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就是一輩子”,是我從李笑來老師的新書《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里學到的新概念。
說來慚愧,我與笑來老師是同齡人,依照他的話說:“我早已經活了很多輩子。……他們說這是‘跨界’,我說這是‘重生’……”然并卵,在我訂閱“得到——《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之前的那些已逝去的歲月流光里,盡管我與他一樣“已經活了很多輩子了”,但是我的職業生涯依然平淡如水,既沒有體驗過“跨界”的新鮮資歷,也無蕩起過“重生”的激情漣漪。
回望:一不留神所錯過的那輩子
先簡單說一下我個人的經歷:出身于偏遠山村的農門子弟一枚,無令人羨慕之背景,無稟賦異人之天資;有的只是重視教育的父母之期許,辛苦努力的個人之拼搏。因此,我人生的“前五輩子”,盡管談不上有多精彩,卻也還算順風順水(學生時代物質上的極度匱乏,現在看來,確實不值一提了)。小學、中學、大學時期,雖然都不是什么名校,但是學習一直名列前茅。直至大學畢業后,能有幸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進京,就職于一個科研單位。先是在所屬行業從事標準、檢測方面的工作,后調任該行業所屬媒體——雜志做編輯/記者/副主編/執行主編,至今整整20年。
工作后至35歲之間的歲月里,年輕人的躊躇滿志與意氣風發,讓我的工作開展得風生水起,在我26歲時就已做到了部門中層副職(副主編/執行主編)。在這個職位之后的9年時間里,我更是帶領著團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好成績。然而,35歲之后,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的好成績,讓自覺資歷豐富且還算年輕的我有些飄飄然了。現在回想起來,就是從那時開始,自己不注重學習,聽不進同僚的建議,甚至剛愎自用,簡單粗暴。最要命的是開始質疑起自己的主管領導(為部門一把手)的管理能力了!自此,我人生的“第六輩子”開始淪陷在與主管領導的各種較勁中,陷入到人生最大的困境里,并最終在2015年年底鬧得兩敗俱傷!
進入到2016年后,單位順理成章地卸掉了我的一切行政職務,讓我重新做回編輯/記者的工作。可想而知,在體制內領導職務上待了十多年的人,被突如其來的、不被人重視的失落感深深擊中后的那種感覺,是多么的五味雜陳:有自責,有悔恨,有不滿,有抱怨,有無奈,有糾結……不過,最多的還是自省后的驚醒與恐慌:二十年工作打拼下來的單位內人脈及口碑,在胳膊扭不過大腿的現實中,幾乎全部轟然塌下;而自己除了經過十多年的歷練,對雜志整體經營的套路了然于胸、對編輯水平得心應手之外,其他方面如寫作水平、業務資源、溝通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好像真的是乏善可陳了!二十年的工作光陰,最后呈現出這樣的結果,除了不甘心,竟然不知所措了。
思考:找回丟失的自我以獲新生
好在,在這種糾結與惶恐的日子里,我沒有放任自己,并開始學會了對職業生涯進行深入的思考:雖然前二十年的收獲不大,但是也算是一種豐富的經歷。對我而言,前二十年,僅僅是職業生涯的一半時光,未來的職業生涯至少還有二十年。想想我未來的生活還有“好多輩子”呢,不能就此不聲不響地度過吧?是時候該為改變自己做些什么了!
有了“要改變自己”的心思,第一反應就是要主動學習。只有主動去學習,才有可能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換來一個嶄新的自己!
然而這種對“改變自己”的渴望,還是顯得那么蒼白無力。多年來,依靠學生時代的老本過度“輸出”的損耗,讓我走到了“黔驢技窮”的境地!主動學習、如何學習,早都成為了那遙遠的記憶。
唯一幸存的學習源,就是對羅胖 “羅輯思維”的跟隨。
在這種“丟掉安全感”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的惶恐中,我關注并下載了“羅輯思維”傾情推薦的“得到”,其推出的專欄為我送來了福音。笑來老師開設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盡管是在其推出了一個月后的8月30日,才被我收入囊中,但是隨著學習的升入,我確信,我找到了“為錯過的那輩子而改變”的指路人。
收獲:終身學習成就一生的成長
同很多人一樣,在剛開始的學習時間段內,我是以一種“尋找捷徑”、“急功近利”、“湊熱鬧”、“高高在上”的心態來審視這個專欄的。然而,隨著笑來老師成系統內容的不斷推出,我逐漸被震撼到了,同時,我也才真正感知到:越是無知的人,越是自以為是。
笑來老師《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內容每日的更新,以正確的概念、清晰的邏輯、通俗的語言、務實的激勵、親身的經驗……融匯而成,系統性、針對性強,卻不雞血、不雞湯,成為我每天渴望的精神食糧!至此,我才真切體會到,什么叫如饑似渴,什么叫學習根本停不下來!
接下來,我就對這幾個月來自己學習的成長感悟,做一個梳理總結吧,希望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長,更期望能得到“學友們”及笑來老師的指點!
最大的成長感悟與收獲,就是懂得了:唯有終身學習,才能成就一生的成長。
當然,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是沒有什么卵用的。專欄中提供的那些更為本質、更為直接,也是更為基礎的方法與途徑,只有通過自己的積極踐行之后,才會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
首先,我領悟到必須要清空自己原有的許多錯誤概念,重新認識正確有效的概念。比如“注意力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根本不需要費盡心思地去管理時間”、“付費其實是花錢撿便宜”、“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先成為貴人,才會有更多的貴人聚集在你周圍”、“元認知能力是一個人可擁有的最重要的能力”……此時,我才明顯地感覺到,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是多么的迫切!
其次,我在不斷地學習、思考、積累與踐行中,在許多方面發生了改變:1、自我情緒控制有了明顯的進步。以前與家人在溝通與交流時,經常處于極度煩躁、不耐煩的狀態,甚至容易發脾氣。而自從學習了“元認知能力”的知識后,我在這一個多月里,持續地通過“坐享練習”、“發現興趣”、“主動反思”的刻意重復練習,逐步感知到自己做事的耐心比之前強了很多,開始朝著“暖男”進化了!2、做事的心態與注意力有了質的飛躍。以前總是覺得做工作是給單位做,給領導做,除了抱怨,就是找借口怠工;現在能深刻的認識到,做所有事情,最終都是為了自己的價值提升與成長。關于注意力方面,我更是深有感觸:“湊熱鬧”、“隨大流”、“瞎操心”現在基本上與我絕緣了,因此,將“注意力”放在所有利于自己成長的事情上,效率提高了,收益更大了。3、放棄安全感。拿出“向死而生”的勇氣,善與時間做朋友,時常反省、審視自己;通過主動積極的思考,努力尋求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只盯著問題本身;以正確的方式去做正確的事情,不會再有“急功近利”、“一夜暴富”、“靈丹妙藥”等不切實際的想法,而是要通過每天一點點的進步,長期積累,以少聚多,聚沙成塔,滴水成河……自然而然,就會水到渠成,財富追你而來。4、開始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并養成了記錄與留言的好習慣。有了好的學習方法,有了高效的注意力,并切實將所學的概念、知識、理念貫徹到自己日常的實際行動中,讓學習也成為了一種“習慣成自然”的向往。同時,留言與記錄的好習慣的養成,也讓我寫作的素材庫豐富了。實際上,我的這篇征文,大部分內容都是取材于這一個多月來的持續記錄與留言。5、給要做的事情賦予重大的意義,就不需要什么堅持與毅力了。而能做到這些,離不開笑來老師所開設的這個專欄的每一個環節:比如,放棄掉百分百的安全感、擺脫平庸、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避免陷入“湊熱鬧,隨大流,管閑事”三個大坑、活在未來、讓自己的價值大于價格從而成為別人的貴人……以上這些能力的獲取,一貫的耐心與積累當時關鍵。能達到如此境界之后,做事情的興趣及動力自然而然的是處于心之所向、自動開啟的模式了。細心的朋友,可以看出,我這篇文章中,完全摒棄了“堅持”與“毅力”這樣詞匯的使用哦!6、通過學習學習再學習、積累積累再積累,結合自己在文字編輯、整合方面多年的積累核心優勢,逐步打造自己“多維度”的競爭力,并著手規劃自己接下來“一輩子”的事業(現在已經有了個人優勢分析、定位、目標,以及近三個月、半年、一年與三年的詳細工作計劃,包含任務分解、實現途徑、所用方法、風險預估、調整預期等內容)……
其實,通過這個專欄的學習,我收獲的成長太多太多。但囿于篇幅所限,只好待以后我再持續不斷地在專欄留言中,與大家一起分享吧!
不過,最后我還是抑制不住地要做一下總結(這可是飽含了我血淚痛的感悟啊):1、尊重他人,才是莊嚴自己的最有效手段;2、做工作,不是為了任何人,歸根結底是為自己;3、一定要把時間當做朋友,放棄管理時間的企圖;4、注意力是個人最寶貴的資源,確保注意力放在利于自己成長的事情上;5、元認知能力是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必須抓住一切機會拓展個人多維度智識的層級;6、放棄已有的安全感,積極擁抱未來!
展望:愿未來幾輩子都是艷陽天
遇到得到之前,總是糾結于自己已過不惑之年,有些人、有些物、有些事都已看透。
因為在我看來,過了天真感性的年齡,就應該不喜怒形于色,澎拜之情只能壓心底。
回首過往的從業經歷:順境中的瑣碎忙碌,困境里的幽怨哀嘆,蹉跎了歲月,消磨了時光;
梳理曾經的心路歷程:得意時的意氣風發,失意后的長吁短嘆,放縱了無知,扼殺了激情。
夢中驚醒后,驀然發覺,20年已然彈指一揮間,可惜時不待我。
痛定思痛時,欣然發現,20年足以成就一片天,所幸來日方長。
我們的萬世師表孔夫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 聞道有先后,行動更迫切。
慶幸自去年年底,在我以狹隘的職業格局,阻斷未來的良好發展之決定后,并沒有從此沉淪下去。在短暫的消沉之后,我開始了真真正正地反思、反省過往的一切,梳理得失,吸取教訓,總經經驗,重新定位,新設目標,擬定計劃,付諸行動,以期重新出發。因為,知錯能改,知恥而后勇,善莫大焉!
《衛靈公十五》中也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欣慰自己還能積極尋找正能量來驅逐心魔,打開心結,剖析自我,以寬廣的視野重建生活格局。學習與健身成為了現在的日常,尤其是關注了幾個優秀大咖的公號后,更是深知自己學習不夠,積累不多,視野不足,理解不透,滲透不及,代入不深……所以,主動學習,積極付諸行動,想必皆有surprise!
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的時候,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寫了一本書,叫《走到人生邊上》,對于人世間的一些事情進行了梳理與思考。她在書中坦承:“認識自己,豈是容易!”同時,她還認為“只要能認識自己的缺點,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
以楊絳先生的學識與修養,臨近暮年,還在孜孜不倦地尋真知、求灼見,我們后生小輩還有什么借口不珍惜這大好時光,不跟隨這美好時代而追求進步呢?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今,沒有了職位,沒有了負擔,沒有了心結;現在,多了自如學習的時間,多了自我思考的空間,多了自律成長的世界。
雖然,自己需要充實的東西很多很多,前方的困難更是不可預測,但是,都說人生能有幾回搏?一生能有幾個20年?再不付出就真的晚了。因為,職業生涯的第一個20年已有所缺失,所以,第二個20年絕不能留有遺憾!
展望未來的職業生涯:當善用理性的思考,多些認真的打磨,不抱怨不強求,竭力而為;
期盼以后的生命場景:應巧使感性的豁達,少些無謂的糾結,有目標有行動,坦誠相見。
畢竟,時光尚未老,歲月仍俊俏,所有可能都還在,那就再往前走一步。或許,自此,我的人生又是一片艷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