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互聯網時代,BAT三家獨大,馬云爸爸說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結果是大家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因為原來你是地域競爭,利用信息差異化掙錢,但是一到網上,你就是全國甚至全球競爭,再也沒辦法用信息不扁平來掙錢了。傳遞價值的公司盈利能力越來越弱,最后連汽車4S店汽車品牌都不想要了,像特斯拉開個體驗店,你直接在我的網站上去預訂下單就好了。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連BAT都變成了AT了,百度在移民移動互聯網的路上都掉隊了。百度的生意都難做了。為啥呢?因為人們隨時隨地聯網的狀態下,一個企業需要做的核心是:注意力競爭??茨募移髽I最能占用老百姓的注意力。于是《王者榮耀》和吃雞游戲開始大量收割注意力,一個游戲人物的虛擬皮膚就能利潤過億。今日頭條永遠可以給你提供你感興趣的信息,也大量收割了人們的注意力,市值幾百億。騰訊想收購今日頭條,創始人傲嬌的說:我創業不是為了成為騰訊員工。因為他有流量,他就牛氣。
那么說到實體店,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更加焦慮,怎么辦?
回答這個問題前,大家先了解一下:互聯網最貴的是什么?
是流量,BAT之所以三家獨大,就是因為他們可以直接收割流量。作為其他互聯網公司的狀況竟然是,有錢想投廣告都沒地方買流量!
對于不了解互聯網的人們可能不太清楚,啥叫流量?。科鋵嵑芎唵?,就是實體里的人流!
李嘉誠說房地產,只有三個核心詞,就是:地段、地段、地段。
為啥地段這么重要?
就是因為地段直接影響了你門店的人流啊。所謂的,金角銀邊草肚皮,也就是說不同地段人流不同。你在人流大的地方,你就掙錢。當然,前提是良心經營,產品靠譜。
所以,
在互聯網時代,流量為王。
在實體經濟,人流為王。
線上叫流量,線下叫人流,都是一個東西。這就是商業的核心之一。沒有流量和人流就沒有人們的注意力啊。那么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作為實體店要如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怎么獲得人流呢?真的只有地段一個關鍵點嗎?
到這里先科普一個知識點:什么是商業地產?
廣義的商業地產:酒店、寫字樓、會展中心、專業市場、步行街、購物中心等
狹義的商業地產:底商、步行街、MALL、購物中心、專業性市場
未來的核心人流交匯處,必然是:步行街和購物中心。
這就是時尚地產集團要做的商業地產:時尚地產和旅游地產。一個城市的人流核心交匯處,因為他們是可以成為城市的地標性位置建筑。
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來看看專注商業地產三十年的專業分析:
歷史上商業地產的發展模式:
銷售模式(內地早期商鋪)
→出售部分、持有部分(內地住宅開發商)
→自持模式(香港模式)
→輕資產管理模式(美國模式)
目前國內仍然以自持模式為主,但隨著資本市場的推動,未來有可能向輕資產管理模式進化。國內外消費習慣和文化差異導致商業環境差異巨大,輕資產管理模式是否適合國內市場,卻是不一定的。
自持模式需要滿足消費者、商家、開發持有者的需求即可,自主權非常大,可以迅速的調整以適應市場的需求。而輕資產管理模式,可能有投資人、物業方、運營方、商家、消費者等各種不同目的的人群,導致如想要變更一個動線,能讓商家的展示更加凸顯,但又難以評估實際帶來的財務回報,很難平衡各方利益。
做一個好的商業地產項目,究竟有多難?
其實做一個好的商業地產,本來應該是件很簡單的事情。
因為歸根結底,我們只是提供了一個地產,讓大家做商業買賣而已。
而所有商業地產項目的核心,都不過一句話:你造了什么,憑借什么,讓哪些人,去哪里,買哪些東西,進而獲得怎樣的利潤?
這個問題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商業地產項目的前期研策、財務分析、拿項目、定位規劃、建筑設計、工程施工、劃鋪、招商、運營、推廣……
但就是這個問題,90%的商業地產項目,都沒有解決好。
為什么呢?
因為會思考這個問題的地產開發商,實在是太罕見了。不思考的原因也很簡單,黃金十年里,大家躺著也掙錢啊。
于是,對于大多數國內的開發商來說,通過住宅開發獲取銷售利潤的發展模式已經深入人心,從逐利的角度講,能夠快速而簡單的重復獲得利潤,為何還要精耕細作,自持運營好一個商業地產呢?
就現在國內的形式而言,大部分的房地產開發商仍然會以住宅銷售為主要目的去拿地,而不是完全從商業的角度去拿地。這個現象實在是太普遍了,哪怕是華潤這種已經把項目做得很成功的了開發商都有這個問題。不過華潤還算幸運的,靠自己的能力還是把很多項目給做起來了(比如很多城市的萬象城最初的定位只是想做萬象匯社區商業,只是為了配套華潤的住宅,但后期卻因政府和國企的因素,定位直接改為了高端商業萬象城,好在項目的運營團隊實力比較強,通過當地的招商運營調整,引進了很多性價比高的購物中心餐飲、體驗業態,扭轉了頹勢)
華潤是國內可以排進前10的專業商業地產開發商了,可想而知之后的數以千計的開發商,又是什么水平呢?
另外,大部分開發商做商業地產,依然會以地產開發占主導,后期引入商業運營。國內80%的商業地產,從研策階段開始,就不是專業的商業團隊在做,往往是在項目已經定型之后,引入商業運營團隊進行招商、推廣。對于商業團隊來講,拿到一個前期規劃、建筑設計做得跟屎一樣的項目,除了流淚,就只能吃屎了。
當然,現在的很多地產公司,也在前期找到五大行做顧問,但說實話啊,除非拿到自己很感興趣的項目,就只是套一份模板出一份PPT罷了,而且甲方嫌報價貴,乙方也就干脆省事兒小賺一個咨詢服務費,報告基本沒啥參考價值(我們業戶青創團,就經常接五大行的顧問外包單,給那些地產公司出所謂的咨詢報告,你看連五大行連做PPT都不想做)。另外,建筑設計方面,國際真正一流的商業建筑設計公司,設計顧問費和建議的項目整體工程費用,實在是太貴了(為何時尚能做,時尚在商業步行街領域,積累了30年豐富的經驗和人才,記得有次和其他甲方交流,有老板就說,你們給我們出一份動線設計圖,我直接給你100萬)。
好了,如果恰巧遇到一個開發商,是鐵了心要好好地做商業,從一開始就以商業運營的角度去運作一個項目,而且舍得花錢去做,情況又如何呢?
一般這樣的開發商做出來的項目都不會太差。但是這些項目,又容易遇到一個問題:商業團隊的理想主義。
在很多人看來,商業地產就是一個華麗的迷宮,很多人喜歡它,很多人艷羨他,當然,也就有很多人把它想象成一個理想化的平臺。
每一個商業地產項目,都希望自己是城市的地標;
每一個商業地產項目,都希望自己引入的品牌是全城最好的品牌;
每一個商業地產項目,都希望自己在推廣階段一炮而紅,大搞城市營銷;
但是呢,它們忘了,其實它們的本質,和街邊的便利店是一樣的:在商言商,都是生意買賣而已。還是那句話:你造了什么,憑借什么,讓哪些人,去哪里,買哪些東西,進而獲得怎樣的利潤?現實情況是:當開發商和它的商業顧問團隊在憧憬這座城市地標將如何布滿Louis vuitton、Chanel、Hermes的旗艦店時;當招商經理在向品牌商家講述這個購物中心將如何華麗時;當推廣經理在向媒體描繪未來這里將代表怎樣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時,大家都反而不知道,如何告訴對方:我這個商場可以賺錢。(而這才是我們時尚三十年來的核心價值,能讓我們的商戶可以賺到錢)
很難定義商業地產的核心能力,對于時尚而言,或許我們的核心能力就是從一開始,就從商業的角度上去拿項目(核心地段增長的人流量),從消費者的角度上去規劃項目(不與其他商業拼刺刀,打差異化),最后再從生意的角度上用事實證明了所有商戶來時尚,就能賺到錢。
所以,商業地產在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競爭力是能吸引到真正的人流。而吸引人流靠的就是地段和運營能力。
來時尚,你就是加入了像BAT一樣的流量注意力收割器。因為時尚三十年專注如一,精挑細選,人流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