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談了兩大詩派,從這篇文章起,要用多一些的筆墨來詳細談談兩大詩人。也即,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首先是李白,李白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大作家了,所以我對他,準備用更多的篇章來講一下。這篇主要談一下,李白的生平,李白的思想,李白的詩歌主張,這樣一些方面的內容。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繁榮為文學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需要說明一下的是,經濟基礎和文學的繁榮之間,不一定是成正比例。歷史上也曾經有一些史亂,它的經濟可能不是非常發達,政治上可能也比較動蕩,但在文學方面恰恰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樣的時期也是有的,比如魏晉時間的文學。
但是經濟發展跟文學繁榮之間,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大唐帝國時代,正是因為經濟的繁榮、交通的便利與社會的安定,就為唐詩的興盛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社會環境,這正是李白杜甫等詩人能夠恣情漫游祖國名山大川的一個保證,正是王昌齡王之渙等人得以進行“旗亭酬唱”的物質條件,所以豐裕的物質基礎是唐詩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不說唯一的,但至少是重要的。
01李白家世和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今甘肅省天水縣),出生于中亞碎葉。五歲時遷居蜀中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
他的祖上大概是在隋朝的時候,因為犯了罪,被流放到當時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區域,李白就出生在碎葉城,就是今天的吉爾吉斯坦共和國的托克馬克,在五歲時,隨著他的父親他們一家就潛逃回內地。
他們并沒有回到他的祖籍隴西,而是到了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定居。
他的父親叫李客,根據他家中的情況來推測,可能是一個富商,他的父親真名也不一定叫李客,因為從外地來的,是客人,所以當地人稱他為李客。
李白五歲到了四川江油,到24歲,將近20年的時間,是在四川度過了,所以他的生平,第一個時期,就是他的24歲之前,是家居讀書的這么一個時期。
02第一期(701—724)為居家讀書時期
李白家里很富有,所以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但并非全是傳統儒家教育。這和杜甫韓愈白居易都不一樣,他所學博雜,接受了各家的思想。
比如他講到:“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橫經籍書,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上安州裴長史書》),六甲就是道家的奇門遁甲之類的東西,五歲的小孩就看這個,十歲觀百家,就能讀諸子百家的書。
《贈張相鎬其二》:
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云上。
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悵。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
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龍顏惠殊寵,麟閣憑天居。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讒毀。
想象晉末時,崩騰胡塵起。衣冠陷鋒鏑,戎虜盈朝市。
石勒窺神州,劉聰劫天子。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
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六合灑霖雨,萬物無雕枯。
我揮一杯水,自笑何區區。因人恥成事,貴欲決良圖。
滅虜不言功,飄然陟蓬壺。惟有安期舄,留之滄海隅。
他又說,“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書,只要能找來,他都看,并且也寫賦,那當然很厲害了,直逼司馬相如,當然也很自負了。
《與韓荊州書》: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幸愿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師為豫州,未下車,即辟荀慈明,既下車,又辟孔文舉;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為侍中、尚書,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薦一嚴協律,入為秘書郎,中間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之徒,或以才名見知,或以清白見賞。白每觀其銜恩撫躬,忠義奮發,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諸賢腹中,所以不歸他人,而愿委身國士。儻急難有用,敢效微軀。
且人非堯舜,誰能盡善?白謨猷籌畫,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若賜觀芻蕘,請給紙墨,兼之書人,然后退掃閑軒,繕寫呈上。庶青萍、結綠,長價于薛、卞之門。幸惟下流,大開獎飾,惟君侯圖之。
同時,他又“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李白非常喜歡擊劍,這是為自己之后做官做準備,在蜀地讀書期間,他還跟曾跟隨有點俠氣的師父趙蕤到青峰山學過道,對道的東西很感興趣,后來又和他的道友一起共同去游峨嵋山。
所以,李白年輕時,所學非常博雜,但是,他濟世報國思想強烈。
李白很愿意做官,為國家干一番大事業,但是他和高適一樣,也不愿參加正常的科舉考試,他曾經干謁過益州長史蘇颋,蘇颋也認為李白很有才華,但并沒有引薦他去做官,所以他24歲之前,就是呆在蜀州,和道友進行一些社會交往,也就是為出川做準備,為做官做準備。
這時期的他,已有詩文創作,但未形成個人風格。
02第二期(724—742)為期很長的漫游時期,從24歲到42歲
大概18年的時間,大概是在漫游中度過了。
因為四川對他來說還是太小了,他懷著“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志氣,走出了四川,所以在開元十二年,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他家庭富裕,胡亂花錢,毫不在乎,生活豪放,據說不到一年,散金三十萬,這真是花錢如流水,據說是上過廬山,到過洞庭,最后到了安陸與宰相的孫女結了婚,從此就開始了以安陸為中心的漫游求仕生活。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酒飲安陸,蹉跎十年。
當然了,李白是愿意做官的,愿意做大官的,李白胸懷壯志,但是他又不想考科舉,他所走的是由隱而仕的終南捷徑。所以,他在長江中下游漫游,足跡走遍了,洞庭,江陵,廬山,金陵,揚州,也干謁過不少的地方官。他見官不拜,平起平做,行為傲岸。
但同時,也干一些求人之事,也說一些求人之話,甚至有時馬屁拍得啪啪響,這是人之常情,也是有的。
但整體上,還是狂傲不羈的。
這個做官的愿望并沒有完成,所以到開元十九年,李白沒有大勢聲張,偷偷的去了一次長安,想謀一個差事,找個官當當,也結識了一些人,包括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但是當官沒有成功。
這真是悄悄的去,悄悄的回。
去過長安之后,他又到過太原,居說在太原救過年輕時候的郭子儀,以后為了學劍全家就遷到了山東濟寧,在山東也曾經和一些文友,與山東名士如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徠山下的竹溪隱居,共六位,被稱為“竹溪六藝”。
所以,這十八年時期,可以說是李白漫游求仕的時期,但是沒有成功。
第二時期詩文創作特點:
這個時期隨著閱歷增加,創作比較多了,內容也比較豐富。但較為出色的是抒寫羈旅別情和歌詠山水之作,風格清新自然,但仍不成熟。
03第三期(742—744)為供奉翰林時期
李白搞到四十多歲,走了很多地方,官也沒有當上,詩也寫的還行,名氣大振,于是天寶元年經道友吳均推薦應召入京。
此時的李白狂喜,寫了一首詩叫:“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所以,他帶著很高的期望值,去到了京城。玄宗并沒有立刻召見他,在這一段時間內,他曾經和當時在京城名氣很大的詩人賀子章交往,賀子章稱李白為謫仙人,說是李白是天上的仙人,犯錯誤了,才被貶謫到人間。
說他是詩仙,其實主要的來源在這里。
兩人談得非常投機,賀子章在朝廷面前也推薦李白,包括他之前認識的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推薦,這樣唐玄宗隆重的召見了李白,據說是,唐玄宗徒步行走上去接李白,所以受到了很高的禮遇。
所以,李白在長安還是很榮耀的,“置于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替皇帝起草一些詔書等,沒有正式的官銜,成了皇帝秘書班子中的一員。
但是李白的高傲放任,他屢次遭到權貴的排擠與讒害,玄宗黑白不分,是非不明,他一片忠心也枉然,終于也對他失去了信任,未受重用。
李白是想干一番事業的,但是,當時玄宗已經昏聵,得到了楊貴妃了,天天沉溺在美色之中,玄宗他自己現在都不理朝政了,所以,唐玄宗請李白就是因為他詩寫的好,想讓他給自己做一個幫閑,并沒有重用他。
所以,他一開始的生活呢,就是寫一些游樂的詩詞,來取閱玄宗皇帝和楊貴妃,這種生活當然也很榮耀,李白一開始也很得意,但是呢,冷靜下來,和他自己的理想,那是相去甚遠的。
所以,時間久了以后,李白對這種生活也很不滿意,李白在長安呆了兩年,由于李白好喝酒,所以和當時的一些,和當時一些著名的喝酒人士,像張旭啊,所以杜甫就寫過《飲中八仙歌》,當然其中就有李白了。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但是,更不妙的是,由于李白的高傲,得罪了唐玄宗身邊的近臣和貴妃,尤其是他寫了《清平調》三首,被楊貴妃記恨心中。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治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各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以趙飛燕比楊貴妃,被高力士進了讒言,所以楊貴妃對李白是恨之入骨了,再一個是高力士,高力士呢,曾經為李白脫過鞘,而回憶起來不是味道,所以也是耿耿于懷。再就是唐玄宗的近臣楊國忠,他是楊貴妃的哥哥,這群人都是近親宦臣,李白早已經得罪了他們,當然也是對李白妒忌加懷恨了。
這三位,在唐玄宗面前,屢進讒言。
所以,李白在政治上,也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于是皇帝實際上就是給了他幾個錢,打發到其它地方,實際上是把他攆出了京城。在京城的得意與失意,這種雙重的遭遇,造成他庸俗和高傲的雙重性格。
在長安的兩三年,李白得到的不是快樂,更多的是對社會對人生對人性更深的認識,同時也使自己陷入了更深更激烈的思想矛盾之中。人與事,仕與名,理想與現實,發生了猛烈的沖突。
這個時期,他的詩歌創作進入高潮和成熟期,內容和風格均有突破。
04第四期(744—755)為再度漫游時期
又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漫游。
《書情題蔡舍人雄》:
嘗高謝太傅,攜妓東山門。楚舞醉碧云,吳歌斷清猿。
暫因蒼生起,談笑安黎元。余亦愛此人,丹霄冀飛翻。
遭逢圣明主,敢進興亡言。白璧竟何辜,青蠅遂成冤。
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猛犬吠九關,殺人憤精魂。
皇穹雪冤枉,白日開氛昏。泰階得夔龍,桃李滿中原。
倒海索明月,凌山采芳蓀。愧無橫草功,虛負雨露恩。
跡謝云臺閣,心隨天馬轅。夫子王佐才,而今復誰論。
層飆振六翮,不日思騰騫。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夢釣子陵湍,英風緬猶存。彼希客星隱,弱植不足援。
千里一回首,萬里一長歌。黃鶴不復來,清風愁奈何。
舟浮瀟湘月,山倒洞庭波。投汨笑古人,臨濠得天和。
閑時田畝中,搔背牧雞鵝。別離解相訪,應在武陵多。
被皇帝攆出了京城之后,李白又以梁園東魯為中心開始漫游。天寶三至四載,與杜甫、高適共游梁宋,度過一段快樂時間,千古回憶,成為文壇佳話。
后又與杜甫共游齊魯,結下深厚友誼。
天寶十一載,北游薊門幽州,后又到江南。
這樣他奔波不遇的經歷,使他深深的感到,他與社會的隔隔不入,“吾本無世事,世人盡棄我”。
他說,現在社會上的人把我給拋棄了,所以孤獨之感,悲憤之情,溢于言表了。
第四時期詩歌創作特點:
這一時期李白的詩把抒發個人的不幸和批判社會的黑暗結合起來,把表現自己的高傲狂放和批判統治階級結合起來,感情深沉強烈,風格瑰麗浪漫,這是其創作的高峰期。
他的許多重要的作品都產生在這個時期。
05第五期(755—762)為流落江南時期
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難于宣城,后又隱居于廬山屏風疊,密切關注時局發展。
也就在此時,唐玄宗的第十六個兒子永王李寧,從江陵起兵,沿江東下,招兵買馬,打的旗號是平定安史之亂,而是事實上可能是圖謀不軌,路過廬山,三次邀請李白,入他的幕府。
李白這個書呆子,哪里懂什么政治,出于愛國的熱忱,于是再次出山,從政,進入了永王李寧的幕府,針對李寧的舉動,唐肅宗讓他停止進兵,但是李寧不聽,于是,肅宗就派兵鎮壓,前后不到五個月,李寧兵敗被殺。
于是,李寧叫“叛逆”,而李白以“附逆”而得罪,本來要殺,郭子儀鼎力擔保,皇帝開恩,被長流夜郎,次年遇赦獲釋。他很高興,撿了一條命,又從獄中放出來,此時,他寫了一首著名的詩,《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時,遇赦獲釋他已年近花甲,他的晚年多在安徽和江蘇一帶,他仍念念不忘國事,后國家出現叛亂,他又想參軍平叛,途中生病而返。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
秦出天下兵,蹴踏燕趙傾。黃河飲馬竭,赤羽連天明。
太尉杖旄鉞,云旗繞彭城。三軍受號令,千里肅雷霆。
函谷絕飛鳥,武關擁連營。意在斬巨鰲,何論鲙長鯨。
恨無左車略,多愧魯連生。拂劍照嚴霜,雕戈鬘胡纓。
愿雪會稽恥,將期報恩榮。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
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
金陵遇太守,倒屣相逢迎。群公咸祖餞,四座羅朝英。
初發臨滄觀,醉棲征虜亭。舊國見秋月,長江流寒聲。
帝車信回轉,河漢復縱橫。孤鳳向西海,飛鴻辭北溟。
因之出寥廓,揮手謝公卿。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詩雖不行,但李白這份報國的心還是很感人的,此后李白身體又不好,就依附于他的一個遠方的叔父在當涂做縣令,后病逝于安徽當涂。
第五時期詩歌創作特點:
這一時期,國難當頭,李白“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他寫下了一系列現實性很強的作品,形成其詩歌創作的又一高潮。
關于李白之死,歷來有一種說法很盛行了,說是李白站在采石江邊,看著皇帝賜給他的宮錦袍,喝酒,喝醉了,要到江里捉鱉去,結果掉到江里淹死了。
這顯然是一種無稽之談,但是人們卻樂此不疲,歷代都談得很多,這不過是無聊文人的附會而已。
李白確實是病死的。當涂縣令李陽冰是李白的族叔,李陽冰在《草堂集》里面曾經提到,那時他已經病在床上起不來了。此時的李白,人都爬不起來了,還能去捉鱉嗎?
李白這一生,很坎坷,也可以說是悲劇性的一生了。
06李白思想和政治態度
李白思想具有多元性和復雜性,這是因為,李白所受的教育龐雜和他一生多變遭遇,形成了他思想的多元性和復雜性。
他自己講,他自己當然是有雄心壯志了,“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報負之大,可見一斑。
有人說這是在吹牛,當然這是詩人的狂放了,就算是吹牛,也吹得大氣磅礴,地動山搖。
這里面有他自己為人生所設計的道路。
第一步,先隱居,鬧大名聲,引起注意,走終南捷徑,當上大官。
第二步,建功立業。
第三步,不謀富貴,功成身退。
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只留下眾人仰望與驚嘆!
終南捷徑,建功立業,功成身退,這是他人生的三步曲,他一輩子基本上是按這個方針來辦的。
所以,他的思想也很獨特,既講儒,又講法,還大談道;既追求建功立業,又向往功成身退。
龔自珍曾講到李白思想的復雜性,是很切合實際了,“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所謂心就是理想抱負,莊子和屈原合在一起形成理想抱負,從李白開始。
這說明,儒家的忠君愛國、積極入世,道家的放達避世、無為長生,游俠的豪縱尚義,這三種思想,都在李白身上奇妙地統一起來。
07李白的各思想表現
李白的儒家思想的表現:
始終以“濟世”、“濟時”、“濟蒼生”為己任,一貫努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上失意時也不減執著,年老多病時也不乏豪情。
儒家這種積極入世的思想在他的一生,都是有的,當然在各個時期呢,表現是不一樣了,但是,他對儒家的那一套君臣父子,倫理綱常的方式是不屑一顧了,他不愿受這些束縛,他對那些白首窮經的腐儒,也不屑一顧,也是一向投以鄙視的目光了。
李白的道家思想的表現:
道家思想已經在李白的思想中占主流地位。
他先后在武夷山,嵩山隱居過,天寶三年,他受儀式,正式加入道教。
但他又不是一個非常虔誠的道教徒,他一方面接受道家“含光混世”的哲學,就是淹沒在人群中,大家怎樣我也怎樣,隨俗浮沉,隨風飄蕩,隨心所欲,隨欲而安。
另一方面吸取老子“功遂身退”的思想,其核心是對生命及自由的熱愛,追求無拘無束,狂放不羈。
李白的任俠思想:
任俠,是盛唐時期的風尚,是一種時髦,李白傾慕游俠的豪縱、復仇、重然諾、輕生死、仗義疏財,而且身體力行。
《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他說少任俠,手刃數人,估計也有吹牛的成份。
這就將儒家的匡時濟世和縱橫家的博辯揚厲相結合,對自己的才干和前途始終充滿信心,希圖速建奇功,推崇謝安、魯仲連一類人物。
08李白思想與政治對詩歌的影響
李白思想極為復雜,其契合點是“功成身退”。
儒家、游俠思想使他熱愛生活、熱愛生命,追求建立奇功偉業,而道教思想又促成其狂放不羈,激流勇退。
這種以儒家思想為進,道家思想為退的人生觀,可以說,也沒有跳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所通行儒道互補的這樣一種思維方式。
也就是說,得意的時候,儒家就上升;失意的時候,道家占主流。這兩種思想在他身上都占著比較重要的成分,但是在不同的生活階段,兩種方式互為消長。
他一輩子追求建功立業,功成身退,但是從李白的一生來看,政治上,他理想落空,是一位悲劇人物;文學創作上,他成就卓著,是一位偉大詩人。
他一生追求功成身退,但是他到死,功也沒成,身也沒退,對待皇帝就像同事一樣,甚至想當皇帝的老師,“視,如草芥”,看地位和他相同之人,視之為草芥。
他的一生高傲狂放,也正因為如此,也為皇帝所不容,為世俗所不容,李白自己當然也深深的感覺到這一點,但他的本性也正是如此,所以,對于李白,我們要從整體來理解。
09李白的詩歌主張,和詩歌理論
李白繼承陳子昂的文學主張,以恢復詩騷傳統為己任,曾說“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歟?”(孟棨《本事詩·高逸》)他崇尚“清真”,諷刺“雕蟲喪天真”的丑女效顰,邯鄲學步。
理論上,李白傾向復古,以復古為己任,以復古為革新,反對六朝綺靡詩風,力主恢復詩歌的雅正傳統,其革新詩風的大方向,其倡導“清真”的美學風格,極有見地和極富現實意義。
李白是詩歌史上,主張詩歌革命的一員大將,是對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主張,歷史上的一種繼續。
他堅持了詩歌的一種革新的大方向,其詩歌理論和實踐對端正唐詩發展方向、開唐詩一代風氣,做出巨大的貢獻。
10杜甫心目中的李白
為了便于對李白的理解,我再介紹幾首詩,從杜甫的角度來談一下李白。
從而可以,從精神實質上理解李白。
杜甫于天寶四載在兗州寫《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于天寶六載在長安寫《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杜甫于肅宗上元二年在蜀都寫《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杜甫《夢李白》: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杜甫對李白這哥們還是有很深入的理解的,他從詩人,從感情上,從精神實質上,抓住了李白的特點,來認識李白,可以一毛取神,從整體上把握住李白這位偉大詩人的思想和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