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薩提亞的家庭治療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就是冰山理論。實際上是一個隱喻,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
就是這樣簡單的道理,我第一次聽到時候是詫異的。其實很多人會像我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是個性格溫和的人。但是真正和親密的人在一起的時候,可能會生氣發火。回憶自己吵架的經歷,那時候才知道自己原來有這樣的一面。一直否認自己是這樣的人,但是看到“冰山理論”,意識到生氣吵架時的我就是自己性格的另一面,只是和諧的氛圍里,水面下的冰山沒有被激發出來。
賴佩霞在《找一條回家的路》的演講最開始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可能從來不知道自己是那么小氣,那么小心眼,甚至于是那么的惡毒。我本來也從來不相信,直到我結婚之后,我開始回過頭去看,才知道我到底有多兇惡,這些年到底我做了什么。”
為什么“有情人很多,快樂的不多”。
指責和謾罵是親密關系的頭號殺手,這就是我們冰山下性格的暴露。我們都不喜歡爭吵,誰愿意和最親近的人吵架,那么為什么吵架不能避免呢?
第一,腎上腺素上升。
腎上腺素上升是一種癮,就像喝酒會上癮,抽煙會上癮一樣。吵架也會讓人上癮,因為上癮,不能控制,以至于到吵架謾罵甚至是家庭暴力,這就是來自于我們身體的原因。吵架的時候一般都是在爭一個對錯,大聲說自己是正確的,拼命維護所謂的正確。
這個問題在和父母交流過之后,告訴我,家人沒有必要爭執對錯,需要的是互相讓一步。有的時候我們簡單的一句說:“哦,你是對的”,這樣我們可能就化解了一個爭吵。
第二,我們來自于不同的家庭不一樣的背景
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的復刻版,我們身上有太多父母的影子。我們在從小的教育當中,都在潛移默化的從父母身上學習很多。在發展心理學對親密關系的認識中,兩個人的關系可以形容為依戀關系。依戀關系的形成就來自于我們的童年,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中更多的是拒絕或敵對,有可能孩子會表現出回避型依戀,就是會表現出經常懷疑和遷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系。
在《親密關系》這本書中有提到,我們并不會被動地受童年的束縛,因為依戀的類型不斷地收到成人后的經歷的影響。依戀類型也可以習得,比如一次悲痛欲絕的分手可能讓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膠似漆的戀愛也能慢慢讓回避親密的人不再戒備親密感情。在兩年之內,足有三分之一的依戀類型可以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所以,雖然不否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性格形成的作用,但是親密關系的歷程不會停止。我們在生活中會不斷重塑自己在親密關系中的類型。現在這個時代不同于以前,我們有那么多研究身心靈,或者研究愛的書籍,我們我們自己多做一些功課,有意思的改變這個態度,會發現性格脾氣都可以慢慢變得柔和。
第三,我們不夠愛自己
一個不快樂的母親養不出一個快樂的孩子,因為孩子沒有榜樣的力量。一個不快樂的丈夫沒有一個快樂的妻子,因為妻子的快樂無處分享。愛別人的前提應該是愛自己。
一個人愛的源頭來自于自己。一個人生氣,不能把原因歸于他人。如果很難理解,可以解釋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同樣一件事,為什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不是事件本身不同,而是看事情的人不同。內心的平和喜樂都是自己負責。
人生的秘密是,你越是能與自己的源頭和睦相處、就越能愛他們,你的人生就會越順遂。不要以別人的作為當借口,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責。
我們都不是小孩子,過了隨意撒嬌任性的年紀。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都是渴望愛的孩子。問問自己內心深處的小孩,你為什么不快樂。在傷心難受的時候,接納這個小孩,慢慢安撫,愛的源頭在自己。