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保險專業人士這么說:
“世界上來來往往的,有很多種人。但在我眼里,只分為兩種:一種是有保險的人,一種是沒有保險‘裸奔’的人。”
我低頭一琢磨:呀,這么些年,我都在干什么呀?然后再轉眼望一望周圍:原來,和我一樣“裸奔”著的人,還不少呢。
中國人特別不愛買保險。
這是有數據支撐的:
2008年“5.12”地震之后,人均獲得理賠金額是1.9萬元。而2011年日本“3.11”地震之后,人均獲得理賠4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08萬元,是汶川地震人均獲賠額的160多倍。
汶川地震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451億元,其中,保險只賠了十幾億——保險賠款占災難損失的比重僅為0.2%。而世界平均水平是30~40%。
可能會有人說,汶川屬于偏遠地區,保險不普及是很正常的。那么,我們看看全國的數據吧:
2013年,我國人均保費支出是1265.67元,約合204美元。而當年,英國的人均保費支出是4561美元,日本是4207美元,美國是3979美元。全球人均保費支出是652美元,相當于我國的3倍,這還是平均了各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結果。
可能又會有人說,我國的人均保費支出少,那是因為人均收入少——沒錢,當然買不起保險了,不能和發達國家比。那么,我們來比較一下人均保費占人均收入的比例吧:
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人均保費的絕對支出少,而在于人均保費占人均收入的比例太小。也就是說,在同等收入水平下,中國人購買保險的意愿特別低。
最近幾年,我國保險業發展迅速,2016年人均保費支出達到了2258元,合340美元。
但這種增長是由人均收入增長帶來的(2016年人均收入為8866美元),而中國人購買保險的意愿,并沒有太大提高。因為人均保費占人均收入的比例,仍然僅為3.83%。
每人每年花2000多元買保險,乍聽起來好像不少。但如果排除掉其中不得不買的車險,那這個數真是少得可憐。
那么,中國人為什么不愿意買保險呢?
不是因為收入,而是因為觀念。
第一種影響中國人買保險的觀念,是“忌諱”、“不吉利”。
說起來荒唐可笑,但真有不少人是這么想的:“年紀輕輕,買什么壽險啊?”“這么點大的孩子,哪兒那么容易得重疾啊?”“出意外?誰要出意外?呸呸呸,你才出意外,你全家都出意外!”
買保險,就是要考慮一個人遭遇疾病、意外、災難、死亡的各種可能性。而這就犯了很多人的忌諱——他們不愿提到這些可能性,仿佛只要閉口不提,就能避免惹禍上身。
這讓我想起我的外祖母,她忌諱說“死”字;還有我的曾祖母,她忌諱說“完了”、“沒了”。每當我不小心犯了忌諱,她們就會讓我往地上啐幾口,表示“童言無忌,作不得數”,想來真是又可氣又可愛。
老人們老去了,時代也進步了。80后、90后、00后都已經長起來了,這種反智主義的“鴕鳥政策”可以消亡了吧。
第二種影響中國人買保險的觀念,是“因果報應”、“好人有好報”。
印度教的因果報應理論,被佛教吸收了。佛教東傳,又把這種觀念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大多數中國人相信“因果報應不爽”、“好人必有好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因此充滿了僥幸心理,即:“我這么善良,一定會有好運”,“我們全家都是好心人,一定不會遭遇不幸”。
把這種觀念當作安撫自己、平衡心態的方法,這沒有問題。把這種觀念用來分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有一定的道理(在重復非零和博弈中,采取善意策略的人更有可能勝出)。但是,把這種觀念用來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完全說不通了。
泥石流爆發的時候,會考慮住在山谷里的人多么勤勞善良嗎?電線老化、短路、起火的進程,會因為你幫助了貧困山區的孩子而減緩嗎?正常細胞變異為癌細胞,不斷增殖、擴散、轉移,它們會考慮你的心眼兒是好還是壞嗎?
這個世界充滿了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任何不幸的事,都有可能落在任何一個人的頭上——差別只在概率。有些人被概率擊中了,有些人沒有。
“因果報應”的觀念在安撫我們的同時,也在不斷傷害我們。它說服我們相信“我這么善良,不會那么倒霉”,它使我們在自我催眠中漸漸麻痹,它阻止我們采取積極行動、為未來的風險做好準備。
第三種影響中國人買保險的觀念,是“沒出險等于打水漂”、“劃不來”。
買了保險之后,假若不幸發生了,你得到了賠付,心里可能會暗自慶幸:多虧當初買了保險。
可是,假若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你有可能會認為:當初買保險的錢等于“打水漂”、“劃不來”。你把已經繳納的保費看作是一種損失。而為了避免這種損失,你很可能在一開始就不會買保險。
這是一種“損失厭惡”心理。人們面對相同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會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損失帶來的負效用,遠遠大于收益帶來的正效用。在這個例子里,就表現為:人們厭惡“白白損失保費”的風險。
有這種心理并不奇怪,但關鍵是要善加利用。假如你和我一起來算算這筆賬,也許你的想法就會改變了:
小王夫妻手握100萬元,預計他們的資產每年增加10萬元。假若他們中任何一人患重疾,將會花去治療費30萬元,減少收入20萬元(即一次重疾,總共損失50萬元)。假若小王為自己和妻子各配置保額為50萬的重疾險,一共需要花去5萬元保費。那么10年后,他們的資產狀況如下表:
買保險的確給他們造成了5萬元的損失(保費的支出),但更重要的是:成功把損失控制在了5萬元以內。
這也正是買保險的意義:用5萬元的損失,避免50萬元、100萬元的損失,相當于給他們的資產增加了一張安全墊。
這樣一比較,你是不是感覺買保險更劃算?
(待續。下一篇會聊一聊買保險的一些思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