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本質是,我們對于事物的主線抓不清楚,于是往往對于細枝末節的東西特別敏感。
上周末,我早上開工時,發現自己常用的鼠標落在了公司,但是周末也有一些事情要做,用著ThinkpadX240愚蠢的觸摸板和小紅點,都讓我很不舒服。于是我決定馬上買一個,因為在北京,上午定貨,京東下午一般就能到貨。而我中午和下午正好要出門,所以從時間上看正好齊活。
然后我打開了京東,找了一款產品。然后我記得在2011年左右京東是全場免運費的,后面據說支撐不了運營的成本,于是滿了一定的額度才能免運費。然后好像這些年的額度門檻越來越高,現在大概已經到了99了。
因為是臨時備用,我選了一款鼠標,價格不到運費的門檻。所以需要支付6塊錢的費用。這個時候我在線支付了包括郵費和產品的費用,下單成功,繼續工作。
但是我注意到這里面的事件的幾個細節,以及我的決策,和我的一些思考和行為的變化。我能注意到開始持續行動以后,自己顯著的改變,于是我特意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1.因為疏忽忘記帶了鼠標,決定馬上買一個。
如果是很久以前的我,可能會先湊合著用觸摸板,因為從功能上也是滿足的。但是現在我對工作效率的要求比較高,這樣無異于極度地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對時間和效率的重視,如果可以通過錢來換取的話,優先用錢來換取。
當然正好我今天的時間安排是要出門去,所以快遞上門的時間,正好能利用上,提高效率。
遙想再早期一點版本的我,可能還會屁顛地跑回公司去取,因為我住的離公司也不遠。但是現在再看這種行為,簡直是奢靡之風……
2.不會因為挑選商品而浪費時間
如果是很久以前的我,面對各種品牌、型號以及參數,至少會花費一些時間去做一個挑選。但是現在的購買行為,目標明確,定位清晰,我找了一下合適的價格以及可以接受的品牌,就直接下單了。
我想到自己以前干過一件特別傻的事情,就是為了給自己的相機買一個相機套,大概花了半個上午的時間,瀏覽網頁,一方面害怕買了大小不合適,另外一方面又在找一個價格能接受。但是說我傻是因為,這些產品的價格差距不會超過十幾元,但是我卻花了那么長的時間。
這就是浪費時間了,因為自己不珍惜自己的時間,所以時間不值錢,而因為時間不值錢,而又會浪費時間來省錢。
3.不會因為需要付運費而猶豫糾結
這里回到今天文章的主題。我這知道讀者面對一件商品需要運費的時候,內心會不會有一絲的卡頓。
比如你挺喜歡這貨的,但是一看哇要付運費,于是馬上好感度瞬間下滑,于是又開始各種挑。然后淘寶的包郵其實縱容了我們這種小心思。但是我個人認為,沿著這個方向的糾結,其實是降低效率的。
舉前面那個相機包的例子,我覺得特別諷刺的是,我當時挑了半天買了一個特別便宜的,然后一算運費比貨還貴。(嗯真的很便宜……)但是已經投入了那么多的時間,所以還是要買。然后到最后,購物成了負擔,不開心,也不舒暢。
另外還有一種行為模式就是為了到免運費的門檻而特意去湊單。于是又開始搜索一堆東西,看看是要買什么書呢,還是要買啥。
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如果你能在極短的時間以極低的成本來決策要用什么湊的話,那是可以操作的。比如一些長期儲備的生活用品,已經在你的購物車里。但是如果你湊單的時間已經超過你本來要做事情預期的投入時間的話,那就適得其反了。
然而這里又有一個問題,有一些東西如果你不在需要的時候馬上買,那你可能很少用得上。參見文章《Scalers:雙十一,你是不是又要買一堆沒什么用的東西?》
但是問題的本質是,我們對于事物的主線抓不清楚,于是往往對于細枝末節的東西特別敏感。在生活中有一類抬杠黨,就是這種類型。聽話不會聽音,溝通做事不會領會精神,專抓一個小點,窮追不放,以為自己很高明。
我覺得從行為上這些是一脈相承的,但是長期陷入到這樣的模式下,會讓我們大錢糊涂,小錢精明。這樣就是市儈小民的典型畫像了。英文有句話叫,Penny wise, pound foolish。說得通俗一點,小錢摳得要死,然后隨便把幾十萬投到其他人許諾10%回報的P2P里……
其實我覺得我們要抓住一個主線就好了,那就是我的時間是很值錢的,我愿意拿我手里的錢,換取一部分時間,這個時間如果拿來做其他事情,我能換來更多的錢。而不是拿這個時間來糾結,我如何省下這筆錢。當然這些都本身屬于小件商品的購買,他們占據你的整體開支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是百萬級以上的資產購置的話,你可能要稍微多考慮決策,尤其是你還沒有百萬的時候。
最后我寫下這篇文章的意義在于,一方面總結我過去的變化,另外一方面,是強化自己的新的決策模式。這樣后續的決策速度越快,越不拖泥帶水,也就越容易專注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