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接到電話,被抽到當評標專家,而且是異地。給企業內部評標,算起來是公差,但差旅費又由代理公司出,似乎又不是公差。一般這樣的異地評標我是拒絕的,嫌麻煩,來去最少得兩天,唯獨只有老家和必經老家的這個城市基本不拒絕。
母親元旦后過生日,2025年元旦比較特殊,不再調休放假,只有一天,要么節前休假回家,要么節后休假回去,總要休一次。自從孩子上大學起,父母生日,每年必須回去,過一次少一次,這個日子無論如何都是要回去跟他們一起過的。正巧周五接到電話,周一也就是30號評標,可以先回老家陪父母兩天,29號再繼續往北前往目的地,反正是順道,直接去也是要經過的,算起來沒有增加額外的費用,一就二便,而且休的還是2024年沒休完的假期,劃算,這算盤是不是打得滴溜轉?于是毫不猶豫就同意參加了。
今天原本打算給母親提前過生日,但小妹夫說沒空過來,只好作罷,反正人不齊,那就生日當天再慶祝吧。不想母親在家里做飯,中午好不容易游說一向節儉的母親同意在外吃,小妹推薦了一家缽子館,確實是兒時的吃法,那個爐子里全是碳火,四個火鍋缽缽放在上面燉,沒有用酒精爐。
小時候在鄉下,逢年過節,家里來了客人才會備幾個缽缽菜,顯得客氣,自家人吃飯,一般就一個爐子,大雜燴的一起煮,大多數時候都是一鍋肉,里面燉上蘿卜或者煮些大白菜,從滿鍋油油的肉燉白菜吃到只剩些清湯,倘若那鍋肉不夠肥,白菜又下得多了些,湯早就沒油味了,母親還會擱些自煉的豬油放進去,只要有豬油,那白菜吃起來就仍然美味。
八個人點了十一個菜,連老板都說夠了。菜一上桌,就感覺很有冬天吃飯的暖意,四個缽缽熱氣騰騰,香味四溢,小炒菜也還正宗,都是家常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稍咸了點。吃到一半就發現菜點得實在有點多,剩了不少。其實我不是一個鋪張浪費的人,只是母親有個習慣,要是菜看著不特別多,她絕不會放開吃,有時候人多都不會上桌,就在廚房隨便兌付兩口。多點一些,又怕浪費,母親才會沒有負擔地吃。
其實現在的條件比起小時候,已經算是不愁吃穿,也不必過于節省了,但母親一貫的省儉始終沒有變。我提議到外面吃,母親一般還能勉強同意,雖然心里一百個不樂意,小妹若提出來到外面吃,母親必然是要發脾氣的,我能理解,母親是為小妹好,她負擔重,掙錢不容易,小妹也懂,但并不能接受母親的好意,兩人在這件事上往往有分歧,還總產生些隔閡。
也許我算是最體諒母親的,也是最懂和最像母親的女兒。年輕時,我也像母親一樣從不亂花一分錢,雖說錢不是攢出來的,但對于一個普通工薪家庭來說,花得少一點,積累就多一點。在母親的示范和引導下,我沒有攀比的習慣,更沒有高消費的習慣,只買所需,不必要的一律不買。有段時間網上流行斷舍離,我就在想,我好像一直在踐行這種極儉風,沒有什么可斷可舍可離的事。
想起先生提起他奶奶喜歡講的一句話,覺得還真有道理。老人家說,人一生用多少東西都是有定量的,用多了有罪。老人家的想法很樸素,無非是覺得不應該浪費。對于習慣浪費和大手大腳,甚至是奢靡的人來說,確實值得思考,你浪費掉的物質,其實是占用了他人的,這個他人包括子孫后代,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無止境地供應,對于一個世紀之后,會演變成什么樣子,我們無法判斷,但至少眼下,我們可以做到的是不浪費。哪怕那是你花錢買的,你也沒有權力去浪費子孫后代的生存基礎。
吃一餐老缽缽火鍋,勾起了一點回憶。碳火爐的懷念,回不來的其實是味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