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婆婆早早醒來,準備起床賣菜時,卻左找右找,怎么也找不到昨天晚上穿的衣服。婆婆心中直納悶,晚上睡覺前,衣服明明就放在床邊的呀,怎么會找不到呢?無奈,婆婆只好拿出另一身衣服穿上。
可就在婆婆打開大門時,赫然發現自己的衣服就在大門前!婆婆的心一下子清亮——遇上糾絲幔的了(就是小偷用長竹竿從窗戶進入,竹竿的一頭有倒鉤鉤,正好用來偷取房中物品,特別是衣服,我們這兒稱糾絲幔)。
婆婆住在一樓,睡覺時可能忘記關窗戶,讓小偷鉆了空子。
婆婆自認倒霉,衣服倒沒什么,可衣服口袋里還有賣菜的幾個錢呢,雖說不多,但對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來說,稀罕著呢。
婆婆勿自心疼,可又沒法,只是在嘴里一遍又一遍嘮嘮叨叨,逢人便說,遇人就講。
鄰里王奶奶聽說后,懷疑是不是村里……?
婆婆一聽,頭搖的像撥浪鼓,嘴里一個勁的說,不會,不會!兔子不吃窩邊草,他本事著呢!
婆婆口中“本事”的人就是我們村的
劉三,背地里都叫他小偷,三、四十歲,沒一份正兒八緊的工作,成天混跡于牌場與酒館之間,但他的“本事”村里人有目共睹,人盡皆知。
我們這兒,每年進入冬至,家家戶戶就開始竟相忙著腌制臘肉臘魚,或者香腸什么的,腌制好出鹵的時候,每家每戶門前掛的都是齊刷刷的魚呀肉呀什么的,曬的油亮亮的,人們喜笑顏開,一年的辛勞似乎在此刻煙消云散。
而村里有“本事”的劉三家,卻不急不躁,平常怎么過還照樣怎么過,該打牌打牌,該喝酒喝酒,四鄰五舍都為過年鬧的轟城,不是置這就是辦那,熱熱鬧鬧,而劉三屋里卻一點動靜也沒有,他不割一斤肉不買一條魚。
但 忽夕有一天,劉三門前的曬衣架上掛滿了魚、肉、雞什么的,應用盡有!
村里人心知肚明,有意無意打趣劉三:“哎,你家年事貨托飛機辦的?”那劉三倒不介意,平平淡淡、且非常低調的說:“托您福,辦齊全了,小打小鬧而已。”
此話一出,引得有些鄉鄰羨慕不已,還夸劉三有兩下子。
如果說小偷小摸是劉三的“小打小鬧”,那劉三明目張膽的“偷”,可是村里人公認的“本事”!
一次,村里有戶人家擺喜酒,推杯換盞中,劉三與酒桌上的人打賭,三天之內,要把村里奶孩子的王
二媳婦,穿在身上的花褲子偷到手。如若不然,請桌上的眾人再吃一頓酒。
酒桌上的人當即應賭,下桌之后折身將此事告知王二媳婦,并許諾,只要三天之內不讓劉三偷去,就給她做一套上下全新的衣服。王二媳婦兒自是滿心歡喜,決計這三天日日夜夜都穿在身上,不讓劉三得逞。
一天、二天過去了,王二媳婦愣是沒讓劉三尋著機會。
第三天中午,天氣異常的熱,王二媳婦的孩子哼哼嘰嘰吵著睡覺,于是,王二媳婦兒一邊哄孩子睡覺,一邊自己也迷迷糊糊與孩子在院子里的涼床上睡著了。
那劉三一看這情形,瞬間一個鬼點子計上心頭,他撒腿跑到屋前的河邊,抓起一把長著青苔的淤泥,躡手躡腳地放在王二媳婦的身下。
王二媳婦睡得暈暈乎乎的,手無意間碰到自己身下滑溜溜的東西,心想,準是孩子拉屎了,便不加思索地脫下了褲子。
而劉三就等著這一刻呢!褲子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到劉三手中。
事后,王二媳婦后悔不已。打賄事件之后,劉三成了我們村里公認的有“本事”的人,至此,劉三在村里像得了“軍功章”一樣,走到哪,還有幾束羨慕的眼光追隨。
人們怎么呢?以為“恥”的東西,反以為榮?
媽媽在我們兒時起,就講《從小偷針,長大偷金》的故事給我們聽,讓我們懂得“偷”是如何不可取,如何害人,如何讓我們黑白分明的看待這個世界,可人們怎么呢?
偷本就是一種可恥、見不得光的行為,人們為何用另一種眼光界定它的意義,讓它“魚躍龍門”,讓它在陽光下正大光明的生存?
偷東摸西的人,以前像一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而現在倒認為是有幾把“刷子”有“本事”的人,那正人君子作何界定、情何以堪?
不可否認,有些小偷誠然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有些小偷或許就是好逸惡勞、好吃懶做之人,他們往往想通過捷徑,不勞而獲,過上人們眼中的幸福生活。
然而,想走捷徑、想取巧的人,最后都往往都走了彎路,甚至有一日,連自由也賠進去了,這樣的人算有“本事”嗎?
看著這個世界,看著此刻寫的齊溜溜的文字,我看著看著,仿佛自己此刻便也是一個有“本事”的人。
齊帆齊寫作課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