的,是實力積累出來的。虛張聲勢是裝不出來的。
每個成功人士都可以體會自己氣勢的變化,那真不是虛的,越成功,社會越認可你,你氣勢越大,所向披靡,做事越順。
氣勢,一是實力做底,那叫有底氣,有底氣,氣勢才上的來,然后呢,就是別人得認,你的氣勢可以壓倒他,壓不倒,那就還得較量較量。
什么是地勢呢? 李靖說:關山狹路,羊腸狗門,一夫守之,千人不過,謂之地勢。
天時地利人和,地勢,就是占盡地利,這就是你的王牌,這張王牌抓手上了,不管他天大本事,誰也無法跟你抗衡。你如何能得到這張王牌呢?就是誰也沒看到他的價值的時候,你先占了。
那地,一直在那里,就像那牌,一直在那里,誰摸到是誰的,關鍵是你的知道那張牌是王牌。就像諸葛亮失街亭,街亭就是王牌,就是地勢。街亭在,地勢就在。街亭沒了,地勢就沒了。地勢沒了,怎么打也沒用,只有撤退。
第三,因勢。因勢,就是因人之勢,根據對方的勢,來因勢利導。
李靖說:“因敵怠慢,勞役饑渴,前營未舍,后軍半濟,謂之因勢?!鼻懊嬲f到曹操的錦囊妙計,就是知道孫權來的人多,人多的,必然要利用人多的優勢,先到的,必然心態上就等著大部隊到齊了再動手,利用他這個兵勢,趁他前營未舍,先頭部隊軍營還沒安頓好,后軍半濟,后面的軍隊還沒有到齊,先給他一個迎頭痛擊,他的氣勢就被打下去了,我軍的氣勢就壯了。所以因勢就是縱橫捭闔,捭闔就是開合,一開一合,調動對方,根據對方兵勢變化,隨時痛擊。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任勢”,曹操注解說,就是“任自然勢”,順其自然,你要先設計好“自然”,把對的人放到對的地方,那就一切自然而然。
人的性情是固定的,投之安地則安,投之危地則危,那木頭石頭自己是不會回避的。
梅堯臣注解說:“木石,中五也,易以勢動,難以力移。”但如果你放至山頂,利用山勢,而不是蠻力,那就輕輕一推,它就雷霆萬鈞地滾下去了。
軍隊呢,“三軍,至眾也,可以勢戰,不可以力使,自然之道也?!?/p>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勢篇》最后,孫子總結,什么是勢,就是在一千仞那么高的山上推下來一顆圓石,誰能抵擋!
杜牧注解說:“轉石于千仞之山,不可遏止者,再山不在石也;故人有百勝之勇,強弱一貫者,在勢不在人也?!?br>
所以善戰者,任勢不任人,任勢而后擇人,把對的人放到對的地方,才是領導力所在。
附錄《兵勢篇》全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