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很幸運遇見希阿榮博堪布的《次第花開》,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閱讀,漸漸的讓自己放松下來,久違的徹底的放松。
《次第花開》有兩部分核心內容,一是人生來就要經歷痛苦;二是認識痛苦與無常,用自律、出離心、菩提心、四無量心、六度等方式從痛苦中得以解脫,離苦得樂。
根據佛陀開示,解脫是從認識痛苦開始的。
諸漏皆苦。人生苦難重重,佛經上把痛苦分為三類:苦苦、變苦、行苦。
苦苦是客觀存在的顯而易見、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體和精神的創傷、病痛、恐懼、生離死別、破產、失敗等。
變苦是指通常我們理解為快樂和幸福的種種體驗和現象,因其本質為苦而終將把快樂變成痛苦,過猶不及。吃美食是開心的,但是吃多引起的肥胖就是痛苦;戀愛是快樂的,戀愛背后的爭吵、猜忌、怨恨、吵架是痛苦的。
行苦是指陷于輪回的終生整個存在狀態的無奈和不圓滿,也是一種比較深刻也更加細微的痛苦。我理解的行苦是一種人的身體、智力、精神、社會關系及情感交雜在一起而產生的復雜感受。
具體而言,人的痛苦又分為八種:生、老、病、死、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五蘊熾盛。生老病死就不多說了,怨憎會是不喜歡的人和事總會在你生命里出現,有時還要一直在一起;愛離別就是字面意思,與親愛的人分離,天各一方;求不得是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得到了之后覺得也沒那么重要;五蘊熾盛是指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集聚成身,如火熾然,是一種綜合的復雜情緒,使人亢奮、煩躁甚至歇斯底里。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以上就是我們遇到并且需要經歷的痛苦。那么這些痛苦的來源是什么?從三個角度看,第一是佛教五毒:貪嗔癡慢疑。第二,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執,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誤解,執幻為實。第三,所有痛苦、焦慮都是對無常的恐懼。這三個角度都可以很好的解釋人為什么會痛苦。
那么如何解脫,如何讓人放松,如何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樂與幸福?
首先要敢于面對痛苦,承認痛苦,承認無常的存在,而非逃避,然后了解恐懼、無常的原因。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當你晚上被非常棘手的難題、擔憂、焦慮折磨的睡不著時,總是在似睡非醒的狀態中感覺非常恐懼,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早晨起床就開始行動,投身其中,發現再大的恐懼,都比你想象的要溫和許多。時隔多日,再去回想,總會浮現一首詩: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諸行無常。一切和合的事務都是無常的。世界是運動變化的,無常就是世界本身的面目,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會耗盡,都是無常的,無一例外。
寂天菩薩曾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有辦法解決,擔心也沒用。這句話總讓人一下子徹底放松下來。
感受諸法無我。人是無我的,物以也是無我的。讓自己體會到無我的狀態,也會讓人解脫。希阿榮博堪布在書中描寫無我最深刻的句子是:生命的遷流可以理解為一系列前后傳遞的因果關系。在前的肉體和精神的行為影響在后的行為,每一狀態的生起都依賴之前的狀態,生生不息,變化不止。死亡不過是一種比較深刻的變化而已。因果的傳遞不會因為死亡而終止。無我也非斷滅。
我們尋遍整個世界,發現佛法可以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樂。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的住宅里一輩子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它是整個修行。--希阿榮博堪布
皈依三寶(佛寶、法寶、僧寶),入佛門可以讓人解脫安樂。但對于大部分人來講,皈依佛家四法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可以借鑒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方法,在生活和工作中修行,這樣也可以讓自己很好的放松下來,離苦得樂。
修出離心。輪回是一種慣性,不斷改變習慣,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地停下來。開始改變這些習慣,就是出離。只有出離,才有自由。自由就是不停地擺脫社會的慣性。
修出離心就是自律、控制欲望、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提高自尊水平,恢復自信。
自律即慎獨。一個是針對身體,控制飲食減肥、戒煙限酒增強體質;一個是針對精神,自律一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的無益的想象中。
趨利避害大概是所有眾生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自以為是是我們另外一個頑強的習慣。自以為是不僅割離了我們與當下,而且還使我們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別人。
修菩提心。缺少對自己的慈悲,很難真正對他人慈悲。不往內觀照,無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懷溫柔,修行變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從內心的溫柔中生起的。
大乘佛教徒為了一切眾生的最終解脫而發愿修行佛法、證得無上正等覺,這種發心稱為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為基礎,有著翔實的建立步驟。
六度是行菩提心的經典概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梵語稱六波羅蜜,意為“渡到彼岸”。
關于人生的痛苦和如何解脫痛苦,以上是我的理解和梳理。真的感謝這本書,它讓我體會到了久違的徹底的放松。這也許就是因緣和合,就像書中寫的那樣: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能以煩惱為契機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么這樣一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
2017年12月10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