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我參加了一個Meet Up的普通話交流活動,Meet Up是這里的一個社交平臺,有很多不同類型的興趣組,如科技,學習,語言文化,戶外活動,健康養生,創業,寫作,電影等等。
參與者可以自己作為活動組織者,也可以作為參加者。比較類似國內的“互動吧”。
活動組織在一個咖啡廳,每周末都有,已經舉辦好幾年了,除了普通話還有西班牙語,日語,法語等。
普通話區域有來自臺灣,新加坡,重慶,山東,四川,印度,廣西,吉林,加拿大各地的人。
其中印度的男生G,微軟的程序員,大學畢業一年,學了兩年半的中文,但是全程交流無多大障礙,還會好多流利的口語化表達,當然除了古詩詞,文言文,繞口令不會(這對我們好多本國人來說都有一定難度)。而且關鍵是,他還是自學的。
我說,我們一般是從初中開始學英語,但是學了這么多年,很多人還是啞巴英語,很少有人能像你說中文這樣流利。
他說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不好(這個我也承認),學習英語的初衷就是為了考試,怎么能學好呢,而且英語只是其中的一門學科,時間也不密集。
還有漢語的文法不難,有自己的系統,只是聲調很麻煩,一個字都有四個音,如果聲調弄混了,意思就差遠了(這差不多是他的原話)。
02.
跟他交流很久以后,我分析了他能在這么短時間自學好中文的原因:
00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G說他很早就對中文感興趣,覺得中文的發音很好聽,但對中國本身不是很感冒,也沒有說一定要到中國去生活,只是單純對這門語言感興趣,想選擇學一門外語,所以中文是最佳選擇。
雖然很不理解他的邏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中文真的學的很好,尤其是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可以這么流利地交流。
興趣是可以激發出來的。
我一直覺得好學生是夸出來的,記得初一的時候我們開始學英語,當時所有的同學都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們從最簡單的ABC字母和音標開始學,也試過把一些單詞標上相對應的中文發音。
當時老師覺得我發音還比較標準,就讓我帶班上的同學讀音標,因為老師經常夸獎的原因,我越學越有興趣,之后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的時候,老師夸班上的一個女同學英語書寫工整,還讓其他同學傳閱,因為那個時候經常會聽寫單詞,后來老師說那個女同學在寫單詞的時候會把音標,中文意思都寫出來,而她的成績也上升了很多。
所以,剛開始老師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前期要做好引導工作,找到學生的興趣點,經常夸贊他們,這會取得不一樣的效果。
002.模仿的重要性
我們經常會說英語學不好是我們沒有那樣的語言環境,其實只要你愿意,環境是可以自己創造的,不一定非得要出國留學才能學好英語。如果在海外生活,只是跟中國人交流,不走出去的話,也學不好英語的。
環境是很重要,都說如果你的周圍都是說英語的人的話,你不學也沒辦法,這是一種被動的方法。但我們也可以主動地學。
記得初中剛開始學英語時,我的啟蒙老師她的語音語調不好,四川口音很重,雖然她的教學方法很好。她當時給我們的建議是,如果你想擺脫川味英語,就去買教科書的磁帶,然后跟讀。
當時我是班上為數不多的幾個真正的去買了磁帶,然后花時間一句一句模仿跟讀的認。
過了一段時間后,我很明顯的發覺自己的語音語調變好了,美式的發音,我的老師也很驚訝,所以模仿真的是很好的方法。
而G,他用的方法也是在網上下載課本,看視頻,模仿跟讀。
003堅持學習
G在讀大學的時候,因為時間比較充裕,每天會花好幾個小時學中文。后來在微軟工作,每天還是會花接近1個小時的時間鞏固,然后平時只要有時間,就會參加Meet Up或其他的線下活動。
對我來說,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以及畢業后一直都堅持學習英語,它早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一旦你產生興趣,而且對你有用,堅持也就不是那么難了。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還是很感謝我當初的啟蒙英語老師——沈老師,雖然她只教了我們一年時間,但奠定了我的興趣和基礎,而大學又將英語做為專業,現在來到英語為第一母語的國家,真正的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英語作為一門國際語言,它是一個交流工具,但是它不僅僅是一個工具,也可以為你打開一扇門。
之前在成都人民南路逛街的時候,看到胡歌代言的英孚英語的廣告詞是:
英語有多好,世界就有多大。
英語有多好,社交圈就有多大!
希望跟簡書的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