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一直是多蘭電影的重要元素,無論是驚艷戛納的《我殺了我媽媽》還是這部《媽咪》。同樣是支離破碎的單親家庭,依賴而又隔膜的母子關系。不同的是《媽咪》多了些愧意和成熟,少了些年少張狂。從《我殺了我媽媽》到這部“《我媽媽殺了我》”,五年來,多蘭一直在堅持著自己對母親的那份執念。
抽煙喝酒滿嘴臟話的單身母親和暴戾多動的兒子,母親擔心兒子惹是生非,兒子急于表達對母親的愛,兩人的關系游走在崩潰邊緣。新鄰居凱拉的出現緩和了母子間的關系,一時間其樂融融,三人好像都看到了幸福和希望。然而出來混早晚要還的,兒子之前惹的禍還是打破這份脆弱的平靜,在巨額賠款面前,母親不得不低頭。出于對兒子的愛,母親即使出賣肉體也無所謂,但兒子卻接受不了,接受不了這樣的母親,更接受不了這樣無能的自己,在《我為她而活》的音樂聲中,全片達到高潮。
影片中,男主將1:1的銀幕拉開是本片最大亮點配上wonderwall激昂的音樂非常具有沖擊力。
也許是兒子自己都覺得自己太難管了,擔心有一天母親不愛自己了。母親告訴他:“天下沒有哪個母親會突然不愛自己的孩子 ,只會越愛越深。”即使是愛也要向現實低頭,因為這個兒子自己失去工作,支付巨額賠款,這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人已經趨于崩潰。在那美好到不真實的光影中,母親看到兒子順利畢業結婚生子,度過了正常人幸福的一生。。。這一切也只能是憧憬了,因為她已經做好了那個決定。“把你送走,不是因為我不愛你了,而是覺得你還有希望”。雖然這是無奈之舉,雖然母親在最后反悔了,兒子還是不可避免的走上不歸路。在那個平靜的下午,兒子帶著對世界對母親的歉意義無反顧的奔向窗外,奔向屬于自己的自由。
片中主要人物都或多或少有心理問題,母親暴躁大條,兒子暴戾易怒,鄰居更是有語言障礙。盡管電影核心是母子,但鄰居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鄰居的家庭看似美滿,長期的生活壓力讓她羨慕這對母子的無拘無束,并渴望參與進去。鄰居的出現在一定 程度上填補了這個破碎家庭的空缺。三人在相處過程中,互相救贖,互相依賴產生一種很奇妙的情愫。當鄰居告訴母親自己要搬家離開后,母親突然崩潰。在她看來,鄰居是一種寄托,是“這個家庭也曾幸福過”的見證人。現在鄰居也走了,自己真成了孤家寡人。
似乎多蘭把魁北克法語里所有的臟話都丟到了《媽咪》的劇本里。也許是深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兒子即使跟母親說話也同樣罵罵咧咧,出租車司機、超市收銀員、鄰居大叔警告不要用這種言語跟母親說話。但在這種家庭環境成長起來的 兒子似乎只會用臟話表達自己的感情,無論憤怒,悲傷,失望,恐懼亦或是愛。在我看來,兒子對母親的愛是帶有畸形的,表現在他對母親肢體動作和瘋狂的占有欲上。史蒂夫對垂涎母親肉體的鄰家大叔充滿敵意;在起居室與母親大吵將母親掐住脖子按在墻上,母親說“你讓我窒息”這種窒息更多是精神層面的;同母親一起跳舞時,史蒂夫將雙手伸到母親的胸上,但旋即被母親打落;在光線暗紅的臥室里,史蒂夫深情地問母親還愛自己嗎,之后更是吻上了她的嘴。兒子對母親的愛已經游走在倫理邊緣。
在我看來愛有很多種表現方式,兒子自己辱罵母親,卻不許別人罵,母親打兒子,卻不許別人打。這些都是他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別人家庭的親密無間是愛,母親兒子的相愛相殺也是愛。最后母親將兒子送走依然是愛,因為她覺得“還有希望”。只是這一次,愛終于沒有拯救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