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老葉,一個不斷進擊的奶爸。
家有二寶,姐姐球球6歲,弟弟火火4歲。希望你喜歡我們家的故事。
01
如果現在請你講一下,你家小朋友的優點。
……
很可能,你一下子想不起來,孩子有什么優點。
我問過一些朋友,他們努力回想,冒出來的也都是一些很抽象的詞,比如可愛、善良、熱情。
現在再請你講一下孩子的缺點?
……
很可能,你能馬上就列一堆缺點出來,并且非常具體,從早上不起床開始,一直可以講到晚上不睡覺。
可能,我們都太關注孩子的缺點,而很少注意到孩子的優點,更別談表揚了。
事實上,大部分父母都很少表揚孩子,覺得小孩一表揚就會驕傲自滿,抱著“為孩子好”的心態,處處以挑錯的態度對待孩子。
孩子想要獲得父母的表揚,簡直比登天還難。
我聽到最揪心的一句話是,“你再努力也很難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揚。”
其實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父母的肯定。
我看到過一段話,寫得很好:
“天下所有人都瞧不起你,但是你爸你媽認為你行,你內心里就有底氣。
但如果從小家里人就瞧不起你,你后來再有才華,你的內心可能都是陰暗的,很難感到幸福和快樂。”
臺灣著名作家三毛的經歷就是最好的例子。
她在《一生的戰役》說道:
“我一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三毛的父親)欣賞我。”
一天深夜,她的父親看到這篇文章很感動,留下了一句話:“深為身邊有這樣的小草而驕傲。”
三毛看到后,淚流滿面地寫道:
“(等這句話)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你今天親口說出來,才抹殺了我在這個家庭永遠抹殺不掉的自卑與唏噓。”
02
孩子最需要什么?
我覺得孩子最需要的,
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肯定和表揚。
游戲治療專家吳麗云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故事。她的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還沒上一個月,她就被老師約談了。老師向她反映,孩子上課時總是坐不住,還與小朋友交頭接耳,嚴重影響課堂秩序。雖然最近有點進步,但整體還是坐不住。她聽到這個反饋后感到非常挫敗,但一想,兒子天性就好動,這么表現也不奇怪。
回到家后,她并沒有把老師的原話講給孩子聽,而是很開心地告訴他:“今天老師在媽媽面前重點表揚了你呢,說你以前上課只能安靜地坐住1分鐘,現在都提高到3分鐘啦!老師還說,他相信你一定會表現得越來越好。媽媽覺得也是!你想想接下來你還可以怎么做呢?”
兒子當時并沒有說話,只是略帶羞澀地藏起了自己的興奮心情。
幾天之后,他很有成就感地回來告訴媽媽:
“媽媽,我今天在座位上坐了很久很久都沒有動哦!”
“是嗎?你是怎么做到的?”媽媽抱過他,很好奇地問。
“我就告訴自己的屁股不準動呀!”孩子回答得很天真。
又過不久,孩子又回家反饋自己上課時越來越遵守紀律,因為他告訴了嘴巴,不許它張開;管住了脖子,不準它扭來扭去。
事實的確如此,孩子改變了很多,連老師也驚訝于他的進步神速。
03
你看,贊美和肯定的力量是多么強大。
如果當初,這位媽媽回到家后,是批評孩子,那孩子還能這么快改變嗎?
恐怕不僅不會改,還會因為“媽媽的否定”而心生自卑吧。
現在,很多父母也開始認識到“挑錯、批評式教育”的壞處,意識到“贊美”的重要性,但他們總是被孩子的“缺點”蒙住了雙眼。
我想說的是請戴上一副“優點放大鏡”,發現孩子的優點!如果看不到優點,贊美就無從談起!看到優點,是贊美的起點。同時,請認識到,孩子是在試錯中成長的。對孩子犯的錯誤寬容一些,從錯誤中看到孩子的優點,而不是只盯著錯誤。
(1) 茲維卡和孫子的故事
舞動導師茲維卡,當年他大孫子5歲,他買了很昂貴的音樂會門票。進場時,孫子說:“爺爺我害怕。”茲維卡說:“哦,我看到你很害怕。那我們離開吧。”然后他說:“這不是錢的問題。”他給孫子買了最喜歡的玩具皮球,說:“你能勇敢表達自己,我為你高興。”來源:網絡
(2)我家的故事
有一次,球球又“走丟”了。
她今年上幼兒園大班,放學后回到小區玩,過了一會就無影無蹤了。
奶奶找了很久都沒找到,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最后才發現她在同學家。
如果是你們家孩子不打招呼,跑到同學家,害得老人擔驚受怕、滿世界到處找,你會怎么對孩子呢?
不打一頓都算好了吧。
換了以前,我也是這樣,肯定要狠狠批評一頓。但我已經學會了戴“優點放大鏡”,試著找優點。結果我發現,是因為她的小伙伴摔傷了,她想幫忙,才帶著小伙伴去同學家涂藥的。我一句批評的話也沒有,而是看到她身上“熱心幫助他人”的優點。
我對她說:“雖然你忘記給奶奶‘報備’,但你熱心幫助小伙伴,爸爸覺得這種行為很棒,值得表揚。”說到這里的時候,我看到她的眼睛里冒出光來。我接著鼓勵她說:“以后你也肯定會記得通知奶奶,對嗎?”“嗯!”她鄭重地用力點了點頭。果然,后面再也沒有發生過類似“不辭而別”的事件了。(詳細經過可點擊球球挨打記)
(3)葉圣陶和四顆糖的故事
大教育家葉圣陶做過小學校長。
有一天,葉圣陶在小學校園里逛。他發現一個小男孩,舉起了一塊大磚頭,想要朝自己的同學砸過去,葉圣陶看見了,趕緊沖過去制止了小男孩,并且要求小男孩放學之后到校長辦公室來一下。
因為有事,葉圣陶并沒有馬上回辦公室。當他回到辦公室的時候,小男孩已經在那里等他一段時間了。
他發給小男孩一顆糖,說:
“你比老師來得早,說明你比老師更準時,這是老師對你準時的獎勵。”
小男孩很吃驚,他以為自己會迎來一頓急風暴雨的訓斥,但沒想到來的卻是細語溫和。
更令他吃驚的是,葉圣陶接著拿出了第二顆糖,對小男孩說:
“剛才你聽老師的話,把磚頭放下了,這說明你尊師重道,是一個好學生。”
小男孩半信半疑,不敢相信地接過了第二顆糖。
但是沒想到葉圣陶又拿出了第三顆糖,他對小男孩說道:
“我聽說,你拿磚頭打人,是因為那個學生欺負別的小朋友。這塊糖呢,還是是老師獎勵你的,因為你富有正義感。”
小男孩接了三塊糖,已經淚流滿面。因為在他以往的教育中,都是呵斥,從來沒有人這么肯定過他。
葉圣陶看到小男孩兒有所啟發,便接著拿出了第四顆糖,他笑著說:
“這塊糖呢,也是老師獎勵給你的。老師相信你以后會用更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依靠暴力,你能做到嗎?”
小男孩笑著點點頭,拿著四顆糖,蹦蹦跳跳的走了。
04
需要注意的是:
現在很多家長能看到孩子的優點,但贊美起來用力過猛。
小朋友隨便唱一首歌,五音不全,爸爸媽媽就開始熱烈鼓掌起來,毫無底限;
小朋友隨手揮毫作了一副“龍卷風”的畫,其實就是一團亂麻的線條而已,便被爺爺奶奶夸成了“未來的大畫家”;
小朋友背了一首古詩,父母表揚的字數是古詩字數的十幾倍......
這樣的“贊美”,不夠真實,沒有給孩子真實的外界反饋,是一種敷衍式的贊美。
我們沒有必要,每時每刻都贊美孩子。
在值得贊美的時候,再贊美,而不是泛泛而贊。
05
同時,請非常具體地贊美孩子。
以前,我夸孩子經常是“很棒”、“不錯”、“厲害”、“好樣的”。
現在想來,這樣的贊美其實很空洞、乏力,聽久了一點感覺都沒有。
就像有人夸你美一樣,如果對方只說一句“今天你好美呀”,然后就沒有了,你是什么感覺?
如果對方除了說“今天你好美呀”,還加上“這個口紅的顏色好配你,把你臉蛋襯得更白嫩了。”
你的感覺是不是更好?是不是覺得對方真會聊天?
同樣的道理,夸孩子也要具體地夸。比如上文提到的:“你能勇敢表達自己,我為你高興。”“雖然你忘記給奶奶‘報備’,但你熱心幫助小伙伴,爸爸覺得這種行為很棒,值得表揚。”“你比老師來得早,說明你比老師更準時,這是老師對你準時的獎勵。”
夸孩子具體的動作,這樣孩子才知道,自己是哪里做對了。下次他還會做這個正確的動作。你贊美什么,就是強化什么。
06
我們家兩個娃歲數相差不大,以前經常吵架打架,給他們講道理、批評懲罰都試過了,沒用,后來我嘗試著去贊美他們。
有一天晚上火火在吃“毛毛蟲形狀的軟糖”。
他一邊吃一邊玩“毛毛蟲糖”,
玩得正開心的時候,姐姐一個不小心,把“毛毛蟲”的“頭”給弄壞了。
他超級生氣,又哭又鬧,淚珠兒大滴大滴滾落下來,
還舉起小手,下一秒就要打姐姐!
但,最終,那舉起的手沒有落下。
他居然沒有打姐姐。
那一刻,我真的為他感到驕傲。
我趕緊表揚他,說:
“你在很生氣的時候,還能做到‘不打人’,這點非常棒,做了好榜樣。”
有一天晚上,球球和弟弟在床上玩游戲。
她不小心把弟弟的“被子城堡”(用被子堆成一個小山包的樣子)弄亂了,弟弟哭鬧著要她‘復原’,
她耐心地弄了很久,
但弟弟不滿意,哭鬧著一會說“不是這樣的”,一會說“不是那樣的”......
我在房間外面聽了都心煩得很,
但球球還是沒有生氣,而是很耐心地給弟弟‘復原’,還心平氣和地問弟弟:
“是不是這樣?”
“不是這樣嗎?”
“那是什么樣的,你和姐姐說。”
雖然最終還是被弟弟氣得離開了房間,但她已經非常有耐心了,我覺得特別棒。
當時我就表揚她,說“你剛才一直耐心地給弟弟‘復原’被子,我覺得你很有耐心,特別棒!”
就這樣,在運行過一段時間的“贊美教育”后,現在兩個孩子的成長很快。
雖然還是會吵架、打架,但次數明顯少了很多。
而且兩個小朋友也越來越懂事,讓人感到欣慰。
07
無贊美,不成長。
批評很難讓孩子人進步,只有贊美和認可,才能讓孩子獲得信心,他才有能量去改變。
讓我們戴上“優點放大鏡”,一起真誠而具體地贊美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