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為一切都是不可缺失的。
我不是一個習慣丟棄東西的女孩,正如路邊的阿嬤認為路上是沒有垃圾的,每一件可都是寶啊。斷,舍,離這三個字,似乎不會存在我的生活。
任何書我都不愿意丟棄,哪怕是小學到高中那些無用的課本,在畢業離校搬寢室那么累人的時候,我硬是一本書沒有丟。哪怕是家里堆積的訂閱了好幾年如小山般高的讀者雜志,每一本我都熟讀于心,但搬家幾次,都不曾舍得丟棄。
物都是有靈魂的,我這樣想
照片我不舍得刪除,總覺得每一刻都是那么知道紀念,以至于手機存了上千張圖。
直到,手機莫名其妙照片全沒了…
那一刻,我好像并不是很難過,看著空空當當的相冊,竟然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書也沒了,因為母親賣廢品時偷偷的賣掉了。
我只輕微的感嘆了下,竟也沒有太過失望。
不由得想起了三國時期周瑜和諸葛亮的一次對話,諸葛亮來到周瑜的書房,驚訝于為何沒有一本書,周瑜滿不在乎的說到,我看書只看一遍記熟之后就拿去燒了。先生你呢?諸葛先生同時笑到,我那茅屋,也不過比你多了分日歷罷了。說罷兩人同時大笑。
以前覺得不可思議,古人云要想讀書得先愛書,這倆人的行為哪里有一絲一毫的愛惜呢?
對物的愛惜不在于保存,在于時刻翻閱,汲取。
對人的愛惜不在于維持那虛假的情意,在于聯絡,關心。
與其不理不問,不如斷了聯系,都輕松吧。也是對物,對人的一種愛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