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之變
戰國時代,秦國在諸侯之爭中勝出,統一了中原,這場勝利,秦國靠的是法家思想。
商鞅本想在魏國謀職,但是遭到新上任的魏惠公拒絕,于是商鞅去了秦國,之后在秦國開展商鞅變法,把法家邏輯發揮到極致,讓秦國迅速崛起。
再就是秦國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使得秦國雖然是最后一個變法,卻后發先至,最終完成天下統一。
秦國靠法家思想完成統一大業,卻又因為法家思想而亡國。法家思想講求掠奪,國家統一了沒有外部資源可以掠奪,那目標就只能轉向百姓了,這種統治不可能長久的,所以秦國到第二世就亡國了。
楚漢爭霸
楚漢之爭當中,一度占優勢的是楚霸王項羽,可是他犯了一錯誤——恢復分封制。回到分封制后,法家邏輯又能走得通了,因為又有外部世界可以掠奪了。可是這種法家邏輯一出來,天下最終還是會走到統一的。并且占據前秦的優勢地理位置的諸侯國同樣擁有優勢。
果然,被項羽分封在秦國地盤上的劉邦,幾年就完成了統一。
漢高祖的“無為而治”
既然法家思想不能用來自理國家,那必須找一套新的邏輯替代。
西漢初年的政治,在歷史中留下了一種道家無為而治的印象,其實這里面的原因不是漢高祖的主動選擇,而是無可奈何的力量制衡。
跟秦國比較,秦國通過百余年的變法,國內已經沒有可以挑戰君主的力量,秦國可以依靠法家的路數來統治和擴張。
但劉邦不同,他是平民百姓出身,只能靠團結合伙人的方式來組織力量,他自己本身沒有鉗制合伙人的力量,反而會被這些合伙人所制衡。所以無為而治是不得已。
劉邦表面上將天下的三分之二都分封給合伙人,但是跟周朝的分封制很不一樣,漢朝繼承了秦國的部分法令,比如統一家庭內的兩個成年男子必須分家,同村不得同姓聚居,將大宗族拆分為小家庭,這樣民間就不容易組織反抗力量,同時戶口變多,皇帝又能掌握更大的稅收基數。
劉邦登基后花了八年時間將異性貴族的封地轉封給自己的宗親。但是歷史證明,同姓封王并不可靠,異性王爺有異心可能想割據,但是同姓王爺有異心可能想篡位。劉邦應該也能看到這一點,所以他如此布置是想構筑一種力量均衡。
劉邦不能把開國重臣全部都殺掉,況且北方還有匈奴呢,沒有分封的重臣大多都留下了。再封一群同姓王爺,王爺和重臣之間互相制約,皇帝超越這兩股力量之上操縱平衡。
劉邦一死,果然同姓王爺作亂了,這時候重臣的作用發揮出來了,他們把王爺的作亂平息掉了。
經過幾代漢朝皇帝的努力,逐漸將同姓王爺的領地消解為郡縣大小,這時候漢朝初年的軍功重臣也老的老死的死,皇室不再需要這兩股力量了。
漢朝終于從表面類似分封制的結構,回歸到其本質的大一統結構。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走到這一步,皇家的官方思想又需要轉變了,這時候儒家學說就是最好的選擇了,它解讀天意,為皇帝的行為提供合理的解釋。
從此以后,中國約兩千年的歷史命運也浮現出基本形態了,也就是所謂的“陽儒陰法”,又稱“外儒內法”。儒生解讀天意,為皇帝劃出行為邊界,但在制度設計上,卻還是用法家邏輯。這樣一來,安撫民心的口徑有了,治理的效率也有了。
漢朝能夠替代秦朝,成為中國第一個長壽的大一統帝國,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夠綜合這幾家的觀念,同時讓各種達到均衡的力量得到有效的安頓。
至此,周秦之變才真正完成了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