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號上一篇介紹了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今天要介紹另一本書,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悉達多》。
之前也沒有讀過黑塞的作品;只是在微信上看到一篇介紹《悉達多》這本書的文章,就被情節吸引了。買來書之后看介紹才發現,黑塞的作品在日本和美國非常受歡迎;在這兩個國家,他是20世紀被閱讀最多的德語作家。其影響力遍及全球,作品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印數過億冊。
生命就是一趟旅程,也是一場修行。追尋生命的意義,就是一場修行。《悉達多》是一本講修行的書,悉達多就是這本書的主人公。不同于其他讓人感覺遙不可及作品介紹的圣人開悟后就直接進入了非常高的境界,悉達多更多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著各種普通人的世俗欲望,但也用一生在堅定地追尋自我。悉達多的心理歷程或多或少會讓我們覺得似曾相識;但悉達多的經歷也并非平淡,而是有充滿了跌宕起伏;但其中也有著明確的精神主線,那就是“人只應服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屈從任何外力的趨勢,并等待覺醒那一刻的到來。”悉達多跌宕坎坷,時而世俗,但又在世俗中追尋到神圣自我的經歷,從未離開過這條主線。
悉達多出生在顯貴的婆羅門世家,與好友喬文達一起長大。從小就在優越的環境中成長,有著良好的學習和修行。其好友喬文達也一直追隨在悉達多身邊。因為自己的聰慧好學及良好的環境熏陶,青年悉達多已經深受人們的熱愛。如果按照這條設定的陽光大道走下去,將來的悉達多就會成為一位大家眼中偉大的智者、一位祭司、婆羅門中的王子。然而,人人羨慕的悉達多自己卻并不快樂,并對自己目前的狀態及將來的按照陽光大道走下去的設定產生了懷疑。悉達多認為,真正的道,是應該存在于自我,在自己的內心最深處。最終沒人任何其他人能夠給自己指出道理,無論是父親、朋友,還是任何圣人導師。現在的生活雖然美好,但卻無法給出悉達多這個答案,也無法阻止他追尋自我的腳步。于是,悉達多逆著父親的意旨,告別了這一切,和路過的三個沙門走上了苦修之路,他的朋友喬文達跟隨著他。
從榮華富貴到一無所有,悉達多堅定地走在追尋自我的道路上。和沙門一起,風餐露宿;但內心卻冷眼看著世俗人的生活,嘴角露出一絲輕蔑。烈日的暴曬,冰雨的沖刷,忍饑挨餓,居無定所;所有身體的苦痛,悉達多都默默承受著,適應著。和沙門在一起,悉達多學會了棄絕自我,沉浸于無我;他學會了齋戒、等待和思考。但心底最深處自我的困惑,經歷長時間的苦修卻仍然無法解答。內心的聲音告訴悉達多,這樣的苦修只是對自我的逃離,只是一劑麻醉劑。悉達多甚至覺得,一碗米酒也能起到苦修中暫時逃離自我而達到非我境界的效果。悉達多告訴自己的摯友喬文達,自己耗費了很長時間才明白,世界上只有一種知識,即真我,它無處不在;而這種知識最大的敵人莫過于求知之渴(我理解類似于我們說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喬文達雖然對悉達多的說法很困惑,但仍然和悉達多一起離開了一起苦修的沙門,繼續踏上了追尋自我之路;直到遇到了喬達摩(佛陀世尊)。
見到喬達摩并親耳聽其講法,對兩人都是一個震撼。喬文達隨即和其他聽講的人一起,皈依了世尊。但當他希望摯友悉達多和他一起加入時,悉達多卻給了自己朋友祝福,祝福他選擇了自己大道路。但這條道路卻不是悉達多終點,他還要繼續走自己的追尋之路。
離開了世尊的悉達多,已經不再是一個青年,成為了一個成熟的中年人。中年的悉達多,堅定地走在了追尋自我的道路上。自己成長過程中曾經的導師:自己的父親、幼年時的婆羅門、青年時追隨的沙門、最后遇見的師尊都隨著自己的青年時代成為了過去。老師和教義可以教給自己很多東西,但無法讓他真正了解自我,也無法教會他關于自我的意義與本質。他突然覺得,自己對自我仍然陌生,是因為之前一直在害怕自我,逃避自我。在之前追尋的道路上,一路上反倒丟失了自我。認識到這一點,悉達多不經意間微笑了,醍醐灌頂的感覺充滿了自己的身心;世界在悉達多眼里展現出來新的光彩:金黃、湛藍、碧綠;河流、森林、山川都是那么的美。悉達多突然醒悟,全新的自己必須徹底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開始新生之路的悉達多,對之前蔑視的世俗生活有了全新的感覺。他來到城里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伽摩拉,并從她那里學習愛;伽摩拉介紹悉達多認識了城里最富有的商人伽摩濕瓦彌,悉達多從他那里學習經商。逐漸,悉達多掌握了經商的竅門,自己也成為了富有的商人,過著和城里所有富人一樣的生活。雖然在他內心深處,他并沒有把這些作為他的最終追求目標;但這樣舒適的生活卻在不知不覺間消磨著悉達多的意志,他已經逐漸和那些城里其他的富人沒有太多區別了,除了內心最深處的自我。厭倦了富商的花天酒地生活,這個自我再次牽引著悉達多。在做了一個奇怪而悲傷的夢之后,他開始反思自己現在的生活。他想起了自己少年時就品嘗過的世俗的快樂,青年時追隨沙門的苦修,重新進入世俗的生活直到現在,竟然已經過去了那么長時間。悉達多意識到這場世俗的游戲應該結束了,他覺得自身之中的一些東西已經死去。當晚,悉達多離開了這座城市,離開了世人羨慕的已有一切,從此一去不返。
悉達多來到了一條大河邊上。他對自己感到了厭惡,想要投入河中清洗自己的軀殼和靈魂,甚至將自己投入死亡。但正在此時,他靈魂的最深處卻傳來一個聲音,突然讓他警醒,讓他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多么愚蠢。疲憊的悉達多回到岸上坐在了椰子樹下睡著了。一覺醒來,他看到了穿著僧衣路過的喬文達。喬文達對穿著富商衣服的悉達多感到驚訝,在和悉達多短暫對話之后,又踏上了自己的旅程。悉達多反思著自己的經歷,他從嬰兒出生時的一無所有,到幼年時成長在顯貴的婆羅門世家,到青年時拋棄一起追隨沙門苦修,到返回塵世之中過著另人羨慕的富商生活,到現在重新一無所有,悉達多突然之間感覺到了重生的快樂。
身體已經逐漸衰老但精神又獲得新生的悉達多凝視著河水,心里充滿寧靜,準備在這里開始自己的新生活。這時候,他遇到了自己做沙門時曾在這條河上渡過自己的船夫維穌德瓦。悉達多向船夫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他覺得船夫是最懂得傾聽藝術的人。船夫告訴悉達多,是河水教給自己如何傾聽,并留悉達多和他一起生活,一起向河水學習。和船夫一起的生活和交流,讓悉達多發現,這個經年累月向河水學習的船夫,是真正的智者。對自我的追尋,并不是那么遙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每天照看小船、稻田勞作之中;更讓人驚訝的是,在這條普通的河水之中,已經蘊含了生命的最終道理。
時光就這么平靜地流逝著,直到有一天,悉達多遇到了喬達摩的信徒要來渡河。悉達多獲知喬達摩已經病重,不久后就會并入涅槃。這些信徒是正在趕往導師身邊的。在這些朝圣者之中,悉達多又遇到了伽摩拉和他自己當年并不知曉的兒子小悉達多。不幸的是,伽摩拉在河邊被毒蛇所咬,在見到悉達多后平靜地告別了這個世界。悉達多把兒子留在自己身邊,然而,已經習慣了城中富貴生活的小悉達多卻無法忍受河邊船夫生活的平淡、辛勞和物質的匱乏,最終自己悄悄逃走了。悉達多無法忍受失去兒子的痛苦,準備回城去找回兒子。雖然老船夫維穌德瓦勸悉達多,小悉達多是在走自己的路,讓他自己去追尋屬于自己的道路,但悉達多仍然無法忍受和兒子分離的苦痛,踏上了尋子之路。當他劃船來到對岸,他聽到了河水的聲音;當他俯身傾聽時,他看到了河水中自己的倒影。那個倒影是多么像當年自己的父親啊!悉達多回想起自己當年是怎么逆著父親的一直加入沙門苦修之旅,現在的自己,不正是經歷著當年父親所經歷的一切嗎?他返回了船夫的草舍,向老船夫維穌德瓦懺悔。老船夫安詳地聽著悉達多的講述,把他領到河邊讓他仔細傾聽河水的聲音。在河邊,悉達多過去所有的經歷又重新回映在自己的腦海,河水的聲音仿佛包含著一切善與惡,快樂與痛苦;這一切共同構成了統一的世界,這一切奔流不息,譜成了生命永恒的旋律~
經歷了這一切的悉達多,不再與自己的命運抗爭,不再感到痛苦,而是充滿了智慧的寧和;這種智慧已經最終達到了圓成,委身于時間與生命之流中,隨流而下,充滿慈悲與同情,與萬物和諧如一。看到悉達多嚴重的寧靜的智慧,老船夫維穌德瓦也好像完成自己的使命一般,安詳地和悉達多告別,獨自步入林中,溶入萬物的圓融統一之中。
喬達摩的信徒喬文達,在聽說河邊住著一位被眾人稱為圣人的老船夫之后,感到了河邊去見這個船夫。當年的摯友已經認不出悉達多了,經提示才驚訝地發現老船夫就是悉達多。喬文達仍在追尋,但希望悉達多能給他指點,希望知道悉達多最終的信條或觀念。但悉達多最終告訴喬文達,知識可以傳授,但智慧不能。人們可以自己尋見智慧,但無法傳授智慧。如同喬達摩一樣,他看穿了人性的浮華與無常,卻仍然熱愛人類,并為此奉獻自己的一生。但悉達多認為,事實比言辭更重要,生平比教義更重要。悉達多之所以將喬達摩視為偉人,是由于他的生平和事跡,而非言論和思想。喬文達雖然無法完全理解悉達多所述,但仍然感謝了悉達多。在離開是,悉達多讓喬文達吻他的前額。就在這時,奇跡發生了,喬文達看到的不再是悉達多的面孔,而是各種千變萬化生生不息的形象,里面包羅萬物,有惡有善,彼此愛戀有彼此仇恨,彼此毀滅又重獲新生。最后,喬文達看到了悉達多的笑容,這微笑和喬達摩并無二致,顯示了過去、現在與未來,溫和而安詳。
就像悉達多面前的那條河流,好像永遠是同一條河流,但永遠在川流不息地向前流動;左腳踏入的河流和右腳踏入時的河流,已經不完全是同一條河流。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河流,每條河流都會流經不同的地形,山川、草原、深淵、平地;世界上沒有兩條完全相同的河流,但最終所有的河流都會匯集到海洋。尋找自己的生命之河,按照自己的方向流淌,最終會尋到屬于自己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