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脈綿延400余公里,素稱“天下之脊”。在太行山中有多個東西向橫谷(陘),形成了貫通太行山東西的天然交通孔道,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等8條著名通道史稱“太行八陘”。相對于“太行八陘”的其他陘之斷崖聳立、谷深澗幽,井陘河谷的山勢略顯平緩,“井陘關”先秦時稱“井陘塞”,井陘關并不在井陘縣,而在如今的山西,今天廣義的井陘關指的是西起娘子關、東至土門關的整個峽谷通道,分成井陘東口,井陘西口,井陘東口后來就叫“土門關”,而井陘西口在西漢時期,又北移了十幾里,重新建了一個關口,漢朝稱作“葦澤關”,到了唐代改名“娘子關”
在從井陘東口到井陘西口整個峽谷通道長約百里,其中里面藏有很多小平原,這些谷底,或者當地就叫“井”底,就是井陘的由來,它好像是個“井”,所謂井,高峰環繞,中間低洼,山凹如井者也。所謂陘,山脈中斷,兩嶺緊夾,而成孔道者也。所謂井陘,天下九大雄關之六,晉冀交通之咽喉,趙國之命脈者也。人們在談到“井陘”時,往往引用宋代的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記》,說井陘“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意思是說井陘像一個盆地,四周高、中間低。實際上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關于“井陘”的記載,《呂氏春秋·有始覽》說道:“何謂九塞?大汾、冥厄、荊阮、方城、殽、井陘、令疵、句注、居庸。”書中列舉了雄居天下的九處關塞,井陘位列“第六塞”,這是目前已知關于井陘的最早記載。
之所以防守井陘,必須要防守這整個峽谷通道,就因為這峽谷通道中藏有這些“井”,這些小平原,小平底,居住著很多原始部落,是從商朝時期就存在的,因為小平地中,有水,有河流,不僅可以住人,還能農耕,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有余糧可以拿到太行山外物物交換,井陘谷底還有多條河流穿過,每年汛期水大的時候,可以順水行舟,甚至能呈現一片世外桃源的江南風光,因此秦軍從山西那邊,從西向東,如果攻破井陘西端,就如同攻破了一座堅城的外城,秦軍就可以直接攻占這些小平原,獲得扎營囤積點,甚至還能獲得補給,如同登陸戰站穩了橋頭堡。
公元前230年左右,李牧在井陘關一線與秦軍鷹戰,再到公元前204年,韓信在井陘關的背水一戰,距離今天都已經兩千多年了,和今天的地圖相比,經過兩千多年的變遷,無數地震,河流改道,那時平地的江南風光,可能成為今天的丘陵阻礙,那時的丘陵可能成為今天的平原綠地。所以韓信背水一戰的戰場今天已經沒有了,更何況李牧與秦鏖戰的戰地呢?
公元前69年,“往者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其右水東北注,出石門。門石崩褫,余基殆在。謂之長蘆水,蓋變引葭之名也”,蔓葭城(井陘城舊名)被沖走,東垣城(正定城舊名)被湮滅,九門城北被沖毀,這次洪水泛濫造成海浸,當年秦始皇過太行恒山到碣石山,碣石山沒有蹤跡,按當時北海、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也就直指西南部太行山區。就是這次大地震,大洪水造成綿蔓河改道,方口潰漰,曼葭城,東垣城,九門淹沒的重大自然災難,也就是說在韓信背水一戰的一百三十多年之后,昔日井陘關就已經面目全非了,更何況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呢,所以當時的并墜關一線肯定已經不是現在所看到的,我們只能根據如今的地圖說個大概,以管窺豹了。
李牧時期的井陘關,肯定不是我們今天看見的井陘關,但肯定是27年后韓信看見的井陘關,所以我們結合二十七后韓信的背水一戰,來體會當時李牧守衛井陘關一線和秦軍鏖戰的神機妙算。
從今天的地圖可以看出,標出的秦軍出發地陽泉的巨城鎮,到井陘關的第一個小平地南峪鎮中間距離今天是八十里,這還是公路,還是隧道,橋梁之后的,過去古代,翻山越嶺,那要翻一倍,是要走200里左右山路差不多,在這200里地全部是山巒險道,秦軍是沒有宿營囤積糧草器械地方的,這就是如同一條巨大寬闊的山峰河流,只有秦軍攻占了井陘西口。才能占領第一個平地或者是今天南峪鎮,或者是天長鎮,這才有了安營扎寨,囤積糧草器械補給的橋頭堡,所以李牧防守井陘關,就要確保井陘西口安然無事。如果把井陘西口比作外城門,那么井陘東口就是內城門,或者井陘西口就是家里的大門,井陘東口就是臥室大門。
而二十七年后的韓信背水之戰,史載公元前204年,韓信率領漢軍,有說一萬多人,有說兩萬,最多超不過三萬的漢軍,就輕易的穿過井陘西口,在距離井陘東口三十里扎營。
韓信已經在距離井陘東口三十里的地方扎營了,這說明無論什么原因,趙國的陳余已經失去了井陘西口的屏障,韓信已經殺到內城城門了。
李牧后人謀士李左車向趙軍統帥陳余建議:“韓信乘勝遠征,其鋒不可擋。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看來糧草必在其后,如能一方面出奇兵從間道絕其輜重,一方面深溝高壘,堅守不與戰,使其求戰不得,后退無路,而野又無所掠,那時乘機出擊,必可打敗韓信、張耳的軍隊。”。
這里謀士李左車獻上了一個絕對政治正確的廢話錯誤計策。
歷史宜粗不宜細,李左車建策肯定有的,但原話肯定不是這樣說的,當韓信距離井陘口扎營時,就已經登堂入室,占領了井陘防線的一半多了,就如圖看出僅僅南峪村就已經可以自給自足了,何況還有地圖上看見的天長鎮(原井陘縣城),現在井陘縣城,以及上安鎮,這么多小平原,不僅可以駐扎,還依山傍水,可以農墾軍屯,所以李左車所說的“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看來糧草必在其后”當韓信已經距離井陘口三十里扎營的時候,就說明李左車說的這些已經不成立了,是外行說的話。
這些趙國統帥陳余當然不會采納,陳余也不是等閑之輩,陳余、張耳都是魏國名人,而且兩人還是刎頸之交,秦國統一六國后,這兩人并不出仕秦國,秦始皇聽說陳馀和張耳是魏國的人才,就懸賞拘捕,有捉住張耳的人賞給千金,捉住陳馀的人賞給五百金。所以陳余肯定不是廢物,他怎么就不聽從李左車的建議呢。
此時韓信兵力最多只有三萬,而陳余率領的趙軍卻是二十萬,如果守住井陘東口,和韓信耗費時日的鏖戰下去,誰會首先缺糧,這是傻子都會算出來的,因為韓信不僅占領了井陘一線的小平原,還是能夠軍屯農墾的平原,二十萬人和三萬人比誰先耗光糧草,還用掰手指頭算嗎,所以李左車又說,他要翻山越嶺的截斷韓信的糧草,如果韓信一次就帶夠了糧草,不需要后方在送糧草上來,你李左車劫個屁啊。
從陳余的角度來看,我帶了二十萬趙軍,如果見了韓信的三萬漢軍,都不敢出戰,那我干嘛來啊,還打個屁啊,我干脆投降算了,陳余當然不知道自己征發趙國全境的男丁組成的趙軍戰斗力這么菜啊,如果知道,他不也早就投降了。
比如二百年后的公元23年這次,劉秀在昆陽之戰中,率領三千人擊敗王莽的40萬大軍,匪夷所思的戰績,可以看出如果軍隊貌似人數強大,但士氣低落,人人心有異志,是多么的不堪一擊,人越多反而越互相影響,更加劇了一盤散沙,分崩離析,加速了兵敗如山倒的雪崩,但這些王莽不知道啊,知道還去送菜嗎?
再比如五百年之后的這次,發生于公元383年淝水之戰,苻堅率領號稱百萬大軍,攻擊東晉,然后命令軍陣后退讓出戰場,想等東晉軍隊過河時半渡而擊,結果稍微一后退,自己的百萬大軍就崩潰了,沒等東晉大軍過淝水,自己全軍自相踐踏,山崩雪崩了,這是苻堅半渡而擊的失策嗎?還是軍隊太菜了啊。
又如公元528年的那次,葛榮率領百萬軍隊(實有三四十萬)與爾朱榮大戰,結果被爾朱榮七千騎兵戰敗,葛榮被俘,葛榮也真的不知道自己兵菜啊。
還有八百年以后發生的那次,公元621年,李世民圍攻洛陽王世充,河北的割據勢力竇建德來援救王世充,帶兵十多萬,號稱三十萬,結果被李世民的幾千騎兵就給打崩了,竇建德還被俘了,如果竇建德知道自己的十幾萬大兵這么菜,自身都難保,他肯定不會來搞什么救援他人啊。
李自成山海關之戰,被滿清和吳三桂聯合戰敗,就一路敗到死,中間多次反撲,很多將官也玩命死戰,但經過北京花花世界熏陶洗禮的大順軍士兵不給力啊,這些將官最后一看,死戰的就是自己和幾百親兵,幾萬大軍早跑了,自己想再跑也跑不脫了,只能送人頭。
所以陳余不是敗在不聽李左車的建策,而是敗在自己的軍隊太菜,人就怕被一幫小人包圍著,個個拍馬屁給陳余順便還夸耀自己的英明神武,或者這些軍頭們,是很英勇,能犧牲也能玩命,但下面士兵不給力,最終他們也只能是被送人頭了。
所以李左車政治正確的計策,往往現實是不能被主帥采納的,何況李左車只是能保證不被韓信迅速戰敗,但并不能保證能夠戰勝韓信,因為韓信已經占了地利,井陘關防線,韓信已經攻破外城,或者就是在你家客廳安營扎寨登堂入室了,韓信豈能是李左車輕易能打敗的啊,如果陳余要采納李左車的建議,那么自己二十萬大軍反而成為累贅,要先解散五分之四,十六萬才行,這才能和韓信打持久戰,這怎么是陳余能做的呢,所以李左車的建策,注定不會被主帥采納,就如同這種避戰的策略,也不會被王莽、苻堅,葛榮、竇建德、李自成所采納,不然他們就干脆別玩了,早回家抱孩子去吧。
最終結果大家都知道,陳余認為自己有二十萬,韓信只有三萬,一個沖鋒就解決,絕不能荒廢時日打持久戰,因此放韓信出了“井陘關”,韓信和張耳率主力出井陘東口,在綿河東岸擺下“背水陣”,引誘趙軍出擊。果然趙軍傾巢而出,攻擊漢軍,結果被韓信的“背水一戰”大敗。
這個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后生,被很多后人效仿過,徐晃、馬謖都曾經效仿,無不大敗,所以背水一戰,并不具有普遍性,因為它的前提就是對手要很菜,就是兩幫古惑仔械斗,一方只要發了狠,對面另一方就要跑,就要崩,這種非常菜的對手是太可遇不可求了。
所以井陘關一線的防守只能是李牧的打法,前面是井陘西口,后面是井陘東口,這一條線全長百十里,李牧全部要駐兵防守,尤其守住每個小平地,所以秦軍沒有安營扎寨囤積糧草的地方,大本營只能在二百里外,如此秦兵攻到趙軍陣前已經人困神乏,還缺少糧食,沒打幾下,就要到后方休息補充食物了。
那么秦軍怎么個打法呢,就是死亡攻擊,井陘一線,雖然都是山巒,但一般高度就是六百米,八百米,是很容易翻越的,井陘防線就沒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關,這和蜀道的劍門關完全不同,也和雁門關不同,按現在的說法,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故曰雁門,雁門山是山西呂梁山脈北支云中山向晉東北延伸的部分,東與恒山相接,略呈東西走向橫亙于晉北大同盆地與晉中忻代盆地之間,海拔15O0米以上,構成南北之巨防,而它又是斷塊山,峭拔險峻,難以攀越,而劍門關,兩邊是峭壁,修建了寬十八米、高將近二十米、深度大概為十七米的關樓,當然秦軍選擇攻擊井陘關,也是因為拿下井陘關,下面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直接可以攻擊趙國的心臟邯鄲,而不是拿下雁門關,前面依舊是險關重重,而且只能攻擊趙國的四肢雁門郡、代郡、云中郡,九原郡。
井陘關一線,整個山路就是一個通行戰車的路,雖然戰車不能并行,但單獨行駛一輛還是可以的,你說戰車都能通行,哪來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再說太行山脈最高也就是一千來米,秦軍步兵很容易翻山越嶺的爬過來,所以井陘防線只是防止的秦軍騎兵和戰車,這兩個防住了,秦軍的輜重給養武器糧草,就不能大規模的運過來,所以單憑翻山越嶺的步兵,他們又能背多少糧食呢,因此他們過來就是死亡攻擊,只隨身帶著來時的食物,沒有返程的吃食,可以攻擊這一條線的任何一點,甚至能翻越井陘東口。直接攻擊趙國的后方大平原,只是這時的秦軍因為要翻越溝壑和高山,已經人饑神乏,所剩的攻擊力只有五成了,但這種玩命攻擊,依舊很厲害,徐仲女以前的丈夫,就是在井陘關后方修補兵器的鐵匠,都被秦軍殺了,可見秦軍多厲害了,而秦國國內罪犯塞滿大街,其中死刑犯,想成為敢死隊,以死換取家庭在秦國有點好的處境人太多了,秦國就是這種不間斷的死亡攻擊,一命換一命,來換趙國人員的傷亡,秦國基數有多大,每年有多少新生兒,而趙國國土損失一大半,人口經過長平之戰,趙國每年又有多少新生的男嬰,怎么能和秦國比這種人員消耗呢,這就是李牧不能承受之痛。
注1,公元前210年,嬴政出巡駕崩于邢臺沙丘,最后其尸體車隊就是從井陘關返回咸陽的,可見井陘關雖然險要,但在古代那個時候卻能通車,只是有時必須車轍一轍而已。
注2,唐中后期井陘有一小平原稱"天長鎮",在鎮有駐軍,成為河北一軍事重鎮。依近年所發現唐大和元年 ( 公元 827 年 ) 墓志中有"天長城隅"一詞,據此可佐證"天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