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 ? ? ? 有一天,子路在石門這個地方過夜,旱晨起來,有一個晨門問子路,你從哪里來?子路說從孔先生那兒來。這個晨門說,就是那個姓孔的孔丘?那個明知道做不到,硬要做的人嗎?
? ? ? ? 這個晨門為什么這樣說?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隱士,很有學問,道德也好,對孔子就非常的佩服。古代有所謂的“小隱在山林,大隱于市朝”的說法。當隱士跑到山林中是小隱,是消極的,是孔子所謂的“辟世”“辟地”。而有些人一生在做官,在最后臨死時,才知他在當隱士,此即“大隱于市朝”。
? ? ? ? 大家為什么要當隱士?因為對時代沒有辦法。晨門自己是隱士,但他只是小隱,他對于孔子卻評價很高,認為他是大隱。就說孔子并不是不知道做不了,他是明知道做不到卻硬要做。
? ? ? ? 孔子為圣人,重心就在這個地方。孔子的難學之處也在這里。而如老子、莊子等很多學問高超、修養深邃的人,知道面前這個時代無可挽回,他們就退隱了。后來唐代有位知名的文中子,本名王通,寫《滕王閣序》的王勃,是他的孫子。他儒、釋、道三家的學問都通。在隋煬帝的時候還年輕,有志于天下,但到處碰壁行不通,看到當前的時代不宜施展才學,于是退下來講學,培養下一代,教化年輕的學生,傳播種籽。后來唐太宗的開國名臣,如房玄齡、杜如晦這一班人,都是他的學生,他的目的達到了。所以他死后門人都尊謚他為“文中子”。他也算是大隱于市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