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想知道,科學家怎么知道幾億年前的氧氣濃度?答案在于同位素地球化學。微笑生物死了以后,留下的氧的同位素。
在石碳紀的森林里,蜻蜓長到大得像烏鴉。
第一批陸地脊椎動物
生物是怎樣從其演變成第一批陸地動物的的,目前還沒有定論。部分原因是因為缺少有關的化石。
這件事要管一個叫做埃里克 賈維克的瑞典人。他們在20世紀30-40年代需要一種總鰭魚,據說是四足動物,人類和其他會行走的動物的祖先。考察小組發現了魚甲龍化石,賈維克不讓任何人參與,并聲稱魚甲龍是四肢五指的爬行動物,是陸地動物的祖先。
1998年去世以后,科學家立刻重新對樣本仔細研究,發現魚甲龍甚至都不是五指,而是八指,鰭的結構也支撐不起自身的重量,這種動物很可能不會走路。
自從路上有生命以來,它由四個所謂的大王朝組成。
第一個王朝 包括行動緩慢有時候很笨重的原始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這個年代最著名的是異齒龍,不是恐龍。實際上是一種下孔亞綱動物。(下孔亞綱是顳颥下部有一個孔,雙孔亞綱有兩個孔,缺孔亞綱 ,調孔亞綱 (只有上部一個孔))后來每個支部又分成若干分部,其中有的興旺,有的衰弱。
第二個王朝缺孔亞綱產生了鱉,一度似乎要處于主宰地位,成為這個星球上最先進最致命的物種。由于基因突變,他們沒有占據主導地位。下孔亞綱分為四支,其中有一只闖過了二疊紀,進化為原始哺乳動物,稱為獸孔目爬行動物,構成了第二大王朝。
第三個王朝,恐龍王朝。獸孔目爬行動物運氣不佳,他們的表親雙亞孔綱在進化過程種,繁殖能力很強,有的進化為恐龍,獸孔目爬行動物漸漸證明不是恐龍的對手,基本上從記錄中消失,少量進化為毛茸茸的穴居小動物,在很長時間里作為小型哺乳動物存在,等待何時的時機到來。它們等待了1.5億年。
第四個王朝:恐龍王朝告一段落,是哺乳動物的時代。
在地球上,說句實在話,物種死亡是一種生活方式。滅絕對于受害者來說總是壞消息,但是對于一顆有活力的行星來說似乎是一件好事情。(但由于人類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滅絕另當別論。
地球上已經經歷五次大滅絕事件——依次在 奧陶紀、泥盆紀、二疊紀、三疊紀、白堊紀。
對于差不多每種情況無論大規模滅絕還是中規模滅絕的原因我們都迷惑不解,至少有20個可能的黑手被認為是原因或主要幫手,包括全球變暖、全球變冷、海平面變化、海洋氧氣大幅度減少、傳染病、海床大量甲烷泄露、隕石和彗星撞擊、超強的猛烈颶風、強烈的火山噴發、以及災難性的太陽耀斑。
太陽是一臺大馬達,它興起的風暴是極其巨大的。一次普通的太陽耀斑——我們地球上甚至還注意不到——釋放出相當于10億顆氫彈的能量,向太空拋出1000億噸危險的高能粒子。
電磁層和大氣層通常會把這些反射回太空,或者把他們安全地引向兩級(產生美麗的極光)。一次極大的耀斑相當于普通耀斑的100倍,可以摧毀我們的稀薄防御層,暴露在光里的大部分生物都會喪命。
6500萬年前的KT事件,為什么會給恐龍帶來滅頂之災呢?而鱷魚、蛇、蟾蜍、水螈、蠑螈以及別的兩棲動物一個都沒有滅絕?
1 首先它確實威力巨大
2 它的角度恰好合適,當時的氧氣濃度比現在氧氣濃度高10%,容易著火,而且是撞擊在由含硫豐富的巖石構成,于是就形成了理算氣霧,下起了足以灼傷皮膚的硫酸雨。
剩下的30%是怎么存活下來的呢?為什么纖纖弱的動物能安然無恙的逃過這場空前的災難?
有些物種有著相似的生活方式,或者形體相同,一個物種存活下來,另一個物種卻收到嚴重的影響。如果真的事件發生億歐真的烏煙瘴氣,那么很難解釋許多昆蟲能存活下來。
比如珊瑚,珊瑚只要水溫發生1攝氏度左右就有可能死亡,那么它們是怎么挺過撞擊造成的漫長冬天的呢?
還有許多難以解釋的區域性差異。滅絕在南半球似乎不如北半球那么嚴重,特別是新西蘭幾乎完好無損的挺過來,而它又沒有穴居動物,連它的植物都絕大部分幸免于難。然而這次災難時全球性的。許多問題我們搞不清楚。
鱉時代
有的動物再一次興旺包括鱉,恐龍滅絕之后很可以稱為鱉時代。顯而易見,家住水中很有好處。KT撞擊消滅了將近90%的陸基物種,水起了防火防熱的作用。
經常有人提出錯誤的看法,認為只有小動物才挺過了KT撞擊。實際上,在幸存者當中有鱷魚,它們不僅很大,而且比今天的鱷魚還要大3倍。不過大部分幸存著確實是行動為宜的小動物。哺乳動物覺得自己非常適應那個環境。
在長達1000萬年的時間里,哺乳動物小心翼翼,保持著很小的體形,在第三紀初期,要是你有紅貓的個兒那么大,你就可以稱王稱霸了.
但是很快,哺乳動物的個頭大大的增大了。早年的浣熊遷移到北美以后,就成了和熊一般大小的兇殘動物了。
有幾百萬年時間有一種名叫“泰坦鳥”的不會飛的是肉大鳥,可能是北美最兇猛的動物,它肯定是存在過的最威武的鳥。它的身高3米,體重359千克以上,它的喙能把差不多任何動物的腦袋扯掉。它橫行了5000萬年。
生命想存在;生命并不總是想大有作為;生命不時被滅絕。生命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