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讀書筆記
讀書內容:《大學之路》(吳軍著)
現代大學“通才教育”流派的奠基人約翰·紐曼認為,“在本科生階段,學生們接受是應該是‘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僅僅是‘雕蟲小技(skills)’”。他在其著作《大學的理念》里講到:“學生們,如果讓我必須在那種由老師管著、學夠學分就能畢業的大學和那種沒有教授和考試,讓年輕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三四年的大學中選擇一種,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
看到這里,大家(包括我在內)都會覺得這樣的選擇很奇怪,學習不都應該師從名家嗎?沒有教授、沒有考試那還算學習嗎?這群年輕人不玩瘋才怪。
看看紐曼是怎樣想的——“當許多聰明、求知欲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時,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并且學會獨到的行為判斷力。”
盡管紐曼給這種學習方法加上了前提,“許多聰明、求知欲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但我還是始終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一群精力旺盛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沒有老師,沒有考試,他們真的可能那么自覺的學習?
在《大學之路》這本書里,這段話不止一次地被作者引用,盡管如此,我只是掛在心邊,并沒引發共鳴,直到今天早上。
今天早上,和女兒在上班路上聊天,說起最近她每天都要背的托福單詞,她有些郁悶的說:“最近我的空間都要被打卡刷屏了,好多人都在背單詞。特別是秋秋(她的好朋友,一個學霸),她每天刷完單詞就在空間里打卡,并且還要@我,搞得我不打卡都不好意思。”
難怪這孩子最近背單詞那么自覺,以前我天天念叨她都不愿意背,現在我都放棄了,她反而突然勤奮了,有時候晚上很晚回家也要完成這個任務才算完,原來是有個強有力的監工啊。我笑著說:“那我得跟秋秋媽說一聲,讓她替我謝謝秋秋。”
然后我就突然想到了紐曼那段話,有時候,孩子們之間的影響力真的是我們大人無法想象的。我第一次開始思考,也許,嘗試讓這些優秀的孩子在一起,真的會產生化學作用呢。
推廣去想,圈子的力量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無時無刻不在深深淺淺地發揮作用的。我們老祖宗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絕代雙驕》里的小魚兒和花無缺也是一個例子,雖然他們最終都保持了純良的本性,但兩個人的行事風格卻因其生活圈子的影響而迥乎不同。一個嬰兒,你把他放在一群老外身邊,他說的第一句話肯定不是中文,你把他放在一群猴子身邊,他最熟練的技能肯定是爬樹。你把他放在黑社會,他學到的則多半是殺人放火坑蒙拐騙。別說嬰孩,甚至一些臥底警察在那個圈子呆久了都或許染上毒癮難以自拔。
無論例子是好是壞,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也可以理解紐曼的主張,便是將一群“聰明、求知欲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集合在一起,哪怕沒有老師,他們也會從彼此身上學到更多不同的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形成自己獨有的觀點。
剛好昨天晚上,群里有幾個媽媽在開玩笑,說是打算把孩子放到我家來過暑假,當時我也沒想太多,只是出于一種本能的熱情表示歡迎,仔細想想,其實好處蠻多:一來減少了孩子們整天在家里獨對家長(以及家長忍不住的各種嘮叨)而產生的矛盾;二是一群孩子在一起生活,避免了一些不良習慣,比如晚睡晚起,大家會形成一種比較健康的作息時間,畢竟,大家都起來了,自己也不好意思一個人睡懶覺吧;三是可以制定一個相對集中的學習時間、鍛煉時間和娛樂時間,在學習時間里,大家各做各的自習,鍛煉時間里游泳或者打乒乓球什么的,娛樂時間里可以玩玩三國殺、打打撲克,這樣生活比較有規律,也可以減少手機時間。現在的孩子沉迷手機,包括大人,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寂寞,缺乏足夠的交流渠道,因為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家戶戶又關門閉戶的,回想我們小時候,大孩子小孩子一大群街坊鄰居、兄弟姐妹一起瘋玩,那種樂趣是現在的孩子們難以想象的,而這種群居生活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憾;四是有助于取長補短。這幾個孩子中,有的擅長樂器,有的擅長畫畫,有的擅長演說,讓他們在一起互相交流,哪怕不能學會對方的特長,但是可能多少會了解一些簡單的術語和觀念,很多知識其實都是相通的;最后一個好處,是可以讓孩子們在群居生活中學會怎樣與人相處,提高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應該說,這種假期的群居方式無論對家長還是孩子都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套用紐曼的說法:“如果讓我必須在那種由老師管著、學夠時間就能結束的補習班和那種沒有老師和補課,讓孩子們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一個月的暑假中選擇一種,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
說到這里,又想起兩年前認識的一個朋友leo,我非常感謝他,也期待他以后能成為教育家,因為早在兩年前,他就開始嘗試通過網絡平臺搭建這種群體,女兒也很有幸加入他創辦的其中一個圈子。那是一個qq群,里面人不多,四個小女孩,兩個初一,兩個六年級,每天的任務也很簡單,就是在群里發布一篇當日心得,心得是手寫在本子上,可以有學習,有解題思路,有思想波動,甚至簡單吐槽也可以,這個圈子成立兩年多了,雖然后來心得沒有天天堅持,但在很大一段時間里對她的幫助很大,還有一個小女孩在圈子里每天曬單詞打卡,已經持續接近400天了。
不得不承認,我也是受這個圈子的啟發,才建立了我們現在的“一小時讀書群”。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大家堅持每天分享閱讀心得,并都在這樣的潤物無聲中感到了涓滴進步。讀書群到明天就成立整整十九周了,很多朋友的閱讀紀錄都沖上了一百天,并且明天也將迎來建群以來第一次換書沙龍,對此大家都很期待呢。
回到書里。在《大學之路》里關于學院制大學的介紹有這么一段話很吸引我,“學校在安排同宿舍的學生時,會綜合考慮每一個人的特長”,“如果一名新生入學后選擇和同學同住,那么他/她的室友將會由學院根據學生特長互補性原則安排入住。比如學院會把一名有數學特長的學生、一名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和一名有表演特長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個宿舍里,但是絕不會把三名具有數學特長的學生安排住在一起。讓年輕人相互取長補短,是學院制的精髓”。這段話我希望能讓我們現在的中學管理者看到,在安排宿舍的時候能有所考慮。
回想之前給女兒選擇小學、中學,乃至以后夢想的大學,歸根結底不也是為了讓她在一個優秀的群體里浸潤熏陶嗎?事實上,她的小學同學,哪怕后來不在一所學校了,也都一直在給她傳遞幫助,包括這次臨時參加中考,也有小學同學熱心地替她整理筆記,中學同學也是這樣,幫她找卷子,復印資料,解答習題,一切都像他們從來沒有分開過,這些并沒有老師在里面起作用,而是出于一種優秀群體的本能,而在她這一路上結識的很多學長學姐,也在不知不覺中帶給她很多積極的思想和正面的引導,當然,她也用自己的言行在影響著別人,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優秀群體自發的生命力和正能量圈。
一個自發互助的圈子,比人脈圈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