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看《幸福的方法》,我最不喜歡一類書,但看在書單君推薦的份上,我看了,我也想找到這個方法。
書里面有一個觀點,“目標是意義,不是結局”,深以為然。
可是,企業(yè)喜歡把“目標”看做一件事情的結局,它幾乎可以說是“業(yè)績”的代名詞。而員工則通過重重困難和挑戰(zhàn),以實現(xiàn)目標而證明其能力,如果沒有做到,不僅要承受外界的給你“l(fā)oser”的重擔,自我的挫敗感更會加深這種焦慮。
如果結局實現(xiàn)了目標的期望,肯定是皆大歡喜,但也終會回歸平靜;如果付出了那么多甚至拼勁權利卻事與愿違,難免痛苦傷心,最后也要坦然接受。
財富、聲望、美貌好像是大多數(shù)人追求的目標,主動的,被迫的,他們一追再追,即使很疲憊,即使并不知道為什么。因為從來就很少人問追求這些的意義,得到了這些好像就能向別人證明自己有多牛逼,得到了就好像在人群中有強大的存在感。“對物質的追求和需要被關注的心態(tài)都是人類的本能反應”。
但人不是動物,怎能以滿足本能的而活著?所以我們要把目標看做意義,這種意義可以是自身的成長、人際關系,崇高一點可以是對社會、對國家甚至對人類的貢獻,感受這些意義,比僅僅把目標的看作是某件事的結局好的多。這樣講好像有點大而空,舉個簡單的例子:這好比看一本書,結局是它被看完了,而我們的意義/重點在于閱讀過程中對是非善惡、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認知、判斷、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PS:別告訴我,你不知道哪個更重要。
“目標的作用是為了幫助我們解放自我”,設立目標的目的是為了我們有一個方向,不再四處亂轉,不再感到前途茫茫。這樣我們才能一邊堅定朝著一個方向前行一邊享受路途兩邊的風景。
所以坐火車去拉薩,別再覺得長達三天的車程是折磨,也別再皺著眉不停地問:拉薩到了沒?火車什么時候到終點?天吶這是要折磨多久?……這種人,即使到了也不會多高興。我們會羨慕那個一直手托腮幫,凝視窗外,享受不斷變換的風景的人。因為兩種人,都能到達拉薩,而后者會享受的多,也得到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