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綠

? 奶奶生于1923年的農歷五月,今年93歲,內外子嗣約70余人,算是龐大的家族。一直想以奶奶作為線索,來描寫一個小市民家族的生活片段。我的家族沒有出類拔萃的親戚,也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可言,更不足以代言中國現當代歷史的變遷,僅有的,是底層人民幾十年市井生活的縮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引言



第一次專門聽祖母講故事,是1996年的秋天。

我正在縣立中學讀高二,高一開始我和妹妹冰開始了寄宿的學校生活,周末才回一趟家。

那是一個星期六的傍晚,暮色已至。隔壁鄰居正在準備晚餐,煎咸魚的味道從窗口直竄進來。奶奶的房間,灌滿濃郁的香煎味。

? ?天氣清朗,傍晚6點半左右窗口仍有微暗光線淡淡落在臥床的祖母臉頰,皺紋、老人斑和著滄桑更加明顯,但奶奶似乎精神不錯。

? ?“奶奶,我開燈好嗎?”我坐在床沿,低聲問奶奶。

? ?奶奶搖擺了右手拒絕我。她更愿意在昏暗的傍晚時分一搭沒一搭地扯著70多年的過往。

回憶是不需要過于清醒,否則就失卻了味道,成了素白直描,清湯一瓢。要含著年月的煙霧,帶著私語的呢喃,藏著若思的神志,最好,最妙,如沉香細裊。這是多年后,我才慢慢領悟出來的。

奶奶上個月從叔叔家樓梯上摔了下來,大腿骨斷了,靠鋼板固定,臥床休養已有1個多月。怕她過于無聊,我跟奶奶說想聽聽她的故事,讓她用靜臥的時間,來梳理過去的事情,來分散眼下的疼痛和不適。

每一個人都是一部傳奇。即使許多時候,外人看來平淡無奇、波瀾不驚的過往,其實就個人來說,所有的經歷、所有的心路變化,都應該是跌宕起伏、驚濤駭浪的。

我總覺得奶奶是個故事的寶藏,只是沒有哪位孫輩有想法、有足夠的耐心來聽她訴說。

那時我有些擔心奶奶會經受不了這一場病痛而離開,因此總想讓她留下更多的記憶和財富,急于把她的一生記錄并整理下來。但奶奶一生的堅強和豁達,一再在她身上展現。半年后,奶奶下床了,扶著拐杖凳走了一段時間,然后就可以獨立走路了,再后來,奶奶就這樣微微跛著腳又走過了20年了。

我道歲月綿長,奶奶卻說時光倏忽。是的,對于奶奶來說,九十幾年顛沛流離的光陰,也不過是一眨眼的事,似乎就像每天例牌翻過墻上的日歷牌,翻起、夾好這一瞬間動作,卻可以翻照出一段近百年的故事。



一、上篇

(一)漂洋過海的外曾祖父

說起她的童年,奶奶的眼神就開始飄遠了,像是講述一篇塵封箱底、久未翻閱的小說。在奶奶零碎的講述中,我的眼前如打開了一帛畫卷,泛黃、稀淡,親近,又有些許陌生。第一個進入腦海的,便是奶奶的父親、我的外曾祖父。

我一直想,外曾祖父應該更具傳奇色彩的人。

他在國內的一生,有著諸多巧合。奶奶的母親,常年體弱多病,只生育她一人,如果不是身體狀況的原因,我想按當時的國情鄉情,外曾祖母沒那么高的覺悟要提前嚴格落實獨生女子政策,況且第一胎為女孩。在奶奶7虛歲的時候,外曾祖母病逝了,具體病因不詳。

第二年,外曾祖父續娶第二任妻子,又只生下了一位妹妹(父親的姨母,我的老姨),然后又在妹妹7虛歲的時候病逝。

那時的家鄉落后迷信,“7”這個數字本來在國人眼里就不是一個吉祥的數字。前后兩任妻子都在7年內身亡,鄉里人言便謂外曾祖父命硬,命中克妻。年方30幾的外曾祖父,若要再續弦,估計沒有哪家女子肯下嫁。在相對閉塞的村子里,在周圍異樣的眼光里,在當爹來又當娘的日子里,外曾祖父過得并不順意。帶著對命運的負氣和不解,時隔一年,外曾祖父決定遠走他鄉,拋下了15歲的奶奶和8歲的姨母,坐著紅頭船飄渡10幾天出番(出國)到新加坡。

后來我在外曾祖父的陳厝舊宅生活了近10年,小時候曾站在那條通往院子后門的小巷子,聽著老輩族人手指著說起當年外曾祖父就是從這條后巷出番的。后巷不寬,大概是2米左右寬,10多米長,是我們這群孩子們玩耍、抓迷藏的主要活動陣地。巷子盡頭連著天井,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這口井供養了院子里幾十口人。井水質清、甘洌,井深約5.6米,清澈見底,正午的陽光一照,通亮無遺。記得表姨在隔壁的小學讀書那段時間,夏天常常口渴下課就跑過來我家,直接從這口水井打水喝了。后巷已長滿青苔,隔墻連著另外一家院子,后來院子里新建的衛生間就置于此,更顯狹滯。

我能想象當年外曾祖父他背著行囊前行的不舍與決意,步伐背影縱使堅定,清淚也必定兩行未止。聽說,那一天的奶奶和妹妹,被族內長輩抱在懷里長哭不起,后來奶奶掙扎眾人的攔阻一路從后巷追到蓮陽橋渡口,外曾祖父的輪渡已遠去了。

自此父女三人分隔天涯兩地,未再見面。

外曾祖父到新加坡后,在一家米行當伙計,后來米行老板見他勤快老實,便將女兒許配給外曾祖父。這樣外曾祖父就在新加坡生活下來,并生下了四個兒子。

關于外曾祖父的第三任妻子,暫稱為S外曾祖母吧。我全憑想象,想必是個溫婉賢淑的女子。聽奶奶說起,婚后這位S外曾祖母知悉外曾祖父在國內還有兩位女兒,便多次寄來銀票、衣物和食品給奶奶兩姐妹,奶奶結婚生下父親時,仍收到來自外番的諸多綢緞衣物和嬰童用品,直到這位外曾祖母過世前,從未間斷。奶奶至今念起,對這位繼母仍心存感激。

關于奶奶的親生母親,那位英年早逝的病弱女子。

奶奶說:“我有些記不起我娘來了。太久遠了,而且那時我歲數也不大,記憶不深”。



(二)前來尋根的舅公

80年代前后,刮起了一輪回國訪親潮,潮汕地區作為有名的僑鄉,周邊鄰里總有親戚從海外來訪,歸僑的消息和活動在我們村非常熱鬧。1989年,中斷通信30余年之后,新加坡舅公的消息在這一風潮中出現了。

三舅公兒媳老家在潮陽,離我家不過100公里左右,且又同為潮汕鄉音緣故,親情的紐帶就容易牽系起來。三舅公托親家四處打探,輾轉詢問,終于了解到奶奶及老姨的住處。聽到鄉人來報時,奶奶積聚多年的淚水傾瀉而出,這幾乎是我第一次見奶奶如此動情痛哭,驚心動魄,似乎要把對父親多年的思念和怪責,一并傾瀉而出。

即便是像舅公這樣出生地、成長地均在新加坡的老一輩,依然心中存有原鄉精神和家園意識,雖不是落葉歸根,但尋根訪祖似乎是多數人無法撇開的精神追問。

1個多月后,三舅公攜妻子、女兒出現在我家里。當時我正在鄉里小學讀二年級,鄉人對于來國外親戚這件事,似乎極為熱衷宣傳,竟有鄰居跑到學校告知我和妹妹,說家里來了番客老舅,要我們回家認親戚去。小孩子向來喜歡湊熱鬧,我和妹妹在稟告老師請假后手牽手邊跳邊鬧高興回到家中。家里人頭擁擠,親戚幾乎都趕來了。奶奶的4個兒子、3個女兒,老姨母、姨丈公及2個兒子、1個女兒也到齊了(還差一個女兒外出未在家),上下20多人,家里從來沒有這般熱鬧過。

自然是一輪姐弟相認,哭哭啼啼。奶奶這次倒是比較節制,沒有如初次聽見弟弟消息那么激動。倒是老姨,抱著舅公哭成淚人,眼淚鼻涕就在舅公的淺藍色的襯衣上涂抹了一片,甚是動情。眾人又七嘴八舌地向舅公舅婆介紹著兩個家庭的基本情況。后來,舅公舅婆說要給兩位老姐姐及姐夫敬茶(在老家據說結婚時要給長姐、姐夫敬茶,算是補禮),并從懷里掏出了一個紅綢布,從里面拿出三只手表分別送給奶奶、老姨母、姨丈公。然后父親等眾兄弟姐妹又分別給舅公舅婆敬茶。

我倒是對舅婆充滿了興趣,便悄悄打量起她來。涂著鮮艷的紅色唇膏,燙著卷發,帶著金絲眼睛,身材消瘦修長,甚為優雅,好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摩登女郎。在熙攘的人群中,她始終似乎保持著情感上的距離和冷漠。

舅公的女兒,我的表姑,大概17-18歲左右,個頭不高,膚色有點黑暗,穿著淺藍色牛仔褲和白色T恤,簡單有活力。她對大陸的一切都感到新鮮,總拉著我們小孩子問東問西,一副非常好奇的樣子。

在這一場熱鬧的認親,其實真正有感情觸動的,就是三位老姐弟。但感情的根基也應有限,從來未見面,忽然說對面這個人和你有著血緣關系的姐姐或弟弟,這種感情迸發點,我后來感覺還是不夠強烈的。如果是見到外曾祖父,那奶奶兩姐妹的表現,應該才是更發自內心的激動和思憶。不過聽舅公自己說,在四兄弟當中,他和父親模樣最接近了。奶奶姐妹大概也是見到舅公,就會忍不住想起記憶中年青的外曾祖父吧。

父親的兄弟姐妹,幾乎都是各懷心思,那時都在掂量著這個番客舅舅能帶來什么好處。大家都理所當然地以為國外生活的人都是富翁,番客親戚是來撒錢的。小屁孩如我們,純粹覺得熱鬧就是好玩,就興奮雀躍。這一天,全家人排列凌亂地照了一張照片。許多年以后,在這張人頭晃晃的照片中,我一直找不到自己,直到孿生妹妹指認說右下角她后面那顆冒出來的頭就是我。我才半信半疑地覺得應該是我吧,可見當時照相時有多凌亂。

舅公除了帶給奶奶姐妹倆手表外,還帶來了幾個旅行袋的舊衣服,他們在國外穿過退下來大概有5、6成新的舊衣。就是這些舊衣服,到了國內也都成了搶手貨,新潮的款式,艷麗的顏色,讓親戚們爭先搶奪起來。母親在這場搶奪戰中給我們拿到了一條連身裙,白底黑格,前面有一片花色拼接,料子硬實,質地柔軟,有些像加厚的真絲料,夏天穿起來很涼爽。由于身高和體格在小學5,6年級基本定型,變化不大,那條裙子我從5年級一直穿到大學。直到大學二年級,終于將它依依不舍將它捐出去了。

三舅公在四兄弟中經濟條件最好,在新加坡開了家二手車行,兼做汽車維修。此后的二十幾年里,三舅公一家隔兩三年便會回國旅游并順道來探望奶奶和老姨,最近一次是在2014年元旦攜二舅公一并過來參加我弟弟的婚禮。在過去的這些年中,奶奶和老姨兩家常因舅公的帶來的禮品或是寄過來的禮金分配問題而不時有小爭吵,斤斤計較。這是市井小市民生活的一個側面,在我看來多數爭執極不必要,而他們竟也樂此不疲。



(三)素未謀面的爺爺

爺爺未能進入我的記憶,他在我出生前1年多已逝世。且未留下一張照片或者畫像。對我而言,他就像是一個模糊而隱秘的影像。我對他的了解,來自奶奶、父親、母親以及叔伯等親戚的片段式描述中。

奶奶說父親相貌最像爺爺,我印象中的爺爺就如父親一樣高大、健壯、俊朗。以前總覺得等父親年老了,就能感受到爺爺的神韻,如今每每回家目睹日漸蒼老的父親,對當年的爺爺似乎有了更具體的念想了。

爺爺過世的時候,才62歲,因食道癌離世。

爺爺喜歡寫毛筆字,寫得一手好字。奶奶認識的有限漢字,聽她說就是當年站在爺爺背后看他寫毛筆字學得的。奶奶每每在我拿起毛筆寫字的時候,總會在一旁說:“要是你爺爺在,肯定很疼你們姐妹,肯定很樂意教你們寫字的……”

“我十九歲嫁給你爺爺”。奶奶說,洞房花燭夜,是她第一次見到爺爺。按照慣常的封建家長婚姻模式,洞房等于初遇,并不稀奇。

在家人的講述中,爺爺算是位讀書人,愛寫墨字(毛筆書法),喜歡看書,會拉二胡。

有一年,爺爺在外行船,家里飯桌上便能見小魚小蝦,這是奶奶家生活水準最好的短暫時期。在嚼著地瓜和著白粥的貧困時代,這算是極豐富、極高端的舌尖享受。所以父親兄弟姐妹幾個,特別盼著爺爺行船歸來,可以來頓大餐,解解多日饞,補補小營養。

父親說,他小時候的零食,就是酸甜的辣椒膏。如果能跟奶奶要到1分錢帶著我的二姑、小姑一起到干果店買點辣椒膏,回來幾個小孩用手蘸舔著吃,似乎就是記憶中童年的幸福時光了。

爺爺的忌辰是1978年的農歷年28。不必言說,那個新年家里肯定是靜寂陰暗且悲痛的。當別人家歡天喜地迎新辭舊的時候,我的奶奶、叔伯姑媽正在經歷失夫、失父之痛。

爺爺的忌辰(頭七)里,有人曾說見過爺爺還在祖屋前后出現過,大伯的女兒我的堂姐,當年只有3歲,據說有一天手里拿著鍋巴站在門口舔著。大伯母剛好出來倒餿水。

“映如,你剛才去哪里了?鍋巴是誰給的?”

“是爺爺帶我去公社的廚房拿的”。堂姐咬著鍋巴,頭也不抬說。

大伯母把餿水桶一放,拖著堂姐就進屋跟奶奶匯報去了,奶奶正躺在床上哀傷,眼神一亮,又瞬息暗了下來。嘆了口氣說:“你爺爺還舍不得離開這個世界呀!”

孩子的話,難辨真假,可這次奶奶一家都當真了,都想著爺爺還掛念著孫女,在魂魄未離體的時候,來帶著她去玩去找吃的。對了,爺爺生前當過村里公社的伙頭(廚師)。而公社隔著幾公里,堂姐從沒一個人去過,常理來說3歲的小孩是不可能獨自一人走那么遠去拿鍋巴的。

再后來,村里又有人說深夜見到爺爺牽著一個小孩在油車后巷走過。奶奶又感嘆說,那孩子應該是老二家的啦(二伯父曾有一夭折的幼兒)。

這些帶有迷信成份的描述,在后來的我們聽來,似乎可信度不是特別高,但人們還是傳得神乎其神。而奶奶,是寧可相信真的存在。

家里習慣在每年的冬至祭祖。我在讀小學期間,幾乎每年都跟隨父親、大伯、二伯及堂哥、堂姐一起上山拜祭祖父。墓碑描色、放金銀紙條、除草是例牌的掃墓動作。拜祭品一般都是五生(雞、鴨、鵝、魚、蛋)或三生(五生中任搭三種)在拜祭過程中,加上水果、糕粿、餅干等等,也算豐盛。只是挑著拜祭品上山、下山,在荒山雜林中一路走來,也蠻辛苦。我們小孩子經常會跑到后山去玩,找樹上掉下來的松球,找各類野花。印象中最喜歡的是梔子花,有點像雞蛋花,白色的花瓣、淺黃色的花蕊,又有一陣淡香,非常可人。每年的祭祖,好像成為家族的一次聚會,也是孩子們的一種樂趣。大約是1992年左右,爺爺墓地大概因為征用的原因,重新遷徙新址。父親兄弟幾人忙碌了一番,爺爺墓前門庭一新,家里親戚也都相信祖墳風水更上一籌。

人都有許多愿望,未能完成的,都寄托先祖顯靈或找到一塊風水寶地,習慣拜托給了先祖。心存寄望總是好的,但更需靠自己一步一步去努力。

如今算來,奶奶守寡已38年了。有時我挺佩服她,不知道要在多少個失眠夜里和思念濃密對話,要在夜里落下多少眼淚,才能獨自從容面對這30多年來的月圓月缺。



(四)堅強而樂觀的奶奶

外曾祖父到國外之后,奶奶和老姨由族內叔伯代為撫養,和她們的叔叔、堂叔一家住在一座方形的院子(奶奶姓陳,我們習慣稱為陳厝舊宅)。鼎盛時期,這座院子住著5戶共約30口人。而我們姐弟5人,都是在院子里出生的,我和雙胞胎妹妹,在這里居住了10個年頭,度過了童年時代。這是后話,另起再述。

奶奶和老姨母幼年的生活,總體還是不錯。有眾多堂兄弟姐妹和睦相處,族人也算寬厚相待,偶爾還能收到外祖父他們寄來的信批和衣物,信批可托人在香港換成中國銀票,倒也衣食無憂。

1940年前后,動亂時期,日本鬼子進村。來的忽然,無處可逃,奶奶及幾個姐妹被長輩安排躲在中堂大廳的神龕下面,用厚厚的稻草遮身。可是日本鬼子依然要用刺刀插一下稻草堆,搜查一番。幸好稻草夠厚,或是日本鬼子沒有那么多耐心搜查,幾個女孩子,哆哆嗦嗦、極為幸運地避過了一劫。后來老人們都說是先輩的神靈在保佑她們。

奶奶在外曾祖父遠走他鄉的第5年成婚,嫁給爺爺離開了陳厝舊宅。

爺爺家在蓮上鎮,和奶奶所在的蓮下鎮挨著,距離4~5公里左右。爺爺比奶奶大8歲,比較魁梧,而奶奶身高不足1.5米,現已收縮到1.4米左右吧,身材特別嬌小,行動卻利索得很。想來當年的奶奶站在爺爺身邊,應是一副小鳥依人的模樣。

爺爺和奶奶生了8個孩子,其中一個夭折,剩下7個按男女分別排序:大姑、大伯,二伯,父親(排行三),二姑,小叔,小姑。到了大姑媽結婚的時候,奶奶還懷著小姑,挺著大肚子張羅大女兒出嫁事宜。小姑就比大表哥年長一歲,兩人一直相互陪伴長大。

? ?鄰鎮的親戚家提出領養小叔的想法,他們家只有三個女兒,缺男丁。當溫飽成為家里首要問題時,爺爺奶奶權衡再三,同意將15歲的小叔過繼過去。小叔自然不肯,總覺得被父母及兄弟姐妹所拋棄,但那邊生活條件稍好,不必再穿哥哥們二手三手退下來的補丁衣服,有粥有飯有咸菜,慢慢也心安并融入新家庭。后來這親戚家的大女兒成為我們的小嬸子,小叔就如入贅女婿,奶奶也就明確把小叔子當成了外嫁女來對待。

爺爺家境貧寒,劃分家庭成分時歸集到貧下中農的行列。一大家子蝸居在60多平方的屋子,所謂的屋子其實就是一條3米多寬、20幾米長的狹長通道,安置了三個小房間,一個灶房。孩子小的時候,經常按男女分類兩張床就搞定了。大伯成家時,爺爺在屋子旁邊的洼地加建一間小平房。到了二伯結婚的時候,二伯和父親住的房間成了婚房。父親就要到堂弟家借宿,有時在東家,有時在西家。

父親雖也長得一表人才,但因家里窮,婚事一直沒著落,是當時的大齡“剩男”群體。直到27歲的時候,經村里媒人撮合,母親見他顏值高忘了看家底,才結束了單身狀態。

父親和母親剛處對象不久,爺爺就開始吃不下飯,喉嚨痛,變得消瘦,有時還要臥床休息。據奶奶回憶,爺爺對這個準媳婦比較滿意,每每從外面做工回來,一進門就問老三那位有沒過來吃飯。后來臥床那段時間,母親有空也常來陪爺爺說說話,聊聊天,安撫他的情緒。

爺爺病情開始惡化,家里商議趕緊操辦老三的婚事。母親就在1978年冬天“趕兇”嫁給父親的(潮汕地區有習俗,一般家里長輩過世后要前后間隔三年才能結婚,如果小孩已經有對象了,發現家里長輩快不行的時候,就會趁著老人家過世前趕緊結婚)。

父親結婚的時候,家里實在騰不出多余的一間房,奶奶想起陳家舊宅在老姨出嫁之后,一直空置,經充分溝通后,決定讓父親以外甥身份入贅到外曾祖父家,相當于陳家后代。這開啟了父親后“伺外祖”(拜祭外家祖先)的歲月,直到現在,外曾祖父那邊所有的親戚往來、人情禮儀、過節祭祀等事情,都是父親在操辦,代舅公他們履行后輩職責。

正是這個機緣,讓我此后有機會近距離深入了解奶奶娘家的故事,并見證、親歷這座院子的變化。

陳厝舊宅中屬于外祖父家的物業只是大廳右側的兩個房間,父親的婚禮便在這里倉促舉辦了。

除了床是新購置外,其他家當皆是臨時拼湊,兩把凳子是奶奶家騰出來的,舊餐桌不知是哪家親戚退下來的,一對沙發茶幾是從母親姐姐(我的大姨)家搬過來。還好大姑送來一個小衣柜作為賀禮,加上母親的嫁妝——一臺鳳凰牌26寸自行車,一臺上海縫紉機,才有了點新氣息。

父親婚后1個多月,爺爺終于熬不過新的一年在臘月28走了。辦完爺爺喪事的第二年春天,奶奶委托有威望的二老叔主持,宣布了父親三兄弟的分家決定。一個10多口人的大家庭開始以小家庭為單位各自獨立生活。分家后贍養奶奶的責任,自然就由大伯,二伯和父親來分擔了,奶奶每月按旬輪流在三個兒子家中“吃伙頭”(居住、吃飯),而尚待閨中的小姑則跟著長兄、我的大伯一起生活。

就這樣,30幾年后,奶奶又重回陳家舊宅生活。每月在我家的10天,倒讓她歡心,門前屋后,不是親戚就是舊時相識,聊天串門,消遣節目也多。

后來我們姐弟五人陸續在這里出生。自從有了第三個妹妹,奶奶過來我們家的時候,晚上就帶著我和冰睡覺。奶奶的床簡陋,兩個條凳為床腳,鋪上三片整齊的木板就拼成了床。再在墻上頂上四個釘子,拉條繩子掛起蚊帳,就成了我們婆孫三人晚上的天地了。

拼接型木床也實用,拼拆方便。要是奶奶沒輪到在我們家,夏天晴朗的夜晚,父親就把床板一拆,搬到院子里斜靠著屋檐下的臺階,變成矮滑板。我們幾個小屁孩特愛這樣的夜晚,大人搖著蒲扇納涼喝茶聊天,我們在矮滑板上玩樂,數星星。玩累了一人一塊木板倒頭就睡。等到夜涼了,暑氣消退,父親再把我們一一抱回里屋。

奶奶不識字,偶爾從聽收音機聽來的故事,也會以她的理解轉述給我們聽,但更多的是講些日常生活中的小趣事,只是多數我都不記得了。

一直到我七八歲左右,家里買了一張1.2米的折疊木沙發床,我們才和奶奶分床。沙發床白天當沙發用,晚上打開來,我們姐妹四個橫著并排睡,睡姿各異,維持至我10歲搬回蓮上新家。

從我記事以來,印象中的奶奶一直很樂觀,不打牌,愛笑,說話嗓門也不小,但不過分理事,有點無心無肺。爺爺去世后家中很諸多事情都由大伯來牽頭、拍板,父親附議,二伯雖意見多,但最后支持率不高。奶奶也愿意丟給孩子們去決策,樂個清閑。

奶奶耳垂厚實、人中長,據說福相十足。

母親總說:人中長的長壽,不信你們看看奶奶。

這一點確實在奶奶身上得到了印證。

奶奶常年戴著一副最傳統的圓圈金耳環,耳環把耳垂拉得老長老長,洞口也因長年的拉力而變得非常大,可以塞進一顆米粒。

近10年來,奶奶耳聾的情況加劇,又不喜歡戴耳機,跟奶奶聊天說話基本靠吼,輔以動作比劃,或者要靠的特別近,在她耳朵邊大聲說。

越來越年長的奶奶,如今更像個孩子。

變得喜歡打聽事情,有段時間見母親或弟弟妹妹買東西回家,總要逐一問清價格才肯罷休。妹妹們總結出一個規律,即便說少一個零,也可能換來奶奶的一陣唏噓和感慨。

耳聾之后聽不到大家在說什么,奶奶總是著急,老想知道別人談論的話題并參與其中。到后來她已分辨不了自己說話的聲量,有時她一開口,不是以高分貝嚇到家里人,就是聽不清楚她的問話。父親打趣說:別人不知情的,可能會以為是我們家經常吵架,或者整天在責罵奶奶,冠一個不肖子孫的名堂,也不為過。

奶奶總體來說比較開明。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和規矩,也不會墨守成規。比如在一些習俗上,她的尺度也放得松,會說明慣有的做法,但由后輩自己決定,不會有強烈意志要我們務必執行。告訴她一些外面新奇的東西,她也能平和接受,至多來一句:“哦,現在的社會都變成這樣啦!我都不知道啦!”

? ?奶奶愛整潔,也喜新衣。孫女們不時幫奶奶添置衣服,每次都能讓她樂呵呵一陣。但她又總舍不得穿,老說要等到喝喜酒,出去吃飯逛逛,才肯換上。


(五)奶奶的壓歲錢分配藝術

在大家族中,給壓歲錢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奶奶的壓歲錢收配模式一直在調整,兼顧平衡和公平。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思維習慣之一。在壓歲錢的問題上,奶奶此前的處理方式一直存在異議。奶奶的7個女子中,每個家庭的孩子從2個到5個各不相同。每年到了給壓歲錢的時候,就有了不同的聲音,所謂的公平意識開始抬頭,也經常埋怨奶奶偏心。

早年她的做法是每個孫輩按照人頭均價,比如都是10塊。后來孩子少的媳婦,就會有意見了,并且每家給的壓歲錢又不同。“一碗水端平”,不見得是真正的公平,也未能服眾。

后來,奶奶換了新方式——按照每個家庭為單位,給個相同的總數。比如每家都給100塊,而且不論這家小孩多少,都是按照這個總額來。這一來孩子多的家庭,可能又覺得不公,其他哥哥姐姐一人50,為什么我就20。

任何人都習慣站在對自己最有利的角度去爭取最大利益,我想這也是多數人的思維模式。

隨著生活實踐的豐富,奶奶學會了變通,推行“收一半,返一半”的做法。這是她老人家經過多年的摸索才定下的尺度,相對公平的規則。比方說,你這家給我1000壓歲錢,我就給這家孫輩500;你給我600,我就給孫輩300。這種“返現”50%的做法,讓大家有足夠的心理預期,似乎得到了更多的認同,也就延續下來了。當然,若論“輸贏”,依然有“吃虧”或“占便宜”的家庭,關鍵還是依你個人愿意想實際給到奶奶多少,不過看起來仍不失為一種“豐儉由人”的人性化做法。

二伯每年給奶奶壓歲錢最穩定,從90年代的60塊一直保持至今,既未隨著家庭經濟好轉和人民幣貶值而上浮,也從不和兄弟姐妹“攀比”,恰如其分地闡釋了他“孤執”(孤僻而固執)的外號。

(待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818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85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656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47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46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51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41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89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18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60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800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16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45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19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71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20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55評論 2 371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最近王寶強的離婚風波是鬧的沸沸揚揚,寶寶綠變成了今夏最火的顏色了。 人人都在防老王,卻被隔壁老宋翻了墻。 拋開今夏...
    珠言zhuyan閱讀 573評論 0 0
  • 前排路邊最近有人 發財了 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 打麻將打麻將還是 打麻將 我想他們中了時間的 頭等彩
    晶童閱讀 286評論 2 1
  • 何必去談結果,自身的感覺便是自己行為的主旨。 凡事只要有牽涉到他人,便不再能保持初心。 凡事只要有牽涉到利益,便不...
    Koranic閱讀 231評論 0 0
  • 首先引用官網文檔的代碼引入外鍵和多鍵 獲取數據庫對象的一般特定字段的值只需直接使用屬性,但是ForeignKey ...
    syp_xp閱讀 4,959評論 0 3
  • 小約在周末跟朋友玩牌的時候,有一局走了大運,誤打誤撞的居然贏了。小約太開心,要跟大家伙一起分享一下! 牌局: 8個...
    云落霓裳閱讀 588評論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