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聽到新聞:男生為了追求女生,擺下心形蠟燭,搞了好大陣仗,圍觀群眾無不心動,唯有女神無動于衷,拒絕交往。這種堪稱“直男強撩”的表白方式,除非二人早已芳心暗許,否則如此突兀表白,怕是被拒絕的可能遠遠超過欣然應允吧。
直男常常忽略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的心理建設需要一個過渡期,過分單刀直入只會引起反感。今天我們安利一個提升,叫做“登門檻效應”。
01“登門檻效應”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目的是說服兩個居民區勸人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時,直接向人們提出這個要求,結果接受的比例僅為17%。在第二個居民區,選擇不同的方式,先提出一個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即: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愿書上簽字。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后,再向這些人提出豎立:“小心駕駛”警示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占達到了55%。這就是“登門檻效應”。
人們喜歡給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在安全駕駛請愿書上簽字的時候,居民就默認了自己支持安全駕駛的身份,獲得了身份認同。為了維護這樣的身份,同意豎立標語牌也就不難理解了。
好啦,我們已經了解了“登門檻效應”,生活中它能幫我們解決哪些問題呢?
首先,改善人際關系。比如直男追女神,直接表白要求成為情侶,缺少心理過度,往往會被拒絕。如果我們迂回戰術,先提出成為好朋友的要求,女神就沒有拒絕的理由了。
其次,自我激勵。舊的陋習不容易改變,尤其是我們習慣了陋習帶來的舒適感。違背以往的規律,讓我們難以下決心改變。運用登門檻效應,給自己設定一個很小很容易達成的目標,像登臺階一樣,逐個完成挑戰,實現目標。
最后,營銷策略。推銷的難題往往在于人們對陌生人的界限感。一個熟人安利你一件東西,我們通常會心懷感激,如獲至寶立馬去買。但換成是陌生人,我們就會擔心上當受騙。利用登門檻效應,不急著推銷產品,而是先跟客戶熟絡,從陌生人變成熟人,界限感消失了,推銷成了推薦,購買產品也就順其自然了。
02“拆屋效應”
說完了“登門檻效應”,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看似矛盾的“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在《無聲的中國》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
人們會在拒絕別人的請求后,往往會產生愧疚感。這時候,如果對方再提出一個相對較易接受的要求時,出于彌補對方的心理,常常會選擇盡量地滿足他,而不太愿意連續兩次擺出拒絕的姿態。
我們再拿直男表白被拒一事做例子,女神拒絕了直男交往的請求,心生憐憫。這時候,如果直男改口,詢問女神可不可以一起吃飯。那么女神同意的幾率會很大。
在拿制訂計劃,比如健身、減肥吧。你的朋友邀請你一起健身,“敢不敢365天每天晚上跟我一起去健身房苦練兩個小時?”肯定會嚇得你連連拒絕。這時候如果對方改口:“那我們就這周每天去半個小時吧!”試想一下,你還會再拒絕嗎?
好啦,“登門檻效應”和“拆屋效應”我們就聊完啦,快點實踐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