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7月31日下午非常榮幸和高新區的一些教研員們在八一中學現場聆聽了有數學特級教師吳正憲主持的《聚焦學科本質的深度學習教學設計:以“數的運算”為例》的教學研討活動。期間教育科學學院馬云鵬教授做了關于聚焦學科本質深度學習教學設計的分享,觀看了吳正憲老師三個關于數的運算的課例(小數意義,小數除法,加減乘除復習課)視頻片段及三位教研員對三節課例的點評,讓我對深度學習的概念理解的更加多了一些。在教研員們對課例的點評中,我感受到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知識,溝通內在聯系和建立學科內部結構整體化,系統化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要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做一位有心的老師,在教學設計方面要多注意對數學學科本質的滲入和揭示。
? 做有心的老師,讓學生成為有效的傾聽者
? ? ? 吳正憲老師在小數除法的課例中,口述了一個數學情景問題,吳老師讓學生邊聽口述邊進行記錄,進一步發現問題和解答。我看到學生的記錄內容,有的比較繁瑣力求能夠寫出吳老師所說的每一個字;有的寫的比較簡單,僅僅記錄了幾個詞,但是卻不能展示出這個問題的核心內容,不能找到這道題的關鍵……這個環節帶給我很多的思考。我們的孩子為什么不知道怎么記錄呢?是沒有聽清楚吳老師說的話還是其他原因?這又讓我想到自己班級里的一些孩子,我想是孩子太缺少這方面的練習,孩子們不會傾聽,找不到關鍵詞,不會有效快速的分析題意,用最簡單的語言記錄自己心里所想的表達。
? ? ? 想到此,真心慚愧,不能怪我們的孩子們,想想自己,身為數學老師,關于孩子們的傾聽能力,分析問題,有效記錄與表達方面的訓練一是很少,而是不系統。在本學期開學以后,我希望能和自己年級內的老師一起有續地開展一些問題研討,開展一些針對這些問題的小研究,幫助孩子們可以成為一個有效的傾聽者。例如:在教學中可以學習吳正憲老師的做法,練習學生的傾聽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在每次解決問題前認真讀題的時候就進行重點關鍵詞的劃線,或在一節課結束后讓學生進行簡單概述,說明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做有心的老師,預設孩子的疑惑點
? ? ? 吳老師在“小數除法”一課的學習時,當97÷4用整數除法的思想豎式計算之后,發現“余下1元錢”。學生們就開始有疑惑“余下的1元錢”怎么分呢?有的孩子說每個人多1元,這樣的說法顯然不正確;有的學生開始猜測,說這時候每個人應該付的錢在24元和25元中間;有的學生開始嘗試著換算單位力求計算出具體答案是24元幾角……看到這樣的情況,顯然吳老師早有預知且非常淡定地問學生們:“余下的1元錢怎么分?”其實,這是吳老師早就預想到的學生的迷惑點,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問題。顯然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也就解決了小數除法的本質。看到此,我不由得感嘆吳老師設計問題的高妙。不著急給學生說出答案,一定讓每個學生都有經歷思考和探索的時間。通過一道題就能讓學生理解小數除法的本質,引導學生們的深度學習。做有心的老師,在每一節課上都要進行有心的設計,吳老師做到了。
做有心的老師,處理好“承重墻”與“隔斷墻”的關系
? ? ? 何為知識的“承重墻”與“隔斷墻”呢?這個問題就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數學問題的學習本質,問題本身它的框架結構以及思考看似不同問題之間他們又存在著怎樣的內在關系。“承重墻”與“隔斷墻”的問題是本次學習活動研究的重點。作為每一個數學老師,要有鉆研的意識與能力,要能主動研究數學知識本質的精神。做有心的老師,老師們應注重挖掘算理本質,老師們要把教給學生支離破碎知識點的習慣轉化為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實質內容,建立數學知識整體結構,建好“承重墻”,打通“隔斷墻”的重心上來。
? ? ? 做有心的老師,讓我們的課堂上呈現出學生樂學、愛學、善學、會學的生動活潑局面;做有心的老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中堅持教書育人,重視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發展;做有心的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形成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完善人格的統一。老師們要處理好知識本身和知識之間的關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