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日和一朋友聊天,頓感她沒有平時那樣緊張倉促和對時間的敏感,問其原因,說是在場內上班的女兒女婿今天回市里自己家收拾整理,就不回來吃飯了。
? ? ? 我們是朋友,也住同一棟樓好多年了,對他家情況還算了解,年輕時為兒女上學、生活、出門補課等繁雜事務操碎了心,如今不僅兒女已到中年,就連外孫女今年都考大學到外地求學去了(外孫女上高中時,女兒女婿中午是要輪流回市里給孩子做飯的)本來女兒女婿就只剩上班這單一的事情,卻不料他們竟嫌棄食堂飯菜吃的多了,膩了,口口聲聲愿意回家來吃,這回周一到周五父母就像又回到伺候兒女上學的階段,定時定點在中午下班時間給準備好飯菜,還得調樣做,上午時間出去采買,葷素還需要搭配,至于一月二十幾個工作日,中午一個人按照20元算,整月下來差不多要800+元補貼了。至于經濟上兒女如何補償老人,這是人家家事,外人沒有必要操這份閑心,只是這么有規律地占用父母的時間空間就覺得不是太合適,想想看父母辛苦多半輩子,熬到退休,本來可以享受自己的養老生活了,卻又攬到這么一出無期無限的甩不掉的買賣,如若老人樂于此事也可以說他們“老有所為”,只要精神快樂也算是兒女對父母的精神紅利派發,可我明明在她的敘述過程中聽到了一聲嘆息,足以說明有種無奈情緒包含在里面。
? ? 說到此我聯想到同樣是一對夫妻還在上班時,接近退休的年齡,老公中午完全有條件回家吃飯,但他堅持吃食堂,說是他不回家老伴就可以少做點飯,簡單點,吃完還可以休息一會兒,當時聽了這話還有幾個同時事覺得新鮮,畢竟離家幾百米只因為疼老伴,就天天中午吃食堂,也沒有吃得膩不膩這一說。
? ? 單看兩件事似乎各有道理,但仔細想想老兩口幾十年來風雨同舟一起走過,即使年齡大了沒有那么多甜言蜜語和形式上的浪漫,但時時事事體貼入微充分說明一切的關心體貼盡在“潤物細無聲”中,令人羨慕,比起現在的夫妻來說少了張揚個性,多了包容忍讓,更沒有動不動就說分手的任性。這不由讓我想起身邊那些夕陽下相伴相隨散步遛彎的老夫妻,他們的人生中有過多少你儂我儂,有過多少你疼我愛唯有自己最清楚,只攜手夕陽的背影就足以見證了他們對愛情的忠貞。看來那種關于人到老年一靠老伴,二靠自己才是最靠譜的說法。
? ? 還有種父母兒女之間和諧關系的說法叫:“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是否都能夠在生活中兌現,真不可妄言,養兒防老的傳統有沒有過時正在被無數事實驗證著,不是兒女不孝,是他們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不得不面對很多無奈,至于如前所說的那樣的并兒女不是沒有,甚至還占有相當大比例,回到一句老話叫做“父母養孩子天經地義,孩子孝父母只能是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