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這里和大家拜年,祝大家虎年吉祥如意!
因為過年,雖然有視頻更新,大多是年前定時作品,這幾天一直都在年節活動,沒有寫東西。期間接到咨詢幾份,有些已經拒絕推掉了,確實沒有時間,不過現在年已過完,今天騰點時間出來看看相對簡單的咨詢,做個回答。
這是一位曾經做過咨詢的老朋友,過年又寫了兩首五絕,希望看看有什么問題。不過他標的“平水韻/新韻”是有問題的,因為這種標注法,一般是指自己的作品在古韻、今韻中都是同一韻部,但是很明顯“人”在平水韻下屬于“十一真”部,而“聞”則屬于“十二文”部,只能算鄰韻。在新韻下是沒有問題的,同屬“九文”部,所以這第一首作品,就應該只標注“新韻”。
他的作品平仄關系沒有問題,這個在上一次咨詢回復中就講過了,因為上一篇涉及時政,就沒有整理成文發布。這兩首作品,相對要思緒清和,沒有那么激動,我們可以分析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新年》(新韻)
嶺南寒雨至,不減喜春人。
炮仗聲聲響,憑窗細細聞。
這是一首平起不入韻,押新韻“九文”部的五絕,格式上沒有問題。平仄非常標準,內容也簡單。
“嶺南寒雨至”,首句平起仄收,“仄平平仄仄”,是首字不論的“平平平仄仄”。雖然地處嶺南,但是新年之際,寒流來襲,冷雨陣陣。
標題交代了時間,這一句交代地點和環境,甚至帶入了一絲情緒(寒雨)。
“不減喜春人”,對句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和首句相對。內容承接上句,雖然凍雨寒冷,但是擋不住眾人歡喜過春節的心。
意思沒有問題,甚至相當不錯,但是邏輯上就出現了錯誤,而且是非常容易改正的錯誤。什么叫“不減……人”?下雨這種氛圍能夠消磨的也只是人的心中情緒,不可能真正減少“人”——雖然大家都能理解這里“不減……人”就是指情緒不減,但是為什么要這么表達,讓人感覺不對呢?
如果實在是沒有其它字詞替代,咱們可以原諒,但是咱們直接用“心”代替不就可以了嗎?
“不減喜春心”——不減少大家對春節、春天喜愛的心情,這不比“人”字要正確得多?而且同屬“九文”部,也是押韻的。
“炮仗聲聲響”,第三句與第二句相粘,平仄為“仄仄平平仄”。咱們既然寫古詩,雖然不以堆砌古詞為美,但是如果有合適的古詞,就不要使用流俗的新詞。“炮仗”非常口語化,為什么不使用“爆竹聲中一歲除”的“爆竹”?或者大家都統一的“鞭炮”?
再看第四句:“憑窗細細聞”,平仄為“平平仄仄平”,是符合要求的,所以說整詩合律,但是從內容上來說,好像又不大合理。
“憑窗”——靠著窗子,這是可以理解的。“細細聞”這種描寫是有問題的,非常容易讓人理解為“仔細地聞”,即使理解為“輕微的聽見”,和對句的“聲聲響”構成的情境也是不同的。既然“聲聲響”了,用“輕微”來形容就是不大合適的。
炮仗聲聲炸響,聲音靠著窗子能輕微地聽見——這能講通,但并不適合這么表達。
如果“細細”二字不是用來形容聲音,而是形容“聞”這個動詞,成為它的狀語,那么這里的主語就不再是上句的“炮仗聲聲響”,而是會出現一個省略主語——炮仗聲聲炸響,我(詩人)靠在窗戶上仔細地去聽這些聲音。
這樣解釋合理嗎?符合一個聽見爆竹聲響的詩人心態嗎?
也許這位朋友就是這種心態,但是寫出來就是不順——第一是文法上的不對路,第二是行為上的不合理。
所以這一句的關鍵就是調整到合理、順暢。
為什么炮仗的聲音會讓人覺得“細細”?因為隔得遠,同時我們如果要去除“聞”這個字作為“鼻嗅”的誤解,就要把“憑窗”改掉——因為我們就是聽聲音,不要用模棱兩可的字讓讀者產生誤會。難不成是去仔細聞鞭炮的火藥味?咱們用“隔窗”替代“憑窗”,那么視覺、嗅覺就離開了這個場景,這個“聞”字就只能解釋為“聽覺”的意思了。
“隔窗遠遠聞。”
注意“隔”字是入聲字,但是在新韻下就是平聲,所以平仄仍然是“平平仄仄平”,并不會出現“仄平仄仄平”的孤平問題。
所以,這首作品如果是我來寫,就會是下面這個樣子:
《新年》(新韻)
嶺南寒雨至,不減喜春心。
鞭炮聲聲響,隔窗遠遠聞。
看起來好像是沒什么改動,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早就說過了,當一首作品合律之后,能夠修改的東西是見仁見智的,如果不是前面詳細分析了為什么要這么改,很多朋友根本讀不出有什么不同,甚至可能覺得原作更好。
這沒什么好說的,五絕體量非常小,而且這首作品本來就是隨手小詩,并沒有什么寄托和升華。
再看第二首。
《冷春》 平水韻/新韻
嶺南落寒雨,千里天亦同。
緊閉門窗戶,燃薪寂寞紅。
這是一首平起不入韻,押平水韻“一東”部,新韻“十一庚”部的五絕,在古今韻中都同韻部,所以標注“平水韻/新韻”倒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在平仄關系中,有一個小小的錯誤,這個錯誤,很多初學者都會犯,這是在學習了規則之后的一點想當然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