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往往發生在你邁出第一步的那一刻。清朗打卡20天學習小結。
17年過半的時候,我開始做后半年計劃,英語學習像往常一樣赫然排在首列。跟一心想學好英語的同學一樣,我無數次在這個坑里跌倒又爬起來,暗暗在心里跟自己較勁,也在計劃夭折的時候問自己,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為什么其他計劃能順利進行而英語不行呢?這次我試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跑步,一度是我最不喜歡的運動方式,總認為跑步枯燥無趣、運動方式單一且見效緩慢。但是工作以后,在衡量過可投入時間和可供運動的環境后發現,只有跑步可以進行。于是下定決心,開跑。跟著Keep的初級跑步課程練習了一段時間后,參加了30天每天跑步5公里的活動,再之后執行了新的跑步計劃,現在已經進行到第9周了,累計跑步292公里,并共享跑步計劃給身邊的幾位同事和家人,他們也一起加入跑步大軍。自認為在跑步這件事上踐行得比較好。那么拿跑步計劃舉例,當我決定開始跑步時,我都做了什么?
0.直接去樓下開跑,圍著停車場繞了15圈。估算自己大概跑了3公里,腿部酸痛一周,腰部有尖銳疼痛感,無法做跳躍類的動作,直接休息了一個月沒有運動。這次跑步體驗讓我備受打擊,但不影響我要跑步的決心,于是有了下面的工作。(不建議大家進行“自虐式”的運動)
1.下載APP,可以記錄跑步距離和時間,清晰的看到跑步成果。(keep)
2.各種途徑篩選相關書籍并學習,了解跑步的注意事項,避免傷病,科學跑步。(《愛上跑步的13周》、《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些什么》)
3.列跑步計劃,留出休息時間,給身體適應過程。(13周跑步計劃)
4.準備好必要裝備,開跑。記錄跑步日記,觀察自己的身體反饋,根據問題修正計劃。
5.跟蹤自己的思想動態,發現自身動力不足以支撐自己執行計劃時,加入小群體,用他律代替自律。(keep跑步打卡)
類比以上,對英語學習計劃擬定如下:
0.聽說讀寫無論哪個方向,先找到學習的切入點,實操才是王道。(清晨朗讀會、流利說)
1.手機端記錄學習成果,肉眼可見自己進步。(喜馬拉雅錄音、流利說)
2..各種途徑篩選專業書籍并學習學習英語的方法,選擇適合自己的進行參考。(李笑來老師的《人人都能用英語》、公眾號:惡魔奶爸Sam)
3.列英語學習計劃,做好長線學習準備。短期目標不能過高,長期目標不能過低!
4.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修正計劃,調整方向。(補充音標知識,學習賴世雄老師的《美語音標》;補充英語基礎知識,用流利說學習初級課程;清朗材料對自己現階段的英語水平來說較難,按群規的最低標準完成學習任務)
5.難免遇到學習瓶頸,動力不足時,利用群體的他律監督自己。(遵守霹靂戰隊的社群規則,不能當逃兵,期待4年之約。)
當我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就告訴自己,有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和計劃,有當機立斷的執行力,有一群跟你一樣目標的隊友,還要盲目自信!相信自己可以達成目標,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就不會因為眼下的小困難而止步不前。
真正開始清朗第一天打卡時,我花費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學一句錄一句,才完成一分鐘的錄音。錄音的過程艱難無比,有不認識不會讀的生詞,有John老師語速較快時無法聽出的連讀,有不好把握的長單詞長句子的語調高低,然而聽到自己的錄音更是一臉黑線,讀的是個啥玩意,以為自己注意到的發音聽起來完全不著調。舌頭和口腔肌肉根部不聽大腦指揮,錄出來的和自己以為讀出來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僅僅是錄完了音頻,像生詞、語法、表達什么的,根本沒來的及消化。閱讀體會更是無法輸出。實操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真實水平,也發現了一些實在的問題:
1.查出來的單詞讀不準,要補音標知識。
2.清朗材料閱讀有難度,生詞較多,花費時間太長。因為自己可以利用的時間有限,現階段就要降低預期的學習目標,不求背生詞搞懂所有用法和表達,每天較流利的錄1分鐘以上時長的音頻,消化音頻里的知識點就夠了。
3.有特別想表達的體會可以借助工具(語法書)完成,更實際點的是利用生詞造簡單句子。
4.把其他時間投入到基礎音標和課程的學習上,目前清朗對我來說是很好的檢測自己學習成果的手段,但完成清朗任務不是目的。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都不同,通用標準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用i+1原則為自己設定難度。
借著7月分的月度總結,我開始回顧這段時間的學習成果:
1.學完美語音標,查出來的單詞可以做到跟老師的發音基本接近了。
2.錄一分鐘的音頻耗時從1個多小時縮短到40分鐘以內,連讀和弱讀有小進步。
3.以前需要刻意背的語法搭配(主要是介詞的使用),現在遇到常用的一些搭配時下意識的就能用對。
這些成果是我堅持一個多月不間斷,每天1.5-2小時的學習才做到的,只能算剛剛邁進英語語言學習的大門。學習之路道阻且長,如果之前耽誤了,那么現在就是踏上這條路最好的時候,其他就交給時間來見證,期待同一社群的我們可以作伴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