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物質橫流的社會,為什么擁有比父輩更多的物質條件,但幸福指數卻并不高呢?書中作者說,我認為可以選擇的事物越少,人越容易感到富足,選擇的東西太多了,難免就會叫人心猿意馬。對這句話我感受很深。
記得剛搬新家時,忙著看裝修風格,看家具款式。現裝修風格太多了,什么美式風格的,鄉村田園風,簡約時尚風,后現代風,現代中式等等。看的是眼花繚亂,看看這個好,看看那個也好,不知如何取舍。這時很容易產生焦慮感。嚴重的還會影響夫妻感情,老公覺得這個好,老婆覺得哪個好,老婆怪老公沒眼光,老公覺得老婆太磨蹭。呵呵呵,慢慢的硝煙味越來越濃,又談何辛福呢?最后我們意識到,這樣不對,冷靜下來,根據家里的實際情況,家有兩個孩子,并且還小,一切以耐臟,安全,實用,易清潔為主要原則,現住在新家三個月了,感覺很舒服,這就是我們要的極簡主義生活。
彭彭老師在帶讀中講到“消費傳染病”“購物狂”這些人群其實根源是覺得生存有一些焦慮,通過買買買,來壘成安全堡壘之墻。以獲得短暫的安全感。但什么才是我們應該健康發展的生存依賴呢?能力。所謂有一技之長,能夠為他人服務的這樣一種能力。技不壓身,多學習,不斷讓自己強大,那么我們在人世間立足是不用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