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節,漂泊在四方的游子都奔波在回鄉的路上。好友相聚,親朋相會,小城鎮和大城市的碰撞,砰砰砰火花四射,一如這此起彼伏的炮竹聲,很是熱鬧。我在一線城市流浪數年,而后又因某些原因回歸小鎮數年,兩者之悖勃,深有感之,作一些碎片的字兒,以嘆。
小城生活,一般是貼定位為:安逸,閑適,平淡而幸福指數爆棚。誠然,就我現所居這一小城,?經濟頗佳,房價過萬,加之有萬能的馬云爸爸的“江浙滬包郵區”魔咒的庇護,單就吃住本身而言,雖比不得一線城市的繁華,但也足以。況言,有一種繁華,只是匆忙路上的浮光掠影而已,在一線城市那些年,我的軌跡遵循著公司——家的兩點一線。加班是常態,三餐皆從簡。燈紅酒綠,若非因工作應酬所需,從不涉足。而現居小城,單位離家走路5分鐘。相較原本每天路上來去二三個小時而言,但這時間就足夠我奢侈的去寵幸各種興趣愛好。時間,寬裕的時間,這是這座小城市賜予我最大的幸福。而小城的不易,也許就是這種“閑”衍生出來的繁復吧。
小城太小,隨便出門撞上一個人,拐個七八彎,你們就很可能是世交是親戚。相較于安居數年尚不知鄰居性別的城市邦交,小城是溫暖的。哪怕只是5分鐘的上班路上,你也需要一路問候叔叔阿姨大哥大姐……近視眼且臉盲的我,愣是培養出了出門就戴上笑臉的好習慣。很多時候,我感覺仰頭就能看到一張密密的網籠罩在上空,誰也逃脫不出這玄妙高深的人情關系結界。
在小城,每一個人都是天賦發光技能的明星,你的生活點滴都會有一群熟人粉絲高度關注。還有一套嚴苛的世俗打分標準。不及格的紅叉叉總是來得那么措不及防。你不婚,那不是有病就是不孝;你宅家SOHU,那就是沒出息。你打扮的時尚出挑那是不莊重,你走文藝范那是土掉渣……我初到小城時,得賴于之前幾年的狠拼,積蓄頗豐,很有一種“閱盡繁華”后歸于田園的自得。但很快在大姑大媽的嘴里就從“別人家的孩子”變成了“那人家的孩子”。你看,那人,聽說還是名校畢業,混的這樣慘,書都白讀了……
若說小城里什么職業可以獲得高度肯定,非公務員、事業單位莫屬。在這里,體制內人員超然的地位,是你在大城市里無法想象的。朋友S家底殷實,現在工作也收入頗豐,但一直咬緊牙關走在考公路上,她原話:你去辦點啥事,說起單位是**局,那對方的眼光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小城的“階層”。而這樣的階層劃分,甚至會決定了你的交際圈子,影響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城市的資源相對匱乏,這是毋庸置疑的現實。而就是這貧瘠的資源里,還會因你的“階層”不同而決定了你享受的程度。朋友青是碩士畢業,現在深圳某民辦高校任教,年收入也有二三十萬,但在高昂的房價面前,依然力不從心。青的老家是在農村,每次回家都舍不得再離開年邁的父母,但一提起回老家,她就慫了:我父母都是農民,在老家沒有任何社會關系,別看我碩士畢業,回了那邊,我就是當個小學老師的資格都未必輪得到。
中國是人情社會,裙帶關系歷史悠久。在大城市肯定也有各種方便之門。只是大部分人群依然還是遵循著游戲規則。而在小城鎮,你就是進醫院做個B超都需要關系。沒有“熟人”,你就慢慢驚訝一個號需要等數小時吧。哪怕是掏錢給家里裝個寬帶這樣的小事,也會有三五九等價格……最有底氣的話是:我認識某某某。我找某某某簽字是不是就可以……這就是小城,活在別人的眼里嘴里,無處不在的人情結界里,重復著簡單的生活去復雜化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