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名女大學生辱罵外賣員的事件頻上熱搜。
說實話,這件事情能登上熱搜,挺讓人感覺意外。因為現在絕大多數人對外賣之類的從業者都挺尊重和理解的,遲送、錯送甚至不送,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就經常碰到外賣小哥,人還沒到,電話先來了:“哥,不好意思,路上堵車,我先點簽收了啊”,或者就是:“哥,真對不起,車壞了,晚一個小時到,我先點訂單完成了”。還有一次我點了50斤大米,送到樓下,“哥,下來拿下唄”!這多大的事,我能不答應嗎?但是如果我們確實有點不方便,就和小哥好好溝通一下,大家都是人,相信都是能夠互相理解的。
所以這件事情能上熱搜,而且還是二度熱搜,確實讓人有點不太理解。也許這是外賣員與大學生之間身份的對立。現在大家對教育都挺重視的,只要是涉及到學生的事,關注度都挺高,很容易聯想到學生的素質問題,學校的教育問題以及教育的體制問題等等。
其實這只是一個個例。事情原本很簡單,肯定是女大學生有錯在先,而且一錯再錯。信息填錯了,不僅不道歉,還理直氣壯的辱罵,言語非常難聽,優越感特強,對外賣小哥的侮辱感極強。咋聽之下,確實讓人受不了這言辭,為這位外賣小哥深感不平,所以很能理解他的心情。不過如果因此就把工作辭了,那就是外賣小哥自己的問題了,是不是有點沖動了?女生的辱罵給他的心理和人格是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但也不足以成為他辭職的理由吧?他辭職與被人辱罵并無直接關聯。這個社會上,我們無論干什么工作,都會難免被人誤解指責、甚至受到不公正待遇,這種事并不少見,如果每次受到委屈都表示很受傷我不干了,那是不是過于脆弱了?我不清楚這位小哥有多大年紀,有沒有結婚有沒有孩子,如果還很年輕還是單身,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還可以理解,如果是上有老下有小,又沒有更好的打算,就因此辭職,那還是挺讓人費解的。
不是說我們就要逆來順受,對外人的誤會甚至是謾罵,我們首先力求對方的理解,對方實在過分,我們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慫回去也不是不可以,雖然互慫解決不了問題,還得注意分寸,但總比自己為難自己要好吧,你這辭職不就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嗎?除非你已經有了更好的打算,這次事件正好成為辭職的契機和理由。
公道自在人心。面對別人的無理,我們就算慫不過對方,或者因為種種原因,對別人的指責和誤解只能默默的承受,那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就足以君子坦蕩蕩,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罵人者,只圖一時嘴損嘴快罷了,我們如果和她一味地糾纏不清,那不變成和她一樣的人了嗎?正如一個不甚恰當的比喻,你給狗咬了一口,難不成你再咬回去?
何況這個事情已經曝光,所有人都倒向外賣小哥這邊,譴責這位女生。我想這個時候,整個事件對外賣員的名譽并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這個時候你要去法律起訴人家,不是不可以,而且大概率可以得到適當的補償。只是這樣讓人感覺到沒有必要。事情本身不大,經過協調,互相理解一下,完全可以接受。如果非要把它復雜化,對己對人都不太好。網絡上的口水,我想已經把這位女生噴到差不多了,為什么不給人家一個改錯的機會呢?也給自己一個和解的機會。
寫到這里,我想到了張國榮的一首歌《沉默是金》: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別人,遇上冷風雨休太認真,自信滿心里,休理會諷刺與質問,笑罵由人,灑脫地做人……
笑罵由人,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