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中自然有諸多的故事點綴其中,但是今天我想談的是端午節。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和我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有關。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演變成了吃粽子的習俗。所以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變成為是端午節的風俗。
每年端午節,除了采艾草,戴五色線繩,吃粽子,有些地方還有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比如:武漢漢江、浙江杭州、四川萬縣、湖南汨羅、等等每當那時候, 人們都早早地圍在江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艷隨風飄揚,小伙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著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幅熱鬧非凡的畫面。我想,我們的端午節的習俗一定會很好地傳承下去,也會有更多的下一代知道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然而我的家鄉山東的端午節也是很有特點的,山東所有地區普遍在門口插艾蒿。除了插艾蒿外,膠東部分地區還加插桃枝,臨沂地區則在大門上插柏枝,用以驅邪。
手巧的人還會去做五彩香包,因為五月各種毒蟲滋生,為祛除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俗稱“五毒”,人們用布把艾草包裹起來,外面用五彩的線纏繞好,在做上掛繩,有祛除五毒的寓意。記得我小時候每年都會親手制作桃心的香包,里面放進艾葉,各種顏色的香包,戀愛時期的女孩,縫了香包還可以贈送給心愛的男子。想想二十年前的我們既淳樸又不失溫柔。
端午日的當天還有吃艾葉煮雞蛋的習俗。這天一大早,家人便將新鮮的艾草放在鍋里煮雞蛋。雞蛋熟時,蛋皮變成微綠色,還帶著微微的艾草香。除粽子、雞蛋外,端午節的食品還有涼糕、五毒餅、玫瑰餅、藤蘿餅等。涼糕,用北方特產黃米制成,將煮熟的黃米糕在案板上先薄薄地鋪一層,然后再鋪一層棗子、玫瑰、豇豆泥做成的餡兒,上面再鋪一層黃米糕,放涼后用刀切成菱形小塊,蘸白糖吃。端午節時,許多地方有采藥習俗。俗謠曰:“端午節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藥。”一些用其根莖入藥的植物,至端午時節已經成熟,可以入藥,是采藥的好時節。現在,這些習俗有的已經不被年輕人所知了,其實這好多習俗不應單單從迷信的角度去看,而應看到其中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尊重,人們用豐富的想象力為他們平淡艱難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