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期間翻出了去年大火的《原則》看,在找書評的時候無意中找到了一個叫做“心智工具箱”的公眾號,博主叫做陽志平,然后一發(fā)不可收拾,假期剩余的時間全部用來啃他的文章了。
深入探究后知道陽志平是一個致力于認知科學的產品開發(fā)、科學研究及傳播的認知科學家,創(chuàng)辦了安人心智集團,以測量與增強人類認知能力為使命,推動認知科學在商業(yè)領域的實踐。
他的文章信息量非常的大,我讀得也非常仔細,在閱讀的時候不斷地查找一些觀點、專家、書籍的出處并將一些我認為有意義的片段摘錄出來,整個春節(jié)假期我僅僅讀完了他的六篇演講稿。
比起巨大的信息量,陽志平對我的影響更多的是我重新對自己的學習方式乃至人生態(tài)度進行了審視,并開始著手調整,特撰此文,留作紀念。
一、增加閱讀書目中經典書籍的數目
這里對于經典書籍的標準取陽志平開智正典書單中收錄的標準:世界級水準,開啟了一個學派或者反響極大,或者保留了某個學術傳統(tǒng)的,令人腦洞大開、三觀盡改、代表21世紀人類智慧巔峰與知識源頭的神作。
至于領域,首先是增加歷史、哲學、文學類這些看上去沒什么用的領域。
以往選書的標準往往是從實用、功利的角度去選書,要求書中的內容能夠對我的心態(tài)、行為作出明確的指導。
現在的我逐漸開始相信,更深刻的智慧藏在了歷史、哲學以及經典文學作品中,它們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做出影響。
另外要增加的領域就是陽志平經常提的21世紀五大元學科,「網絡科學,認知&神經&心理科學,編程,數學,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認知&神經&心理科學領域。
雖然說是一個領域,實際拓展開來遠遠不是那么簡單。從去年受Lachel(公眾號L先生說作者)影響,就對認知科學充滿了興趣,還買了Solso的認知心理學,所以就先興趣導向從這個領域開始了。
二、剔除不必要的信息源
我原本就對信息源要求比較嚴格,比如說我很少看朋友圈,不玩微博,不追星,最近連綜藝、電視劇及我最喜歡的動漫都看得少了。
在此基礎上,我又對現有信息源進行了進一步的篩選。
首先是退出了一些群,網絡群只保留了我自己創(chuàng)建的思維模型研習社。然后是取關了一部分內涵淺顯的標題黨公眾號,平時只閱讀星標公眾號。最后是減少網絡社區(qū)花費的時間,包括我一直以來深度使用的知乎。
之所以這么嚴格,是因為這些信息源的信息信息密度太低,比以往我喜歡看偏術的非虛擬類書籍都遠遠不及,更別提第一部分我所說的那些人類的智慧結晶了。
怎么說呢,只恨時間太少。【你一個天天打游戲的人到底有什么立場說這句話啊喂
三、從積累到創(chuàng)造,搭建知識體系
在自媒體的創(chuàng)作初衷里,有一句非常常見的話,“輸出倒逼輸入”。包括我自己在開始在公眾號上發(fā)表文字時,也用了這樣的表述。
但這樣的表述容易使人陷入一個誤區(qū),就是以輸出為核心,輸入為輸出服務。而過分在意輸出又會導致人們過分在意輸出的效果,也就是過分關注粉絲的數量、評價和反饋等。
然而,對于個人成長而言,我們應該在意的真的是輸出嗎?
答案明顯不是,真正能讓我們成長的是知識的內化,是最終留在你的知識體系中的部分。而其他人的反饋頂多算是副產品。
陽志平對于知識體系的定位,是從“收集”到“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現在的我,連收集這個動作,都還沒有做好。
在收集層面,陽老建議以卡片的形式,多積累少分享,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卡片的類型主要分為術語卡、人名卡、反常識卡、金句卡、行動卡、技巧卡和任意卡。
陽老建議每天堅持最少寫三張卡片(以術語卡、人名卡、反常識卡最為重要),最多不要超過 42 張,一般寫到 9 張為宜。
因此,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將沉心進行卡片的收集,同時去構建和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
后記
最后說一下我之所以進行這些改變的原因。所有的行為最終指向的均是——貫徹自我決定理論,保護內在動機。
先簡單說一下自我決定理論是什么。
自我決定理論研究至今的關鍵在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相對關系,內在動機意指促使一個人行為的理由是因為這樣的行為本身能帶來娛樂與滿足感,相對來說外在動機代表有外在的誘因促使個人做出該行為,內化則是指使外在動機轉變成內在動機的一個動機轉換歷程。
孔子也說過一句跟自我決定論內核相似的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朱熹在為這句話做注的時候,引用程頤的觀點說:“為己”是自己體認,“為人”是為了被人所知;自己去體認天道,如果生逢其時,副產品就是事業(yè)有成,而為了被人所知,或者說為了贏得世人的認同,其結果反而是迷失了自我。
因此,我將剔除外界的影響,更多地去關注自己心智的變化,通過閱讀、反思和寫作,不斷追尋心靈深處的自己。
2019.2.16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